首页期刊导航|统计与信息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统计与信息论坛
统计与信息论坛

薛小荣

月刊

1007-3116

tjyxxlt@126.com

029-82348751,8234868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

统计与信息论坛/Journal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统计与信息论坛》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和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联合主办的,公开发行的专业性统计类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月刊,每月1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3116,国内统一刊号:CN 61-1421/C。 本刊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统计调查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近年来,《统计与信息论坛》在统计界的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不断上升,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院校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概率-非概率调查样本的整合推断问题研究:核匹配方法

    王俊金勇进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络便利调查、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收集方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获得的样本本质上均是非概率样本.利用非概率样本推断目标总体特征面临着潜在的偏差,如涵盖偏差、自我选择偏差等.近年来,对融合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的数据资源,以估计有限总体特征问题的讨论较多,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非概率样本和概率样本均测量了辅助变量,但只有非概率样本测量了研究变量的背景下,介绍基于倾向得分框架的权数构造方法;在倾向得分核匹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融合概率和非概率样本协变量平衡的核函数带宽选择方法,为非概率样本构造倾向得分核匹配权数.模拟结果显示基于倾向得分核匹配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非概率样本的偏差,提出的融合样本协变量平衡的带宽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估计量的相对偏差、绝对相对偏差和标准差.

    非概率样本融合数据带宽选择统计推断核匹配

    数据要素集聚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研究

    梁文明李娜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渗透于社会生产全过程,促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中诸多要素发生变革,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此,基于 2011-2021 年中国 278 个城市的数据,测算数字新质生产力指标,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数据要素集聚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集聚显著地促进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安慰剂检验、PSM-DID、内生性处理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集聚通过驱动人力资本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服务效能,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数据要素集聚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该效应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持续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因地制宜进行定位和布局;同时,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创建区域技术创新联盟平台,以充分释放数字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集聚数字新质生产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空间溢出效应双重差分模型

    "双碳"目标下ESG表现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

    孙娜曲卫华
    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平衡减排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考虑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深入考察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2009-2022 年中国 A股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检验了 ESG表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良好的 ESG表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良好的 ESG表现通过促进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两条路径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绿色金融能够正向调节企业 ESG表现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企业 ESG表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此外,碳减排绩效回归结果表明,ESG表现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研究结果不仅为企业提升 ESG表现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揭示了企业 ESG表现在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和降低碳排放风险方面的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ESG表现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劳动投资效率绿色金融

    数字经济、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

    郑丽琳刘东升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引发知识扩散方式和企业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利用 2011-2020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专利数量和被引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整体看,数字经济促进了企业创新;分行业看,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对高技术制造业及技术型服务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低技术制造业及其他行业的影响较弱甚至有负向影响.数字经济影响创新过程中,企业创新积累发挥重要作用,较之高积累和低积累企业,数字经济对中等创新积累企业创新增长的提升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溢出是数字经济影响创新的重要机制,并且流向竞争对手的知识溢出同样有利于企业创新,但其溢出份额对创新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最后,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面临下行压力,而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的创新红利,促进其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

    数字经济知识溢出企业创新企业创新积累数据管理能力

    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赋能地区绿色发展的机制研究

    于璐瑶梁泽高洋
    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战略导向,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下,后发地区如何抓住机遇,推动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对中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 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协同视角下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均能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但二者协同发展时表现出更强的正向效应,呈现"1+1>2"的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两者对非资源型地区和处于服务化阶段地区的协同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通过缓解信贷错配和降低能源强度两种渠道互相抑制负面隐藏因素,激活强大潜力共同赋能绿色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协同效应不仅有利于当地绿色发展,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发展也呈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绿色金融的信贷配置功能和数字经济的无距离界限特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两大新动能的深度融合;同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加强统筹规划,落实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服务于地区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协同效应溢出效应

    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行为与中国工业非对称转型

    董景荣张文卿李隋佳李婷婷...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产业转型效应能否契合中国工业转型需求有待检验.以2015-2022 年 A股工业企业为样本,以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工业转型效应,并从微观企业行为层面分析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存在"非对称转型"效应,其总体上提高了污染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绿色行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利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对于污染行业,绿色金融政策倒逼企业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但抑制了企业创新行为,导致生产效率短期提升明显但长期增长动力不足;对于绿色行业,绿色金融政策明显激励了企业创新投入,但抑制了企业要素配置优化行为,导致生产效率短暂下降,但在较长时间窗口内稳步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排污收费政策和研发补贴政策搭配使用能够削弱绿色金融政策对污染行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提高绿色行业的要素配置效率,从而缓解绿色金融政策的"非对称转型"效应,促进中国工业整体生产效率在短期和中长期内均衡提升.

    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行为污染行业绿色行业新型工业化非对称转型

    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

    李旭辉陈梦伟吴权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当前,全球产业链呈现"纵向缩短、横向区域集聚"重组趋势,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面临着重大挑战,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为科学量化评估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厘清当前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地区差距和影响因素,采用主客观结合方法测度 2011-2020 年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剖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距,并运用 QAP方法探寻其空间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间四大板块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均呈上升态势,总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发展格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自主安全性、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链可持续性均不断改善;四大板块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相对差距显著,且考察期间呈上升态势,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地区的差异是区域间差异的主要构成;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交通基础和政府调控差异对地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对外开放差异是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协同发展向高水平迈进的重要着力点和增长点.

    产业链现代化量化评估区域差距二次指派程序影响因素

    中国营商环境的测度、时空演变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柯达刘柳青杨青龙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断加深,营商环境的优化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双循环"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 2005-2022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营商环境进行测度,并通过Kernel核密度估计与协调度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营商环境的演变规律存在多元性,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东部地区营商环境的内部综合差异存在扩大趋势;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内部差异经历了多轮先增大后缩小的波浪式进程.此外,通过协调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短板具有异质性.整体来看,各地区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法治化水平之间的协调度普遍偏低;分地区看,中部地区的国际化与法治化平均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且改善进展相对迟缓;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市场化与国际化平均协调度上存在的短板是制约其整体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各地区应根据发展实际,关注自身营商环境的短板,找准制约营商环境发展的堵点,重视并加强营商环境的建设,以推进中国省域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与提升,助力加速构建"双循环"格局.

    营商环境"双循环"发展指标体系核密度估计协调度分析

    数字素养对农户农业创业的影响研究

    孙光林冯钦瑶李庆海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数字素养能够帮助农户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为农户农业创业提供新的机会和路径.基于 2019 年和 2022 年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与吉林)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 Heckman模型纠正内生性问题导致的估计偏误,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户农业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的影响,且将数字素养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的机制分为信贷约束机制、信息约束机制与风险偏好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农户农业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农户数字素养能够促进农户参与农业创业和改善农业创业绩效.内在机制表明,数字素养可以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和信息约束,促进农户农业创业与提高农户农业创业绩效.与此同时,数字素养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风险偏好促进农户参与农业创业,但在数字素养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绩效的过程中风险偏好的作用不显著.因此,从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完善农村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与缓解农户信息约束,以及构建新型数字信用体系缓解农户农业创业信贷约束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数字素养农户农业创业信贷约束信息约束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