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于洪久王根林段衍刘峥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 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 5 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 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 μm微团聚体和<53 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 250~2000 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 19。43%与 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秸秆还田耕作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深度

    不同种植年限对核桃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赵雅琦栾好安黄绍文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时空置换法,分析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有机碳(SOC)及其组分(活性碳、惰性碳)的演变特征,为我国核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合适湿度"干筛法和改良Walkley-Black法,以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基地3个种植年限核桃园(7、14、21年)及临近未种植核桃的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核桃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和SOC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园表层(0~40 cm)土壤>2和<0。25 mm团聚体比例分别表现出增加与降低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之增加(增幅为2。3%~18。2%);同时,0~20 cm土层团聚体MWD值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表层土壤中大粒径(>2和2~0。25 mm)团聚体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活性及全氮含量基本表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深层(40~60 cm)土壤及<0。25 mm团聚体中的上述指标(如SOC含量、活性及总氮含量)对种植年限响应不敏感。(3)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SOC活性、全氮含量、碳氮比值均随团聚体粒径降低或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长期(>14年)种植核桃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SOC积累,并提高SOC活性,而<0。25 mm团聚体及深层土壤较少受到影响。

    种植年限核桃园土壤团聚体活性碳惰性碳

    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苏贵锐荣飞龙张薇张满云...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方酸性稻作土壤专性吸附和固定磷素能力强的问题,采用微区试验,以正常施磷(75 kg/hm2)不施生物炭为对照,探讨不同磷肥水平(P2O5 75、60、45、30 kg/hm2)和生物炭配施(40、60、80 t/hm2)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减磷施肥配施生物炭后全磷、有效磷、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及稀盐酸磷的含量显著增加,残留态磷的含量显著降低。(2)磷肥水平≥45 kg/hm2 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 17。1%~46。7%和 32。5%~76。3%。(3)磷肥水平≥45 kg/hm2 时,配施生物炭处理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无机磷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 50。8%~160。3%和 36。1%~118。3%。(4)减磷施肥导致氢氧化钠有机磷含量较对照下降 38。4%~39。8%;处理间氢氧化钠无机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5)配施生物炭后稀盐酸磷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 57。9%~352。1%;减磷施肥处理的浓盐酸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施磷的处理组合;施磷量为 30 kg/hm2 时,浓盐酸无机磷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合;配施生物炭显著降低残留态磷的含量。(6)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树脂磷、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磷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南方酸性稻作土壤的磷素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磷肥施用可低至 45 kg/hm2。

    生物炭减磷施肥水稻土磷分级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的影响

    姜小凤郭凤霞陈垣郭建国...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 5 种种植方式[A:豌豆-小麦-当归;B:豌豆-蒙古黄芪-当归;C:豌豆-马铃薯-当归;D:豌豆-当归-当归(对照);E:豌豆-休耕-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 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ITS1 变异区的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大,较对照D处理,A、B、C和E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低,Simpson指数较高。(2)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隶属于11门167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为优势属。(3)冗余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速效钾、电导率、pH值,在属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pH值、二氧化碳呼吸速率。(4)FUNGuild预测表明:植物病原体和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作物轮作较当归连作,降低了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土壤真菌真菌群落功能群轮作连作

    不同筛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崔炎田王呈玉姚俊红王东...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土壤筛分方式下的变化,对团聚体筛分方式进行优化。以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筛分方式处理,比较干土干筛、干土湿筛、润土干筛、润土湿筛 4 种筛分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润土干筛比干土湿筛处理≥2 mm 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高出约 85。97%,而在 2~0。25、≤0。25 mm粒级中团聚体所占比例最高的干土湿筛比最低的润土干筛分别高出约 80。90%、91。8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在润土干筛下达到最高,为 99。35%,该指标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成正相关,其值越高则表示土壤抗蚀能力越强。干土湿筛处理下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分布平均。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最高。而润土干筛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较高,与润土湿筛、干土干筛、干土湿筛 3 个处理方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综上发现,干土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土壤微生物数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结构、土壤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

    土壤团聚体土壤微生物数量黑土筛分方式

    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对中度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宋明璇周晨辉闫丙建刘金华...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改良剂与沼液配施的合理方案,实现盐碱地改良,针对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沼液与改良剂配施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与沼液配施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增大总孔隙度,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稻产量显著提升,并有效降低土壤pH值、土壤容重、碱化度、水溶性盐含量。综合分析,脱硫石膏与沼液配施对苏打盐碱土改良效果最好,对比未施用沼液的处理,有机质含量提升 100%,有效磷含量提升 34%,速效钾含量提升 59%,碱解氮含量提升 104%,总孔隙度提升 14%,土壤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增产率为 76。77%,土壤pH值降低 12%,土壤容重降低 9。9%,碱化度降低 11%,水溶性盐含量降低 48%。

    苏打盐碱土沼液改良剂土壤理化性质

    酸化与富磷影响农田土壤硅的移动性

    张庚金贾露露索猛利吴建富...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pH影响着土壤中硅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而土壤磷与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以常年水稻-瓜/菜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等摩尔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和硅分组试验,模拟探究土壤酸化和磷富集对土壤硅的有效性及移动性的影响,以期为农田硅、磷养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pH 3。5~6。4 范围内,同时加入等摩尔浓度的硅和磷时,磷的存在会抑制土壤吸附硅,使土壤对硅的吸附量降低 78%~350%。土壤对硅的吸附小于对磷的吸附,磷的添加导致了土壤中硅的解吸。土壤酸化和磷添加均降低了土壤对硅的吸附,且在pH较高时添加磷对降低土壤吸硅的效果更为显著。土壤酸化降低了可移动态硅、吸附态硅、有机结合态硅和铁铝锰(氢)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但增加无定形态硅含量。与pH 6。4 相比,酸化使可移动态硅和吸附态硅含量分别降低了 22。47%~54。32%、10。72%~33。40%;磷添加使可移动态硅含量增加了 4。07%~9。40%,吸附态硅含量降低了 1。19%~3。53%。pH可调控土壤硅的溶解与吸附-解吸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硅的移动性;磷富集促进土壤吸附态硅的解吸,进而增强土壤硅的移动性。

    土壤酸化磷添加硅吸附特性硅形态硅移动性

    秸秆深埋配施硫酸铝对西辽河平原地区苏打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

    陈希杨树青温晓雨郭富强...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配施交互作用对苏打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展覆膜滴灌下不同硫酸铝用量与秸秆深埋的田间试验,以甜菜为指示作物,常规处理为对照(CK),在有无秸秆深埋(A、B)的条件下分别设置 4 水平硫酸铝添加量(30、60、90、120 g/m2),揭示硫酸铝用量、秸秆深埋与土壤含水率、盐分的相关关系,提出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适宜的硫酸铝用量。结果显示,未添加秸秆处理中B3 处理 0~50 cm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3。8%),比CK高 8。2%,且平均含盐量最低(1。69 g/kg),比CK低 12。6%;添加秸秆处理中A3 处理 0~50 cm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6。6%),比B3 处理高 2。8%,平均含盐量也最低(1。57 g/kg),比B3 处理低 19%,且平均积盐率最低,比B3 处理降低 7。6%;A3 处理在 10~20 和20~30 cm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B3 处理(P<0。05),在 0~10 和 20~30 cm处土壤含盐量较B3 处理显著降低(P<0。05);A3 处理 0~30 cm各土层均有脱盐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脱盐率 11。5%;硫酸铝和秸秆深埋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808),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0。564)。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综合作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值 0。53~0。94,缓解土壤碱化度 20。5%~21。9%。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硫酸铝用量在 72~104 g/m2 为适宜当地的推荐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地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覆膜滴灌硫酸铝秸秆深埋苏打盐碱土水盐运移

    连续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提升植烟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

    余顺平熊于斌廖涛张诗卿...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评价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料对烤烟产量及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植烟土壤质量提升与烤烟绿色优质协同的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技术。以长期定位试验的第 7 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对不施肥(CK)、当地推荐常规施肥(100%化肥,CF)、化肥减量 20%配施有机肥(OF)和配施生物有机肥(BIO)4 个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探讨各土壤单项肥力指标对烤烟产量的解释度。结果表明,在连续 7 年化肥减量 20%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能降低烤烟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烤烟经济性状、产量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提高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综合质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植烟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全氮是影响烤烟产量的决定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 19。66%、15。38%、12。07%。在 3 种评价方法下,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值均表现为BIO>OF>CF>CK,BIO和OF处理较CF处理分别提高 23。03%~31。75%和 4。92%~7。94%。3 种评价方法的IFI值与烤烟相对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内梅罗指数法(0。884)>因子分析法(0。867)>相关系数法(0。747)。因此,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具有提高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和烤烟产量及质量的持续效应,且以化肥减量 20%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优。

    化肥减量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内梅罗指数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

    两种调理剂对水稻土pH值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张璐文石林上官方钦秦松...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 2 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H),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两种调理剂及不同用量对土壤pH值、有效硅、镉、锌、铜含量,以及水稻籽粒和秸秆镉、锌、铜含量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2 个施用T1 调理剂处理土壤pH值分别升高 0。64 和 1。02,2 个施用T2 调理剂处理pH值分别升高 0。27 和 0。56(P<0。05),土壤pH值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L和T1H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 5 和 22 倍(P<0。05),且显著高于施用T2 调理剂处理。与CK相比,T1H处理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分别降低 37。21%、45。57%和95。30%(P<0。05);T2L和T2H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降低 31。55%和 30。67%,有效铜含量分别降低 6。53%和 19。32%(P<0。05)。与CK相比,T1L和T1H水稻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 23。44%和 18。12%(P<0。05);施用T2 调理剂后,籽粒和秸秆锌、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值、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硅含量与籽粒、秸秆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中性水稻土上施用富含硅的强碱性调理剂,既有利于提高土壤pH值和有效硅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水稻吸收量。

    调理剂水稻土pH值有效硅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