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夏土壤质地类型及剖面构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周雷曲潇琳周涛马常宝...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质地是土壤的自然物理属性,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受母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体呈现出不同的质地类型及剖面构型。为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的质地类型及剖面构型的分布规律,在宁夏挖掘100个代表性土壤剖面,通过划分土壤层次,共采集分层(A+B)土壤样品209个,测试其颗粒组成,按照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划分土壤质地,结果表明:(1)宁夏的质地类型共有粉壤土(SIL)、砂壤土(SL)、壤土(L)、粉黏壤土(SICL)、黏壤土(CL)、壤砂土(LS)、砂土(S)、粉土(SI)、粉黏土(SIC)和黏土(C)10种类型。A和B层均是以SIL为主,SL和L次之。(2)土壤剖面构型共有12种类型,以SIL-SIL为优势构型(占38%),SL-SL次之(占17%)。在所有剖面构型中均质型占71%,上松下紧型占13%,上紧下松型占16%。(3)SIL-SIL是宁夏地区最典型的土壤剖面构型,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地区,L-L和L-SIL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地区;SL-SL和SL-SIL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SICL-SICL和SICL-L主要分布于宁夏北部地区。(4)典型土壤中灰钙土的优势构型为SL-SL和SIL-SIL;黄绵土的优势构型为SIL-SIL;灌淤土的优势构型为SICL-SICL;灰褐土的优势构型为SIL-SIL和L-SIL;潮土的优势构型为SIL-SIL和SICL-SICL;黑垆土的优势构型为SIL-SIL。宁夏主要土壤一般有均质型和非均质型土体构型,但黑垆土所处环境稳定,土体构型均为均质型。(5)研究区土壤剖面构型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貌和海拔的影响,而北部地区由于引黄灌淤,土体构型黏粒含量升高,以SICL-SI-CL、SICL-L和SIL-SIL为主要构型。

    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型

    重庆某农业集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解析

    张雨涵李瑜官开江何向阳...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与来源对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择重庆某农业土壤集中分布区域,综合采用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重金属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Hg、As、Pb、Cr、Cu、Zn和Ni 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重庆市背景值。其中累积程度最高的重金属为Hg,其次为As和Cd,其平均含量分别为重庆市土壤背景值的54。70、3。03和1。50倍。地累积指数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Hg和As污染程度较深且分布面积较广。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以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研究区综合污染负荷指数(Pzone)为1。76,整体上呈轻微污染。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s和Pb的积累主要来自于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土壤中Cr、Cu、Zn和Ni主要来源于自然地质背景;土壤Cd的积累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区域Hg污染由汞矿开采引起。

    土壤污染重金属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源解析

    我国柑橘园土壤肥力现状的整合分析

    朱燕君张天赐程金张江周...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我国柑橘主产区土壤肥力现状,探寻影响柑橘生长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柑橘养分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收集公开发表柑橘园土壤养分文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及丰缺状况,并开展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柑橘园土壤pH平均为5。53,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6 g/kg,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为92。3、60。1和162 mg/kg,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平均分别为1294和161 mg/kg,有效铁、锰、铜、锌、硼和钼含量平均分别为58。3、39。5、2。97、3。54、0。46和0。29 mg/kg。56。0%的橘园土壤pH<5。5,51。2%的橘园土壤交换性钙处于缺乏及以下水平,38。5%的橘园土壤交换性镁处于中等以下水平,63。6%的橘园土壤有效硼含量处于缺乏水平,50%以上的橘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含量(有效硼除外)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我国柑橘园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为0。52,鄂西—湘西柑橘优势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0。56,显著高于浙—闽—粤(0。51)和赣南—湘南—桂北(0。47)柑橘优势区;赣南—湘南—桂北显著低于长江上中游(0。53)柑橘优势区,不同柑橘优势区7。14%~32。3%的柑橘园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中等以下水平。我国柑橘园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含量(有效硼除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橘园土壤肥力潜在限制因子主要是土壤酸化,碱解氮、交换性钙和有效硼含量低。因此,在柑橘生产中,应注意添加碱性肥料或石灰改善土壤酸化,通过增施有机肥,优化氮肥、钙肥和硼肥管理,缓解土壤缺氮、缺钙以及缺硼问题。不同柑橘优势区要因地制宜,结合相应的农事管理措施,提高柑橘园土壤肥力,促进柑橘提质增效,从而实现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

    柑橘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整合分析

    覆膜种植措施对垄作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许昊陈晓冰杨婷秦梓城...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针对垄作田间农业生产制定高效的需水用肥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土柱水分入渗实验相结合,利用图像形态学解析、模拟入渗分析、熵权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垄作覆膜和垄作(对照)种植措施下的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阐明覆膜种植措施下的垄作农地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揭示覆膜种植措施影响下的优先流与垄作田间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垄作覆膜种植农地的水分集中分布在0~10 cm 土壤表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其土壤染色复杂程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而垄作种植农地在10~3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的水分分布出现显著的指状优先流分化现象。同时,垄作覆膜农地土壤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是垄作农地的1。36倍,其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土柱水流出流量(质量流率为0。20 g/s)显著(P<0。05)小于垄作农地(质量流率为0。35 g/s),土壤优先流程度相较更高,土壤属性中饱和导水率对优先流程度影响最大。垄作覆膜种植措施相较垄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降低农地土壤空间内优先流的发生及其分布,减少水分向土壤深层渗漏,起到一定程度的蓄水保墒作用。

    垄作覆膜土壤水分优先流响应关系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估测

    梁智永陈署晃赖宁李永福...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基于室内高光谱数据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估测模型,为快速、准确获取土壤中养分信息提供新的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106个风干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过筛,在室内进行反射率光谱数据的采集,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Savitzky-Golay滤波、一阶微分(FDR)、连续统去除(CR)、多元散射校正(MSC)4种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连续投影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波段的筛选,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不同预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预测的高光谱分析模型。模型评价指标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分析误差(RPD)、平均相对误差(MAE)。结果显示:4种预处理方法中以连续统去除处理的预测精度最为突出,其模型R2、RMSE、RPD、MAE分别为0。90、13。0、2。26、0。13;模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316x+8。763。因此,利用连续统去除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能够较好地估测乌鲁木齐市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该结果可为室内高光谱数据快速反演土壤碱解氮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偏最小二乘回归高光谱遥感光谱变换估测模型连续投影算法

    水稻-大球盖菇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彭瑞雪程艳宋娜杨利...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 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 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 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T3(4500 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4(4500 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结果表明:连续2年栽培大球盖菇的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均逐年明显增加,且受菌种用量和基料配方的影响。在第2年,与CK处理相比,各试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分别显著增加 32。92%~42。44%、52。96%~77。35%、53。99%~75。09%、88。00%~184。62%、19。12%~38。24%、9。82%~29。46%(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84。18%~129。28%、166。60%~260。01%(P<0。05)。2年间各试验处理较CK处理的MBC:MBN显著降低,MBC:MBP和MBN:MBP有所增加。冗余分析(RDA)显示,全氮在 2021 年(F=5。9,P=0。004)和 2022 年(F=7。4,P=0。002)分别解释了 31。1%和 36。3%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大球盖菇,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其中以菌种量3000 kg·hm-2、基料75%稻草+25%玉米芯的栽培方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推广"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水稻-大球盖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秸秆利用土壤养分

    烟草青枯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分析

    张玉芹曾文耿丽马毅楠...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山东烟草种植区烟草青枯病病害发生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组群落动态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系统分析了山东沂水县地区烟草根际微生物组。扩增子测序分析表明,与移栽前相比,青枯病发病初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但是随着病害的发展,后续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又有恢复趋势;进一步对比移栽前和青枯病病发初期烟草根际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探究了整个病害发生的动态过程与根际细菌群落变化之间的规律,并通过构建相关性网络发现了小粒胞菌属(Granulicella)、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出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居土杆菌属(Humibacter)、弯曲杆状菌属(Flexivirga)、束缚菌属(Conexibacter)与青枯病的发生存在潜在的作用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时间维度分析烟草发病动态过程根际细菌组成的差异,发现了潜在的烟草青枯病防治菌属以及预警菌属,为后续山东烟草土传病害预警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扩增子测序微生物组烟草青枯病根际微生物

    多形态氮和硝化抑制剂协同供应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张如梦李冬佳梁雄英董汶卿...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养分增效对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铵硝协同的养分形态调控策略是手段之一。为探究有机氮无机氮源配施、施用硝化抑制剂两种养分动态调控手段对土壤铵硝动态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硫硝酸铵和草酰胺配施处理5个,硫硝酸铵:草酰胺比例分别为100%:0%、0%:100%、25%:75%、50%:50%、75%:25%,每组处理另设置添加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处理,用以探究不同氮源配施抑制剂DMPP处理对潮土(pH 8。25)和水稻土(pH 5。48)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氮肥草酰胺与硫硝酸铵配施显著影响土壤铵硝养分供应形式和速率。直至第10 d培养结束,缓释氮肥草酰胺在土壤中的铵、硝态氮仍呈现一个较高水平。抑制剂DMPP的添加可提高所有处理的铵态氮含量,降低硝态氮含量,提高土壤铵硝比,降低土壤表观硝化率。综上所述,草酰胺与硫硝酸铵的不同比例以及配施抑制剂DMPP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土壤中铵硝比例的改变,提高肥料利用率。

    硝化抑制剂草酰胺硫硝酸铵氮形态铵硝比

    长期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氮分布特征

    张珂珂宋晓郭斗斗郭腾飞...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机肥配施(CFM)、化肥与秸秆配施(CFS)4个处理,分析了化肥、有机肥、秸秆作为主要外源氮素长期配施对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氮肥利用率、施肥后效及潮土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外源氮素能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季CF、CFM、CFS处理平均分别增产280。49%、276。02%、286。73%,玉米季平均分别增产160。15%、170。86%、178。45%。CF、CFM、CFS处理小麦季、玉米季产量变异系数均高于CK处理,小麦季增幅更大。小麦季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为66。32%,玉米季CFM、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基本一致,高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CFM、CFS处理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1%、4。29%。CF、CFM、CFS处理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为61。12%、62。91%、64。78%,后效分别为0。72%、0。90%、0。60%,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与CF处理相比,CFM处理0~40cm 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8%~35。94%,碱解氮含量提高12。05%~38。17%。综上,投入外源氮素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升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化肥配施秸秆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秸秆配施提高了土壤氮含量。

    外源氮素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累积利用率土壤剖面氮素分布

    生物炭和氮肥联合施用对水稻生产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刘慧焦岩李禹韬窦婉毓...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污染问题。探讨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对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发现,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但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探讨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对水稻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的施加使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改良后的土壤中细菌的优势门为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 和 Actinobacteria,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提高了 Acidobacteria 和 Actinobacteria 的相对丰度,降低了Prote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硝态氮、全磷和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标志物种丰度的主要驱动因素。生物炭与氮肥配施会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养分的代谢过程。研究结果为探索适合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微环境调控的最佳碳、氮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炭氮肥16SrDNA测序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