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铜仁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铜仁学院学报
铜仁学院学报

王大忠

双月刊

1673-9639

xbtu07@vip.163.com

0856-5223394

554300

贵州省铜仁市清水大道103号

铜仁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逻辑、思想意涵与价值澄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维向度

    和思鹏王鑫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充分体现"两个结合"的原创性理论阐释,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民主实践探索的思想升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创新定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完整的制度链条、真实有效的参与实践.通过畅通民主程序环节"全链条"、开拓民主领域范围"全方位"、落实民主主体内容"全覆盖",不断彰显人民民主原则信念、展现人民民主真实价值、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逻辑思想意涵价值澄明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贡献

    潘涛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生活领域的热议话题,而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新课题.理论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践层面,中国在政治外交、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并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以实现各国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贡献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风格与实践形式

    孙玮志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古代散文创作而言,欧阳修可谓开创了一代文风.探讨和研究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理论和散文创作实践,有助于清晰地梳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宋代诗文创新的理论动力.具体来看,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主要体现为:关注时政,主张"致用";注重审美,"六一风神";革新理论,积极践行;等等.这些方面对中国古代散文造成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影响

    王鹏运与龙继栋交游考论——以王鹏运致龙继栋信札四通为中心

    朱存红
    23-3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鹏运和龙继栋是临桂同乡兼好友.学界对龙继栋是晚清词坛领袖王鹏运的学词导师已有定论,而对王、龙二人后来的交游少有论及.以《甲寅(东京)》1915年第 1卷第8期载王鹏运《致龙松岑书四首》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考察可知,二人在觅句堂数年唱和之后,分隔两地,主要以书信联系,也曾见面.后来二人在文学上的唱酬甚少,而增加了对朝廷政治的共同关注.

    王鹏运龙继栋信札交游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勇赵龙飞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运用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13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各领域均显著相关;(2)根据体育锻炼行为变量分组时,大学生生命质量各领域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3)根据人口特征分组时,不同性别、生源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部分指标存在差异;(4)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年级、生源地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无显著差异.基于结果分析可知:贵州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得越好、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越多、锻炼强度越大、锻炼频次越高、锻炼持续时间越长,则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可能会越好.通过改变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有限生命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生命质量WHO-QOL实证研究

    中华各民族文化符号的互融与共生——兼论西南地区竹王神话传说的多角度叙事逻辑

    郑芳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互融与共生从而传承至今的标识.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竹王神话广泛流传,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信仰互融共生,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优秀性的一面.竹王神话在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迁徙、定居、生存中起到纽带作用,将各民族的精神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相通,更是各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重要历史见证.

    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竹王神话互融与共生

    从《齐丛碑》看清末牛丛组织性质的转变

    刘洛杉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丛是明清时期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自治组织.由于其运行多依习惯法进行,流存的文字材料较少,经考证,贵州省盘州市柏果镇光绪时期的《齐丛碑》,反映了清末牛丛组织性质的变化.嘉庆之后牛丛组织成为滥用"苗例"的地方联盟组织,对偷盗等行为私自处以火烧极刑,故被政府明令取缔.光绪时期《齐丛碑》反映了牛丛组织的新生,即由地方联盟武装组织变成民事组织,其对偷盗处罚方式已由私刑火烧改为经济惩罚,体现了清末少数民族地区内地化进程中的国家在场,反映了"苗例"正被"国法"取代的趋势.

    苗例国法《齐丛碑》牛丛组织

    口头传统的程式化叙事——基于西部苗语史诗《讲给孟》的文本分析

    王星虎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间仪式上演述的口头传统,史诗依靠歌师代代口耳相传,形成特定的程式与韵律.歌师演述时根据主题的变化,运用相对固定的词、片语和传统句法,灵活把握史诗的可变项与不可变项,在短时间内顺畅地组合诗句.除了单纯的文本记忆,歌师需要长期的实地演习,把那些沉潜的故事型式运用到更大的语义群里,形成互相关联的叙事单元与故事范式.在口头程式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探究出了史诗创造、改编和逐渐定型的形成过程,发现了歌师为何能从容演述宏大长篇史诗的内在因素.

    史诗口头程式典型场景故事型式

    上海图书馆藏《全黔诗萃》稿本新考

    孙家愉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全黔诗萃》现存六十五卷,是海内孤本,也是保存历代贵州诗歌最多的黔省诗集.是书由铜仁茶园山徐楘编成于咸丰初年,而非由徐氏曾孙徐承锦在民国时期据徐楘所辑《黔诗萃》增补而成.在徐楘编《全黔诗萃》的过程中,取材广泛,其妻许韵兰、舒芳芷皆深度参与了此集的编次、校订.《黔诗萃》本是为编《全黔诗萃》而作的前期资料汇编,在《全黔诗萃》编成后转而成此书的简称见载.此编上承《黔风》诸集,下启《黔诗纪略》系列,既是一部通代贵州诗歌总集,也可谓是铜仁徐氏家族诗歌总集,在文学、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全黔诗萃》《黔诗萃》徐楘徐承锦编纂源流学术价值

    英雄·地域·战争:《黔中魂》的"史诗"性呈现

    邱桐
    81-8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中魂》以宋蒙战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当时处于黔中大地的"思田播杨"两家协助南宋朝廷抗击蒙古入侵的故事,呈现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其中的"史诗"性特征鲜明,具体体现在:主人公的英雄塑造、地域文化的多样呈现以及战争叙事的启蒙性思考.

    《黔中魂》"史诗"英雄地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