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唐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唐山学院学报
唐山学院学报

李兵

双月刊

1672-349X

xuebao@tsc.edu.cn

0315-2792065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大学西道9号

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三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质及其当代启示

    何鲁婷李向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三制"民主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政权体制模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初步探索,这一模式不仅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三三制"民主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前的学生救国会:从"爱国"到"救国"

    万成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8年的"五·二一"大请愿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和预演,也是中国学生的第一次游行请愿运动.这次请愿中成立的学生爱国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爱国会后因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青年学生国家观的转变和关怀政治的现实诉求而改名为学生救国会,并在五四运动的前夕通过开办国民杂志社、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召集北大"五三晚会"等一系列现实活动,为五四示威游行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五四运动学生救国会爱国救国

    改革开放以来李大钊第三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薛雯丹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李大钊立足于民族复兴、着眼于文明再造,在"东西文明论战"中提出了第三文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李大钊第三文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发展轨迹、基本内涵、内在特征以及理论与实践价值展开探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和多维度的研究脉络.今后应进一步丰富第三文明思想的研究视角、不断深化第三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持续拓展第三文明思想的影响研究,以不断扩大李大钊第三文明思想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创造中华民族新文明积累智力资源.

    李大钊第三文明思想改革开放综述

    共同富裕平等观的时代逻辑

    范秋雨
    28-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平等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价值诉求,蕴含着深刻的平等理念,因此共同富裕平等观适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标识性概念.新时代需要共同富裕平等观,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应对价值观挑战、化解不平等问题;新时代产生共同富裕平等观,具备形成共同富裕平等观的历史前提以及实践根基、物质基础、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精神状态等现实条件;新时代形塑共同富裕平等观,使其具有全民性、全面性、总体性和历史性等时代特点.

    共同富裕平等观新时代时代逻辑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乔惠敏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开辟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境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握好其发展的三重逻辑,即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基本内容支撑的理论逻辑,以及坚持人民主体观、整体自然观和全球责任观三者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总体而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有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为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当代启示

    秦毓婉
    44-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视域,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分配正义能否实现根本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分配正义的根本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南,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实现前提,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握马克思分配正义的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马克思分配正义共同富裕

    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优先接受唯物史观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史的考察

    王宁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期待视野唯物史观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调研分析——以H省为例

    张卉芳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保证国家法制统一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宪法性制度.宪法、法律和相关地方性法规从不同层面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提供了制度遵循.文章在对H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开展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省、市、县不同层面在备、审、纠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刑法中"论处"规定的类型化解释

    程雯暄
    65-7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刑法条文中"以……论处"规定的理解,关涉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论处"条款赋予某一法律事实与另一事实相同的效果,包括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并且具有注意规定或法律拟制的性质,而法律拟制则具有犯罪构成的定型功能.然而"论处"条款的设置却存在拟制不当和过度类型化的问题.因此,要从方法论角度,将相互包含、补充的类型思维与概念思维应用于"论处"条款的拟制和司法实践当中,通过回归概念背后的原型,厘清类型中的核心要素与变量要素,对"论处"的具体情形作出恰当的类型化解释;同时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对"论处"规定类型化解释的适用范围加以合理限制,使规范条文罪刑法定要求与事物本质规范评价达成一致性,从而实现论处结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论处类型思维法律拟制罪刑法定

    "底部"的颠覆:《秀拉》的狂欢化书写

    刘卓范依烨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创造了一个主流社会主宰下的黑人社区——"底部",书写了"底部"的黑人勇士秀拉、伊娃、夏德拉克等挣脱白人压迫、建构主体身份的艰辛努力.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说《秀拉》的三个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边沿"时空、狂欢化的怪诞人体和狂欢化的死亡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秀拉底部狂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