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趣味变迁

    王本朝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对"味道"这样一个常识概念的重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积淀的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构成现代文明韧性又坚实的基座.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东南学术杂志社、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编辑部2023年起策划的"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第三场.李红岩教授指出,味道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形而中"的内涵,在"道"之显现过程中扮演着"象"的角色,在认识论意义上乃视觉的延伸和证成,其过程完成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链条,并成为言语、语言领域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引导词".荣跃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有关"味道"的各种研究路径、知识系统,进而指出各种知识系统之间存在多元对立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关味道的内涵和知识需要整合平衡、与时俱进.彭兆荣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饮食"共需""共享""共食"三大特性,进而将中国独特的品尝民族志提炼为"和、礼、品、味、美"五大特征.贡华南教授认为,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区别于视觉思想的主客体对立,味觉思想者在"体"与"味"中与"象"(万象与心象)交融、相互感应,因此,以味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善于消化,也理当承担起消化、重塑当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任.王本朝教授从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传统诗文在现代中国出现意义和趣味的分裂,其意义被新文学和新文化所批判,其趣味却被保留下来,承载着知识人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记忆.王才勇教授指出,中华审美理想"以味不以形",超越物之外显,进入物之内里,形成一种不留于固定物而贯通众物的感知,它没有在对物的超越中走向物的另一面(思或形而上),而是在感物本身中抛开了来自物的束缚,形成中华独有的审美文明.方笑一教授通过古代文献、诗文中大量有关味道、饮食的记载和书写,生动展现了宋人饮食品类之繁、烹饪技巧之发达及品味之精致,指出饮食书写与饮食实践共同构成宋人生活世界的"味-道",并使这"味道"臻于中华饮食史的巅峰.郑珊珊编审认为,标准化生产和视频化表达构成味道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方式,当下以市场为导向并受到技术控制的味道日益同质化或"伪个性化",在反思味道与现代化之余应强化人与自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让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和隽永.

    以味不以形:中华审美文明的标杆

    王才勇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对"味道"这样一个常识概念的重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积淀的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构成现代文明韧性又坚实的基座.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东南学术杂志社、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编辑部2023年起策划的"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第三场.李红岩教授指出,味道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形而中"的内涵,在"道"之显现过程中扮演着"象"的角色,在认识论意义上乃视觉的延伸和证成,其过程完成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链条,并成为言语、语言领域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引导词".荣跃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有关"味道"的各种研究路径、知识系统,进而指出各种知识系统之间存在多元对立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关味道的内涵和知识需要整合平衡、与时俱进.彭兆荣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饮食"共需""共享""共食"三大特性,进而将中国独特的品尝民族志提炼为"和、礼、品、味、美"五大特征.贡华南教授认为,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区别于视觉思想的主客体对立,味觉思想者在"体"与"味"中与"象"(万象与心象)交融、相互感应,因此,以味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善于消化,也理当承担起消化、重塑当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任.王本朝教授从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传统诗文在现代中国出现意义和趣味的分裂,其意义被新文学和新文化所批判,其趣味却被保留下来,承载着知识人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记忆.王才勇教授指出,中华审美理想"以味不以形",超越物之外显,进入物之内里,形成一种不留于固定物而贯通众物的感知,它没有在对物的超越中走向物的另一面(思或形而上),而是在感物本身中抛开了来自物的束缚,形成中华独有的审美文明.方笑一教授通过古代文献、诗文中大量有关味道、饮食的记载和书写,生动展现了宋人饮食品类之繁、烹饪技巧之发达及品味之精致,指出饮食书写与饮食实践共同构成宋人生活世界的"味-道",并使这"味道"臻于中华饮食史的巅峰.郑珊珊编审认为,标准化生产和视频化表达构成味道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方式,当下以市场为导向并受到技术控制的味道日益同质化或"伪个性化",在反思味道与现代化之余应强化人与自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让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和隽永.

    "味-道"何以臻巅峰——宋代的饮食实践与饮食书写

    方笑一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对"味道"这样一个常识概念的重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积淀的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构成现代文明韧性又坚实的基座.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东南学术杂志社、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编辑部2023年起策划的"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第三场.李红岩教授指出,味道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形而中"的内涵,在"道"之显现过程中扮演着"象"的角色,在认识论意义上乃视觉的延伸和证成,其过程完成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链条,并成为言语、语言领域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引导词".荣跃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有关"味道"的各种研究路径、知识系统,进而指出各种知识系统之间存在多元对立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关味道的内涵和知识需要整合平衡、与时俱进.彭兆荣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饮食"共需""共享""共食"三大特性,进而将中国独特的品尝民族志提炼为"和、礼、品、味、美"五大特征.贡华南教授认为,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区别于视觉思想的主客体对立,味觉思想者在"体"与"味"中与"象"(万象与心象)交融、相互感应,因此,以味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善于消化,也理当承担起消化、重塑当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任.王本朝教授从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传统诗文在现代中国出现意义和趣味的分裂,其意义被新文学和新文化所批判,其趣味却被保留下来,承载着知识人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记忆.王才勇教授指出,中华审美理想"以味不以形",超越物之外显,进入物之内里,形成一种不留于固定物而贯通众物的感知,它没有在对物的超越中走向物的另一面(思或形而上),而是在感物本身中抛开了来自物的束缚,形成中华独有的审美文明.方笑一教授通过古代文献、诗文中大量有关味道、饮食的记载和书写,生动展现了宋人饮食品类之繁、烹饪技巧之发达及品味之精致,指出饮食书写与饮食实践共同构成宋人生活世界的"味-道",并使这"味道"臻于中华饮食史的巅峰.郑珊珊编审认为,标准化生产和视频化表达构成味道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方式,当下以市场为导向并受到技术控制的味道日益同质化或"伪个性化",在反思味道与现代化之余应强化人与自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让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和隽永.

    味道、技术与现代化

    郑珊珊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对"味道"这样一个常识概念的重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理解那些日常生活所积淀的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构成现代文明韧性又坚实的基座.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东南学术杂志社、泉州师范学院举办了"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编辑部2023年起策划的"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讨论第三场.李红岩教授指出,味道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形而中"的内涵,在"道"之显现过程中扮演着"象"的角色,在认识论意义上乃视觉的延伸和证成,其过程完成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链条,并成为言语、语言领域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引导词".荣跃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有关"味道"的各种研究路径、知识系统,进而指出各种知识系统之间存在多元对立的复杂关系,因此,有关味道的内涵和知识需要整合平衡、与时俱进.彭兆荣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提出饮食"共需""共享""共食"三大特性,进而将中国独特的品尝民族志提炼为"和、礼、品、味、美"五大特征.贡华南教授认为,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区别于视觉思想的主客体对立,味觉思想者在"体"与"味"中与"象"(万象与心象)交融、相互感应,因此,以味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善于消化,也理当承担起消化、重塑当前日常生活世界的重任.王本朝教授从诗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入手,指出传统诗文在现代中国出现意义和趣味的分裂,其意义被新文学和新文化所批判,其趣味却被保留下来,承载着知识人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与记忆.王才勇教授指出,中华审美理想"以味不以形",超越物之外显,进入物之内里,形成一种不留于固定物而贯通众物的感知,它没有在对物的超越中走向物的另一面(思或形而上),而是在感物本身中抛开了来自物的束缚,形成中华独有的审美文明.方笑一教授通过古代文献、诗文中大量有关味道、饮食的记载和书写,生动展现了宋人饮食品类之繁、烹饪技巧之发达及品味之精致,指出饮食书写与饮食实践共同构成宋人生活世界的"味-道",并使这"味道"臻于中华饮食史的巅峰.郑珊珊编审认为,标准化生产和视频化表达构成味道现代化的两种主要方式,当下以市场为导向并受到技术控制的味道日益同质化或"伪个性化",在反思味道与现代化之余应强化人与自然、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让日常生活的味道更加丰富和隽永.

    社会资本:歧义、抵牾与方向

    王小章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资本"理论这一名号之下,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研究"阵营":关注个体(无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单个的组织或群体)如何借助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达成自身目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会资本"看作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可以为个体借取和使用的资源".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如何借助其"社会资本"以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福祉的研究者,倾向于将"社会资本"等同于"群体或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体现这种关系网络性质的信任、规范、公共精神等".个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显示出"强关系优势"和"弱关系优势"两种不同的情形:"弱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是信息的影响;"强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是权力不合规使用的影响,意味着特殊主义伦理处事方式对普遍主义伦理准则的扭曲.当个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是由"强关系优势"所体现的权力施加影响时,个体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的"社会资本"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关系.着眼于促进整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福祉收益,必须限制"强关系"作用,培植社会的社会资本.

    个体的社会资本社会的社会资本弱关系优势强关系优势权力信息

    城市内性与城市化新解

    邹诗鹏郁喆隽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内性"概念用以描述城市在空间、资源、资本、技术、权力、人口等城市要素方面的聚焦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的内在性、内聚性及内生性.城市内性既蕴含在城市社会关系及其建构中,也表现为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核,特别是城市认同.城市际性会倒逼城市内性,但城市内性是现代城市自身发展的结果.对城市内性的把握,应置于开放和流动的都市论域,要扬弃城/乡二元思维.传统的城市中心广场构成城市的地理及人文中心,但都市扩张形成的差异性的城市空间,也要求得到城市内性的理解,都市扩张中的城市病及其空心化现象,是城市内性缺乏的表现.

    城市内性城市际性环状城市城市精神都市性

    口音、口味和身份认同及其内在联系

    唐仪徐杰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音、口味和身份认同三件伴随终身的大事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在童年这个关键期初步形成、逐渐发展并趋于稳定,而且其时间进程和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三者一致的关键期效应并非仅源自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更非偶然巧合,而是直接关联人类大脑和肠道菌群发育过程的生理基础.这一观点在一项针对当代青年的问卷调查中得到有力确认.据此,深刻理解并充分用好语言习得、口味形成和情感身份认同的内在联系及关键期效应,有助于从孩童时期起建立个体对家乡故园和国家民族稳定恒久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

    口音口味身份认同关键期生理基础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价值"何以可能

    陈凌霄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差异与冲突日益增长的国际环境中,"共同价值"研究受到了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共同价值以不同主体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为前提,是不同主体基于共同利益需要而达成的一致性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扎实的现实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主体间深度联结的利益链条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互鉴,分别构成了共同价值确立的事实基础、利益基础与文化基础.

    唯物史观共同价值公共性共同利益

    变局之下国际法与国内法互动的转向

    沈伟苏可桢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法上的重要问题.基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规则体系、价值理念与时代发展等客观条件,二者之间的互动处于动态和演进的过程.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表现为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交替主导互动过程.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互动,开始从由国际法发挥主导作用,转向以国内法的外溢和国际法化为主要模式.二者关系发展和变化的深层原因,可以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视角下的主权回归、安全泛化、治理赤字、科技发展等现实趋势出发加以检视.中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态度参与国际法治构建,同时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为国内规则与标准的国际化提供开放性平台,顺应国际法与国内法互动的新趋势,有利于推动国际治理机制的平等共益发展.

    国际法国内法互动转向一带一路多边主义

    数据法如何重视自然人数据来源者的财产权

    王立梅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构数据承载利益的复杂性是数据产权配置绕不开的难题.解题第一步是认清谁参与了数据价值生产,在其中发挥着何种作用.目前,学界对自然人数据来源者利益保护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隐私权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而自然人参与数据利益分配的资格长期被悬置,成为数据法中被忽视的议题,知情同意等机制可能在其中沦为为资本增值服务的角色.基于数据来源是价值续造的起点、普遍免费服务并非合理对价及促进流通激励、保护数字人格等方面的考量,可以采取货币兑换、权能兑换及集体托管等路径,实现对自然人数据来源者的财产权保护.

    数据数据产权数据来源者财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