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

    关信平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高质量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

    张翼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一老一小"政策

    顾严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高质量发展需要"作为治理方式"的社会政策体系

    岳经纶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社会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与纠偏路径

    赵德余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以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创新为例

    彭华民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大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其所牵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任务的制度体系的健全,集中体现为"社会政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理论构建和自主创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组织研讨,希冀探索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逻辑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关信平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议题包括: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优化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结构、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体系、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政策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弹性.张翼研究员认为,唯有将改善民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能以高质量的社会政策配置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社会政策体系的关键在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即改革和完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激励政策.顾严研究员认为,"一老一小"社会政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老一小"政策的逻辑起点.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老一小"政策,要求以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把握好养老保障和儿童保护的"底线"、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的"中线"、老有颐养和幼有善育的"高线",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岳经纶教授认为,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政策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已跳出社会控制、社会规制的范畴,不仅是社会经济治理方式的有机构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赵德余教授认为,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社会政策的实施应特别关注政策扭曲的矫正机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预警能力.从复杂的社会行为系统中梳理出政策实施的扭曲逻辑,能够提升政策实施模型的可实验性、可评估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目标取向及实施策略的一致性.彭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知识生产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亦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基石.其中,基于民生的福利需要和福利态度是中国特色福利体制理论的核心,混合型福利责任和福利提供组合是重点,整合式福利治理和多元福利组织是创新点,民生福祉是理想型目标.

    马克思和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康德或黑格尔"问题

    赵敦华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吾金教授观察和分析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并将其概括为对马克思的遮蔽.遮蔽的结果是按照黑格尔、费尔巴哈、斯大林的观点解释马克思哲学,造成了马克思的"三化",即黑格尔化、费尔巴哈化和斯大林化.俞吾金梳理了不同派别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指出其中与马克思经典文本论述的相悖之处,他的振聋发聩的针砭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探索,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今天纪念俞吾金,就是要继续推进他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在中国如何推进西方哲学处境化的问题.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黑格尔化康德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探索——俞吾金先生的思想启迪

    仰海峰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并展现了中国学者在面对当代社会发展与思想变迁时的理性思考.俞吾金先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定位、基本构架与重要范畴进行了诸多探索,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形成了新的解释框架,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今天重新理解俞吾金先生的研究,并不是为了重复他的结论或简单地坚守他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展开讨论,特别是需要通过研究资本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以及资本在展开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炼出哲学范畴,从而达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透视,并以此为基础来剖析当代思潮,这是今天"回到马克思"时依然重要的任务.

    俞吾金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生产逻辑资本逻辑

    走向内在批判——俞吾金先生的学术遗产

    汪行福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吾金先生借助黑格尔的逻辑思想形式三方面,即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面、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和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提出我们需要把辩证法的否定环节置于知性的肯定前提和理性的肯定目标之间,避免批判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黑格尔的逻辑思维形式和俞吾金先生对它的阐述包含着重建内在批判观念的思想资源.内在批判需要以康德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概念,即理论认知与实践自由为前提,以黑格尔对理性扭曲的辩证的否定批判为中介,并以马克思的解放理想作为积极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内在批判是内在性与超越性、否定和肯定的统一,也是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整合.

    俞吾金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黑格尔内在批判

    贤能政治的缺与补——兼与贝淡宁商榷

    叶娟丽王瑞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贝淡宁贤能政治观的争议热潮本已过去,贝淡宁及其合作者曾针对学术界的评议做出过多次回应、解释,但其中关涉的合法性论证无力、尚贤与民主的关系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并未得到最终解决.近期,李东阳和贝淡宁"再论贤能政治",将关于贤能政治的讨论引向伦理关系叙事,在重申了"贤能"的多重叙事方式与"贤能"话语的历史语境的同时,更加明确地主张尚贤与民主的融合.从贝淡宁贤能政治观的原初建构及其后贝淡宁等人对贤能政治的补充、修正来看,贤能政治的合法性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适用性,仍然是贤能政治从理论到实践能否确证的关键.对于"好的政府","尚贤+民主"是基本内核,此外还要有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以最终形成"尚贤+民主+X"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贤能民主"模式.

    贤能政治尚贤制民主贝淡宁好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