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惠元

双月刊

1009-5837

xuebaosk@tyut.edu.cn

0351-6018486

030024

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太原理工大学主办、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采用国际标准16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己任,结合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开展经济、管理、法学、英语、高等教育等学科的研究与交流。主要栏目有:高教改革,教研课题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等。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学校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展示学校办学水平和风貌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伟大社会革命与"人民"的历史轨迹

    陈正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一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近两百次,足见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人民"概念在不同思想家处呈现出多元面貌,但唯有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民"的阶级本质,从而科学定性了"人民"概念."人民"概念的中国化建构,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革命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使"人民"的定位得以革新.以党的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人民"的接续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继 续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 尊重历 史规律和把握现实局势.

    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革命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实现绿色发展:内涵、机制及实施路径

    康晗
    9-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迈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城市与绿色发展在理论层面丰富了新内涵,实践路向呈现出新态势,将二者有效融入城市及区域发展进程中,对于推动人民城市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作用.基于对人民城市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分析,架构人民城市与绿色发展间"人民主体—功能规划—空间再造"的框架.以雄安新区实践为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归纳以双高赋能推进区域环境治理共生体系与多管齐下提升绿色宜居环境的路径及有益经验,建构人与文化共荣、人与自然共融、人与人共赢、人与社会共进的新城市特质、空间、格局与目标,对实现绿色发展重塑人民城市面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人民城市绿色发展雄安新区

    《共产党宣言》的公共性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吴美川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从共产党执政公共性、社会发展成果公共性、世界历史公共性,以及真正共同体公共性等方面勾勒出其公共性思想的理论维度.它的公共性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公共性批判与共产主义公共性建构这一理论语境中展开的,具有批判性与建构性、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特质.《共产党宣言》公共性思想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一种公共性的价值支撑和智慧支持,即在领导力量上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公共性,在价值目标上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公共性,在视野秉持上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

    《共产党宣言》公共性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三重逻辑

    范香立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民族觉醒,是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的一种必然反映,是对民族复兴道路的理论探索,是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具体实践.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没有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讨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 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中国民族觉醒民族复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公开刑事裁判文书的样本偏误——基于2014-2022年度中国裁判文书网样本的实证研究

    黎森予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的刑事裁判文书,是数据时代下刑事法研究和类案参考的重要素材.统计发现,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相对全体刑事裁判而言存在样本偏误,不同类型的案件被公开的概率有所不同.刑事二审、再审案件的裁判文书相对一审而言更难被公开;一审裁判文书中,案发率较低的、较不常见的案 由对应 的刑事裁判文书相对于其他案由而言被公开的可能性更低;二审、再审裁判文书中,审理结果为改判或发回的文书更难被公开.样本偏误的出现,可能与司法机关对案件的社会影响和上下级关系方面的担忧有关.在刑事法研究、类案参考和司法公开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就上述偏误采取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司法公开裁判文书网样本偏误法学实证研究类案参考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重构

    石倩雯
    39-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法益的确定需要综合个人信息的性质、犯罪构成等因素分析.个人信息的性质是确定保护法益的最重要因素.个人信息的首要属性是人身、财产安全等人体属性,次要属性为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等公共属性.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认定为个人法益会忽视个人信息中包含的社会公共安全价值,而认定为超个人法益则会忽视个人信息的个体性这一首要属性.因此,单采个人法益或超个人法益很难全面评价本罪.兼顾个人法益和超个人法益的混合法益说既体现了刑法对自然人个体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可以有效评价本罪的保护法益,促进司法适用的规范化,有利 于全方 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排除不当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法益说不是个人法益说和超个人法益说的简单累加,而是在结合两种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被侵犯个人信息的性质、数量、场景等具体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保护法益个人信息混合法益分层保护

    个人信息侵权"违法性"的二阶构造及其规范进路

    曹贤信施雪森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违法性"具有平衡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商业利用的功能.个人信息侵权不以违反管理性规范为前提.违反管理性规范不一定会导致个人信息侵权.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之法律规范的行为构成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个人信息侵权中,在"保护他人"的侵权法实质内涵的基础之上,区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管理性规范与保护性规范.个人信息侵权中,面临"遮蔽过错要素"的干扰,故在以过错为核心的保护性规范的 基础上,明确个人信息侵权中侵权行为"违法性"的二阶构造,对个人信息侵权"违法性"采区分论.在存在"遮蔽过错要素行为"时,采"损害推定违法",违法可以被推翻,从而实现个人信息侵权保护的周 延性.

    个人信息侵权保护性规范过错推定违法推定过失知情同意

    论集体法益保护之司法限制:以代替考试罪为视角

    何群张书惠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刑法扩张背景下,以保护集体法益为宗旨的罪名大量增加,从而令集体法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集体法益固然需要保护,但却不能泛化打击面.代替考试罪符合集体法益犯罪的特征,具有集体法益犯罪之应然内涵,是研究集体法益犯罪出罪的突破口.在司法层面之所以有必要对集体法益保护进行限制,不仅是因为刑事司法活动需受到比例原则的恰当制约,而且基于集体法益自身的可恢复性特征,司法出罪并无碍于集体法益之保护.与此同时,治理法定犯时需要穷尽前置法保护措施,而非擅动刑柄.在限制路径方面,集体法益的司法保护需依次考察行为之规范违反幅度之量的要求与行为需罚性,并根据集体法益之可恢复性程度确定集体法益司法保护之力度.代替考试罪是微罪,其规范违反幅度很低,替考行为之犯罪对象、行为完成状态、犯罪动机与是否为惯犯共同决定着具体行为之需罚性.通过分析代替考试罪,可为其他集体法益犯罪之出罪进行指引与示范.

    集体法益代替考试罪司法限制需罚性

    算法推荐背景下网络服务平台过滤义务负担研究

    刘宁谢仁和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推荐技术使得传统版权法体系受到冲击,"通知删除"规则在算法推荐背景下逐渐失灵,无法有效平衡版权人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所形成的价值差将有损版权人的创作积极性进而严重阻碍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滤义务既不是注意义务也不是普遍审查义务,而是一种特殊的版权审查义务,引入网络服务平台的版权过滤义务既有利于缓解现实矛盾,也符合法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及知识产权基本原则的基本理论.为了有效平衡版权人与传播者等相关主体的利益,过滤义务负担的标准不宜过高,应根据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不同服务类型,对版权人上传的作品类型及网络服务平台的预见能力进行综合设定,网络服务平台对于侵权行为的判断难度越高则其负担的过滤义务越低,反之亦然.

    算法推荐注意义务过滤义务网络服务平台通知删除规则

    经济犯罪侦查中犯罪财富调查模式的提倡与应用

    宋振武刘洋
    76-8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的AI时代,传统的"反应式"经济犯罪侦查模式略显乏力,经济犯罪侦查的侧重点亟须由"下游应对"向"上游预防"延伸.作为新型大数据侦查措施,犯罪财富调查兼具深挖线索、收集证据、打击犯罪、追赃挽损等机能,可以更加科学精准地预测与打击经济犯罪,弥补当前经济犯罪侦 查模式的不足,有利于经济犯罪追逃追赃工作的开展,及时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构建犯罪财富调查的司法适用体系,应当秉持合法、比例、前置原则,明确犯罪财富调查的适用范围,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程序性制裁措施.

    经济犯罪犯罪财富调查少捕慎诉慎押程序性制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