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学刊
体育学刊

杨文轩

双月刊

1006-7116

tyxk@scnu.edu.cn

020-85211412

510631

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4-5楼

体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体育专业学术性刊物。设有经验总结、理论探索、读书思考、试验报告、专题讨论、最新科技知识介绍、体育科技动态报道等栏目,为体育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交流园地。读者对象主要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院校师生、教练员、运动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实施方案》政策文本的体育消费城市建设研究

    潘磊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区域异质性理论,对31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文本研究发现,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可分为先发引领型、特色示范型、后发跨越型,政策路径可分为偏向供给型和供需双向型,政策保障可分为营商环境建设类和政策工具选用类,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基础、体育消费需求、营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动力机制源于供给侧、需求侧和环境侧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试点城市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建设举措的区域异质性体现不足、政策保障还不够细化实化,未来应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从供需两侧精准发力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强化政策"落地感"。

    体育经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区域异质性理论文本分析

    社会组织嵌入提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效能研究——基于汉江湾全民健身中心的个案分析

    周彪陈元欣赵悌金陈磊...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场馆公共服务效能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以嵌入理论为基础,结合汉江湾全民健身中心的个案材料,分析发现社会组织通过制度、资源、情感和能力嵌入场馆公共服务供给实践,场馆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为引导社会组织更好嵌入,需明确角色定位,增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加强监管考核,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参与,提升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强化智慧赋能,深挖场馆公共服务潜力。

    社会组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全民健身嵌入理论

    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之"专业性":价值内涵、实践困境与实现路径

    杨韵王晨秋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生分类发展的政策驱动和增列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双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体育专业学位之"专业性"内涵及其所包含的"体育"特性,重新审视体育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困境,探索改革路径。研究认为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体育职业发展需求为前提,以体育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体育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能力、不同方向的体育实践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素养。跨专业生源的涌入和体育专业性特征的淡化、理论课程的滞后与实践课程的平庸、学位论文的受限与盲审制度的畸形发展是当下主要的实践困境。应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加强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实习教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积极联动机制,建立独立的体育专业学位论文评审系统与标准、评审专家库及其监督管理机制。

    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体育研究生体育人才培养

    我国学校体育协同育入"双循环"推进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何劲鹏杨伟群赵家庆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体育应是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教育系统组织、学校全力落实、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全面支持的健康教育事业,蕴含着广泛、深厚、持久的协同育人特征。目前学校体育各项改革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隐忧,阻碍协同育人高质量推进。研究认为协同育人是教育各方力量彼此契合、相互配合、互相成就的"双循环"动力系统。家校社三方主体间契合关系不紧密、亲和路径不畅通、相互成就意愿不强烈等问题导致教育各方力量难聚合、难释放、难强劲。以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为目标的联盟化、数据化、议事化推进路径,有助于拓展契合渠道、打开协同空间、筑牢协同根基,可以充分释放协同育人机制的聚合动力。

    学校体育协同育人双循环家校社

    中国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程、经验和未来路向

    袁强马晓唐炎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我国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程,可将其划分为由业余体校领导、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上下垂直分工的"直线式结构阶段",对训练、教务、行政等职能进行部门化横向分工的"分部制结构阶段",和以任务为导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结构阶段"3个阶段;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变迁阶段,业余体校始终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运动训练专业化的效率逻辑和逻辑共存的制度顺应策略,为其组织结构样态调整的基本理路。结合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实,建议业余体校从扩充组织职能部门、集团化办校以及与中小学校共建合作网络3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完善其组织结构,整合利用体教资源,从而构建业余体校服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育和青少年体育普及的双赢格局。

    业余体校组织结构人才培养体教融合

    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中考改革的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

    董国永杜鹏宇崔耀民黄爱峰...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中考作为当前我国一项国家层面的体育考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体育中考改革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同时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参照,发现其存在考试目的偏离课标要求、考试内容与实践脱节、计分办法科学性不足、过程性评价形式化及特殊考生处理办法僵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通过凝聚价值认同、优化评价内容、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及健全管理和保障机制等路径纾解现实困囿,进而推进体育中考的科学改革。

    学校体育体育中考学业评价新课标

    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幼小体育衔接的学理依据及推进策略

    陈少青高晓峰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而幼小衔接是幼儿园领域教学向小学学科教学转换的特殊阶段,在课程一体化背景下探索幼小体育衔接问题有利于推进两个学段的准备、过渡与适应,减缓体育学习的坡度。通过梳理幼小衔接历史,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经验,阐述一体化推进幼小体育衔接的学理依据,提出一体化的推进策略,包括课程目标一体化体现总目标的统一性与分目标的阶段性;课程内容一体化突出动作发展的序列性与技能的递进性;师训与教研一体化促使教师探究多学段儿童的教学策略;学习生活时空一体化打造幼儿环境变化的衔接工作;评估体系一体化保障幼小体育衔接质量。

    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幼小衔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陈辉映谢雨涵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教师是我国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保障。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存在"去情境化""规定化""技术理性化"的局限,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浮现,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从"错位-反差-失衡"的视角省思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内涵,基于"呈现自我""关怀他者""回应标准"阐释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价值。探索性提出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路径包括在情境中捕捉,叙述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行动中浮现,运用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反思中重构,更新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在互动中延续,传承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

    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性知识专业发展

    适应性专长视角下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重构

    王德政岑艺璇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适应性专长理论视角对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乡村体育教师应基于巩固程序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学习迁移和发展元认知4个维度提升自身适应性专长水平,同时增强岗位吸引力、优化职后培训过程;凸显教师专业地位,强化职业信念培养;发挥情境价值,探索课题制实践模式;提升个体反思水平,鼓励集体反思行为。

    学校体育适应性专长乡村体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高质量发展

    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特征、运行机制及经验启示

    卢邦赵张晓林关清文周雅玲...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澳大利亚青少年体育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也较为成熟,总结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双减"之后课后体育服务的推进提供启示。研究发现,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具有师资力量专业化、实施内容个性化、场地设施共享化、服务机构多元化等发展特征,依托法律政策的行动引领机制、面向不同群体的资源支持机制、聚焦服务过程的安全保障机制、基于跟踪调查的监督反馈机制等保障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的稳步发展。其对我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的启示包括:(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后体育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2)推动课程改革,打造课程校内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3)协同多方主体,构建区域化多功能发展的管理模式;(4)重视学生发展,探索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课后体育服务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