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

萧树东

月刊

1008-7125

shwcbx@gmail.com

021-63286942

200001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

胃肠病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本刊作为消化专业综合性学术刊物,将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登载优秀的研究论著、文献综述和述评,对不同学术观点兼收并蓄,突出科学性和严肃性,为消化学病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园地。此外,本刊还开设专家论坛、特约/国外来稿、短篇论著、临床交流、诊疗技术、讲座、会议纪要、共识意见、学术争鸣、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体偶联药物的肝毒性研究进展

    董一诺支阳李晓芸雷晓红...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性肿瘤是全球威胁生命的重要疾病.近年来,肿瘤的精准治疗逐渐兴起,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新兴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取得巨大成功.ADC药物发展迅猛,全球获批上市者已多达15种,其肝毒性也逐渐引起重视,且已出现致死性肝毒性事件的报道.本文旨在梳理上述上市ADC药物,对目前临床试验报道的ADC药物肝脏相关不良事件和肝毒性表现进行总结,并搜集整理肝毒性机制相关研究,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了解和掌握ADC药物的肝毒性特征,及时识别具有潜在肝毒性风险的患者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从而减少和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抗体偶联药物肝毒性恶性肿瘤临床试验

    乌司奴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陈杞殷罗娟董明志张瀚予...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全球克罗恩病(CD)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乌司奴单抗(UST)治疗CD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目的:评估UST治疗CD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采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UST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简化克罗恩病内镜下评分(SES-CD)评估临床和内镜下疾病活动度.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CDAI<150分定义为临床缓解,下降≥70分或下降<70分但总分<150分为临床应答);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内镜应答率和内镜缓解率(SES-CD≤2分定义为内镜缓解,下降≥50%为内镜应答),以及炎症、营养指标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27例CD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6例,女性11例,中位病程3.00年.UST治疗后16/20周和32周,中位CDAI评分较基线值显著下降[129.83(89.67,151.33)分和95.07(67.45,178.34)分对213.00(178.83,302.98)分,P均<0.017],临床应答率分别为92.6%和95.5%,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0.4%和72.7%.按既往是否使用过生物制剂和是否采用优化治疗分层分析,亚组间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例患者于16/20周复查结肠镜,SES-CD较基线值显著下降[(5.47±4.53)分对(9.88±4.58)分,P<0.05],内镜应答率和内镜缓解率分别为35.3%和23.5%.16/20周和32周C反应蛋白均较基线值显著下降(P均<0.017),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体质指数亦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UST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C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表现,减轻全身炎症负荷,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乌司奴单抗Crohn病短期疗效安全性

    1990-2021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疾病负担分析

    李娜汤铭昱
    26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全球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持续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公共卫生产生严重影响.目的:评估1990-2021年中国GERD疾病负担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库获取1990-2021年中国GERD患病、发病、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等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因素对GERD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1990-2021年中国GERD现患、新发病例数和YLDs均呈上升趋势,但2021年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YLDs率分别为4 540.66/10万、1 844.31/10万和35.12/10万,较1990年分别下降0.48%、0.40%和0.43%.男、女性年龄标化率变化趋势与总体趋势一致,且女性疾病负担高于男性.按年龄分析显示总体以及男、女性患病率、发病率和YLDs率整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峰值出现于老年阶段.APC分析显示,1990-2021年中国GERD患病率、发病率和YLDs率整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时期效应显示1992-2011年间风险呈下降趋势,之后开始上升;出生队列效应显示总体风险表现为波动下降,男、女性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结论:尽管近年中国GERD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YLDs率有所下降,但疾病负担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疾病风险较高.中国GERD的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胃食管反流病疾病负担患病率发病率伤残损失寿命年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肠道菌群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因果关系: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侯雅琪李渊闫丽璇龚万里...
    276-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已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遗传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的进步,尤其是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应用,为深入揭示肠道菌群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使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肠道菌群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MiBioGen数据库中筛选肠道菌群的遗传变异样本.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筛选出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分析法等评估肠道菌群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行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检验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结果:拟杆菌属(Bacteroides;OR=0.998,95%CI:0.996~1.000,P=0.014)、普雷沃菌属_7(Prevotella_7;OR=0.999,95%CI:0.998~1.000,P=0.043)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OR=0.998,95%CI:0.997~1.000,P=0.029)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呈负向因果关系,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OR=1.001,95%CI:1.000~1.003,P=0.046)、拉克梭状芽孢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OR=1.002,95%CI:1.001~1.004,P=0.007)和欧陆森菌属(Olsenella;OR=1.001,95%CI:1.000~1.002,P=0.018)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呈正向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可以剔除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对因果效应产生的影响.结论: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Bacteroides、Prevotella_7、Terrisporobacter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保护因素,而Bifidobacterium、Lachnoclostridium、Olsenella可能是危险因素.

    肠道菌群十二指肠溃疡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中国炎症性肠病肠道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

    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腹部超声学组陈旻湖...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迁延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肠道超声(IUS)检查简便、无创、价廉,是IBD长期随访的理想手段,检查和报告的规范化有利于IBD患者的管理.本专家建议旨在为我国IBD的IUS规范化检查、超声征象解读和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肠道超声指导意见

    Nodosin通过抑制mTOR通路和激活自噬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张虹蔡莎莎解春琴喻长法...
    29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现有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具有毒副反应大等缺点,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出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药物.目的:探讨Nodosin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HCT116,以0、5、10和20 µmol/L Nodosin处理细胞24 h,或以10 µmol/L Nodosin处理细胞0、12、24和48 h.以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RP1、mTOR、p-mTOR、LC3BⅡ蛋白表达.SW480、HCT116细胞以5 mmol/L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预处理4 h以后,与10 µmol/L Nodosin培养24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RP1、LC3BⅡ蛋白表达.结果:Nodosin能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SW480、HCT116细胞活性,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表达升高,p-mTOR表达受抑.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可抑制Nodosin诱导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1和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表达.结论:Nodosin可通过抑制mTOR通路和激活自噬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Nodosin自噬结直肠肿瘤细胞凋亡

    药物性便秘:常见致便秘药物总结和防治策略

    康颖王美峰汤玉蓉汪芳裕...
    297-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继发于药物或其他疾病.多种常见药物如镇痛药、抗胆碱能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可诱发便秘,即药物性便秘.本文就诱发便秘的常见药物进行分类,对其药理机制、分型、相关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指导临床医师通过调整药物或用药途径、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合理使用泻剂或外周作用的µ-阿片受体拮抗剂等方式进行药物性便秘的防治.

    便秘药物预防治疗

    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及其管理的研究进展

    徐诗宇李学良
    303-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早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非治愈性切除(NCR)病例呈增多趋势.NCR与局部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密切相关.NCR患者常需要接受额外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本文就早期胃癌内镜下NCR的危险因素及其管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早期胃癌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胃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

    TIM-3在结直肠癌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代梦男朱颖炜陆健张丽莉...
    308-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是一种新发现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受体分子,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在机体先天性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的抑制作用.TIM-3能够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直接促进肿瘤发生和进展.TIM-3通过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细胞、促进肿瘤抑制性微环境形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预后和治疗密切相关.TIM-3能够作为结直肠癌预后判断和免疫治疗的分子靶点,提升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就TIM-3在结直肠癌微环境中的表达和可能作用机制及其与结直肠癌预后和治疗的关系作一综述.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结直肠肿瘤配体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免疫疗法

    血清胆汁酸在胃肠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姚诺时永全
    315-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汁酸是参与脂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分子,在肝脏合成后被输送至肠道中发挥作用,主要分布于胆囊、肝脏、胃肠道和外周血中.众多研究表明胆汁酸参与了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血清胆汁酸被广泛应用于肝功能监测、肝病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本文就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异常的病理生理,以及血清胆汁酸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提供参考.

    胆汁酸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消化系统肿瘤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