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

孙启林

月刊

1006-7469

0431-85098501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外国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载文研究日本、欧美等国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及教学方法,涉及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报道教育改革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连接赫尔巴特和杜威:本纳普通科学教学论的考察

    彭正梅苏娇
    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连接并超越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知识传统和杜威教育性经验的问题探究传统,来重塑德国普通教学论,本纳在其最新的科学教学论中予以了回应.多元的知识形式之间具有一种非等级性的关系,这些多元的知识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且关键的方法论;方法处于主体—方法—客体的核心位置;教学过程必须涉及提问、指示、回答三个元素;教学过程通过教育行动敦促学生产生教化行动,并迈向方法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即达到自我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涉及三种因果性:教育因果性、教化因果性和方法因果性;把方法因果性作为教育实践的终点,从而把高阶能力培养内化到教育学理论本身.本纳的科学教学论及其经典性的普通教育学原创性地提出了知识形式的非等级性和分化的实践领域的非等级性,从而捍卫了教育和教学的自身逻辑.

    知识形式非等级性三种因果性科学教学论普通教学论

    莫伦豪尔论"审美自我"的形成作为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

    温辉张诗琪
    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德国当代教育学家莫伦豪尔看来,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培养艺术技能的活动,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借助感官和体验的多样性形成个体的"审美自我".在审美体验中,自我与自己的内在运动推动"审美自我"的形成.尽管审美体验是指向自我的一种经验方式,但审美教育对于"审美自我"的形成仍有可为:审美教育必须基于感官的多样性;教育者需要敦促儿童进行"审美自我"的表达;运用方法去解码"审美自我"的符号表达."审美自我"在本质上是对"可能自我"的寻求,是个体形成"真正自我"的必要的想象,因而也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与审美一样,都是一种与可能性打交道的艺术.

    莫伦豪尔审美自我审美教育感官多样性身份认同真正自我

    教育学只能是实践的科学:德国博姆人格主义教育学阐析

    顾娟王一凡
    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教育受制于创制思维,在"个体化"和"社会化"两种创制范式之间徘徊不前,造成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危机.这一危机只有在人格主义和人格主义教育学那里才能化解,因为人格主义教育学既不强调个体化,也不强调社会化,而是把人视作人格的存在,维护人格的自主抉择和自由行动.在此思想框架下,德国教育学家博姆基于对西方传统的理论(Theorie)、实践(Praxis)以及创制(Poiesis)的概念区分,指出教育不可能是创制,更不可能是作为静观沉思的理论,而只能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关于教育的科学,只能是实践的科学.博姆人格主义的教育学继承了德国教育学中的教化传统,反对现代教育学从"个体化"和"社会化"两个角度日益成为一种创制的科学的趋势,试图捍卫教育作为人格自由、自主和负责的实践的尊严.

    德国教育学人格人格主义创制实践

    价值多元时代德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路径

    彭韬
    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中小学专门德育学科课程是一门开展价值学习的课程.面临价值多元时代的挑战,该课程在价值中立与价值灌输之间进行道德教育.该课程的理念突出体现为理性导向、价值导向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三方面.理性导向作为形式性的理念强调价值传递的过程必须是学习者理性的自主价值建构的过程;价值导向作为质料性的理念确定了该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和基本价值共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作为路径理念确定了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的原则.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德国中小学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明确以培养基于价值共识的道德能力为主旨;课程内容在纵向上形成由生活经验视域逐步向理论视域升华的结构,在横向上形成由自我及至世界的"自我扩展式"结构;课程实施以论证式议题教学为基本方式;课程评价遵循以学生道德论证能力为核心的道德能力目标体系,保持教学评一致;师资方面采取多方面措施提升教师德育能力.该课程的实践逻辑体现出价值多元时代学校德育论证转向的必然要求.

    德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伦理课道德教育价值教育道德论证

    文化转型视角下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变革:取向与形式

    付轶男马静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转型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使生存安全得到保障,就会引发文化转型,从生存价值观转向自我表现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英国进入了文化转型阶段,英国学校价值教育开始转向"后物质主义",其取向与形式出现三种与文化转型相应的变革趋势:从一元化到多元化;从追求生存安全到增进幸福感;从培养消极公民到培养积极公民.在文化转型的视角下观察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变革有助于理解文化转型与价值教育变迁之间的关系和价值生成条件,这对于文化转型已经初见端倪的中国来说,可以在文化转型下的学校价值教育变革策略、提高价值教育有效性等方面提供参考.

    英国学校价值教育变革文化转型

    国家均衡发展框架下的韩国地方大学培育政策研究

    索丰张宇宏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首都圈与地方大学发展不均衡及大学与区域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韩国从20世纪初开始在国家均衡发展这一大框架下制定培育地方大学的政策.通过推进地方大学的特色化和产学合作、促进大学与区域的合作、强化终身教育功能等措施,韩国努力达成"培养区域社会所需人才及构建促进地方大学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构"的目标.这也为我国制定与区域共同发展的大学政策提供了启示:通过合作和突显特色,提升大学竞争力;促进以大学为主导的区域均衡发展;强调大学的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生态系统.

    韩国地方大学培育政策区域合作

    韩国卓越研究型大学培育计划遴选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方式研究

    张雷生朱莉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先后推出并实施了包括BK21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2020年推出并实施的"卓越研究型大学培育计划"(BK21 FOUR),其遴选评价体系呈现出"注重遴选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透明性,注重各区域高校均衡发展"、"强调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差别化和多样化评价"、"注重学术新生代人才培养和资助"、"强调研究成果的质量评价,实施竞争性遴选评价"等典型特征.

    韩国卓越研究型大学培育计划遴选评价指标体系

    BK21第四阶段首尔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

    李嘉琦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韩国BK21工程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现已进入第四阶段,更加重视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此,首尔大学在教育、研究、产学合作等创新领域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努力达成战略目标.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思考,即在大学层面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凸显大学特色;构建多元化评价和管理制度,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扩大产学合作范围,加强与区域的合作.

    韩国BK21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首尔大学发展战略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国际会议综述

    谢晓宇
    125-128页

    投稿须知

    《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