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语料库的张爱玲自译散文语言特征探究——以英语原创作品自译为汉语作品为例

    李兰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更是盛名海内外.而对于其散文,尤其是自译散文的研究还稍有欠缺.因此,该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张爱玲英自译汉散文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词汇层面考察,张爱玲英自译汉散文在词汇的运用方面显示出灵活多变的特征,这与其原创汉语散文的词汇使用特征极为相似;从句法层面考察,张爱玲的英自译汉散文表现出一定的翻译共性,与张爱玲的译他散文趋近一致.这说明,张爱玲的自译虽然在遣词造句上具有自主性,但在整体结构上仍然受到源语文本的影响.

    张爱玲散文自译语料库语言特征翻译共性

    国际性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

    王婧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际性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化发展有待完善,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都面临着挑战.国际性社会组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面临如国际传播意识不足、路径单一,组织人员结构比例失调,参与国际机制路径不畅等诸多挑战.因此,研究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运营,探讨推动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等,有助于国际性社会组织快速成长,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该文从网络传播思维、组织人员结构和参与国际机制这三个维度出发,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探析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中所遇困境,并提出提升国际传播的综合能力,加强国际人才建设及丰富国际化路径等建议.

    国际性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社会组织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马两国"民心相通"践行渠道——以马来西亚高校留学生市场为例

    张莹张竣文黄益启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以来,已经取得累累硕果,共建"一带一路"已搭建起广泛的国际教育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深受各国欢迎,也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一带一路"五大理念中,"民心相通"理念是构建"五通发展"思想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在推动高质量的发展中已取得了重要成效.该文以马来西亚高校留学生市场为例,分析了中马两国留学生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两国留学生选择的动因和诱因,如政策支持、文化包容、教育质量和发展机遇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马两国高等教育的新典型和新尝试,以及这些模式对于促进两国教育合作和民心相通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提出中马两国留学生的双向交流正是"民心相通"的践行渠道.

    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马来西亚高校留学市场中马两国践行渠道

    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张紫晗覃红波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国家实力和经济水平已属前列,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还存在不足,导致我国在世界舞台屡屡遭受误解.面对迫切需要文化输出的时代大背景,加强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将以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外宣翻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外宣翻译活动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和主体,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外宣翻译活动,推动文化信息的精准传递和国家形象的真实塑造,推动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中国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外宣翻译文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外宣翻译人才

    隐喻视域下艺术作品的文化意蕴探析

    李忠友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存在离不开隐喻,隐喻的表达作用是通过意象实现的.该文探析艺术作品中隐喻思维方式唤起的意义与系列意象的融合,试图从对意象的领悟中去把握和理解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构建理性思维价值观念,以期实现认知主体的感受、理解和认知.运用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价值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角度,深入剖析艺术作品中渗透和融合的富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作品是关照和体验内在情感的精神性需要,是缓解和慰藉现实缺乏的想象性满足,是寓意和映象人类存在的诗意性追求.揭示艺术作品中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人生具有可贵的借鉴与启迪价值.

    艺术作品隐喻视域价值性艺术性意蕴论析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

    王腾飞魏佳佳
    179-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树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珍贵树种之一,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耐旱、耐盐碱的特性而闻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体现了边疆人民忠诚与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下,胡杨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抑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胡杨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将胡杨精神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还需要个人的努力,共同践行和弘扬胡杨精神.具体来说,如何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从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的时代价值及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新时代胡杨精神爱国主义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

    树立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博物馆人才培养探究——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为例

    袁圆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解决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博物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基于此,该文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为例,探讨了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旨在推动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建设,使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具体策略精神文化国家认同文化事业

    莫友芝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郭中明王仁芝于素香
    18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友芝是晚清黔中文人的代表,其诗、词、文、学术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后世学者着力于其文学、学术之研究,形成了一波波莫学研究高潮.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莫友芝研究中最热门的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发现:莫友芝、郑珍、黎庶昌、曾国藩、沙滩文化等5个关键词节点形态明显高于其他节点,表明莫学研究领域中此5个关键词是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莫友芝其人、莫友芝文学、莫友芝学术等3个大类是莫学研究的三大领域;莫友芝研究的发文时间特征和机构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未来在跨机构合作研究方面则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莫友芝现状热点时空特征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计量分析研究

    孙翠华刘玉魏张楠杨金龙...
    194-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备受学者们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的深入分析研究有利于研究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利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将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中英文文献检索来源.重点从关键词及热点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得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致经历"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重视程度不一致,研究越来越细化,档案建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文献计量关键词热点CiteSpace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约稿函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