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育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助推区域非遗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沈蕴琦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是向世界"讲好中国的非遗故事"的叙事过程,而同质化内容和碎片化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区域非遗文化的叙事效能.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的辐射范围,该研究基于来华留学生"内聚焦"叙事视角,以德布雷"再思考、再表述、再转化"媒介学理论为支撑,从文化生产和消费角度出发,挖掘美育视域下"新介质"来华留学生助推区域非遗文化传播价值.该文以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引,提出在来华留学生群体内开展多元深度融合的跨专业行为,并在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和经济效益的循环转换框架下形成来华留学生从非遗认知到生产运营的文化传播新路径,以期为构建美育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提出实践指导,向世界展现全面、真实且立体的中国形象.

    区域非遗美育来华留学生文化传播跨专业组织文化生产

    我国民歌海外传播中的文本迭代现象研究——以民歌《茉莉花》的西传东扬为例

    谭力郭晨萌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茉莉花》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优秀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其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本迭代"现象是获得广泛认同的关键原因.该文立足于民歌《茉莉花》传播的"西传"和"东扬"两大场域,以民歌《茉莉花》的海外传播文本为中心,通过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探讨更具典型意义的民歌传播"文本迭代"概念与现象,提出"延伸维度""拓宽广度""挖掘深度"与"提升高度"四个"文本迭代"策略,明确"文本迭代"在我国民歌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边缘'文化的救赎""异地文化的本土化"和"动态文化的载体",以期助力新时期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质增效.

    茉莉花民歌传播西传东扬文本迭代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

    吴丽娜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之本、复兴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深挖其文化根基和底蕴.返本开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沃土",但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着多种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铸牢其价值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其价值定力,深化文化实践,增进其价值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逻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底蕴价值定力价值认同

    文化心理学视角下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周诗思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遗落在历史的坐标中,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学对文化与人们心理活动,如思维方式、情绪体验等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心理健康的研究也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向前迈进,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给个体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还是人们生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该文通过分析整理近几十年来文化心理学在思维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总结中华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价值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中华文化文化心理学文化与思维辩证思维中庸思维心理健康

    后喻文化理论视角下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机理探究

    邱婷陈子莹
    17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探讨后喻文化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其传承创新的机理,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将非遗传承创新纳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从数字技术、沟通机制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机理,发现后喻文化下晚辈通过代际间开放合作推进数字技术的运用,打造共创模式,倡导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合作,促进传统知识的更新;共建平等对话沟通机制,促进师徒传承关系,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驱动;以数字化技术引领传播与消费趋势,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形成以新生世代为主导的市场消费环境.在此基础上,探索非遗传承创新思路,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后喻文化传承创新机理

    地铁空间的意象变奏与表征——以广州地铁为例

    温于涉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地铁的功能空间所覆盖和形成的叙事网络是一种城市文化.该文参证英美文化批判理论,主要征引英国丹妮·卡瓦拉罗所阐析的知识范畴的"空间"概念、语言与诠释的"表征"概念和关于社会身份的"凝视"概念,试图通过审察分析浓郁生活气息的地铁空间来获得对意象表征的文化理解:超越平素的习惯视野,调动平日里不常用的神经系统,凝视这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建构性特点的广州地铁功能空间,玩赏其中万事百态翩翩起舞的意象并把握意象变奏旋律的表征意义,深化对美与丑等的感受.通过凝视,开启新视角,重审空间,诠释表征,获得新的力量.

    地铁空间意象变奏表征凝视追寻文化触变诠释对话

    创意摄影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的可行性研究

    董昭君吴阳柴钰胡亚玲...
    18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红色教育,根植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文旨在梳理当下红色文化的现状,论证当下摄影对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性,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研究,期望能够探索出红色文化宣传的创新方式,证明摄影对红色文化宣传的可行性,进而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宣传效率.

    红色文化摄影互联网宣传创新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张彦程佳月马少云
    18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整合的纽带、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其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了解认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繁荣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并从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公众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策略,以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文化旅游数字化技术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

    立德树人视域下革命类博物馆大学生观众满意度研究——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

    姚瑞言黄逸青夏侯文逸杨青林...
    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博物馆参观的大学生观众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观革命类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以探究革命类博物馆今后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为研究目标,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大学生观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与ASEB栅格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设施、展品布置、人员服务、文创产品四维度入手,探究大学生观众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满意度.进而提出为更好地促进革命类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博物馆需抓住时代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打造独特的博物馆品牌,使红色资源引领当代大学生精神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

    立德树人革命类博物馆大学生爱国主义观众满意度问卷调查法ASEB栅格分析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约稿函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