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杨锋

双月刊

2095-414X

xuebao@wtu.edu.cn

027-59363626

430073

武汉市武昌鲁巷纺织路1号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各类学术研究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业技术、农业技术等研究领域,将纺织服装学研究作为重点建设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山楚墓N10绵袍的形制结构考释与数字化复原

    黄杰齐志家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楚国典型服装的形制结构、制衣技术和成因,文章以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浅黄绢面绵袍(N10)为样本,基于发掘报告记载信息,结合同期图像、人俑、当期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了其裁剪方式、形制结构、布幅情况和成因,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导入CL03D软件,再现了楚人虚拟着装形象.研究发现:1)N10绵袍在形制上遵循"中轴对称"的造物规律,以人体中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制成.2)服装结构上有"多样裁片""多种纱向""多功能隐领"的设计巧思,是服装审美与服装功能综合考量的结果.3)造型比例上呈现"腰线低至髋部"的纤直审美取向,与宽领相映,塑造长背平肩的仪态之美.4)纹样布局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中"藏礼于器"的制衣理念,在行礼时将袖身纹样正向示于他人.5)布幅尺度与社会经济制度、实物裁片密切相关.先秦裁制信息记载不详,但裁片排料实验表明,N10适用的布幅有二尺二寸下的秦大尺(60.8cm)和二尺五寸下的周大尺(61.6cm)、秦大尺(69.1cm),也关照了秦统一尺制之前社会流通尺度多样性.

    马山楚墓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形制结构研究数字化复原

    《急就篇》中"绛缇(絓)(紬)丝絮绵,?敝囊橐不直钱"纺织句章的辨析

    胡晓涵朱泽钰程轶凡李强...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就篇》中"绛缇絓紬絲絮綿,巾匕敝囊橐不直钱"这一句章中所涉及的相关信息是研究中国纺织文化的重要依据,目前对其中所涉及纺织信息的解读层出不穷,但由于史料信息的局限性,存在不完整的解读及偏差.文章基于对各代的相关解读,进行文献考据和文物等实证相结合的二维互证法复盘研究,研究认为:1)绛、缇都是与纺织有高度相关的间色,都来源于植物染绛草,绛通过媒介去除其中的黄色素印染形成深红色,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可使用;缇则是橘红色,直接由染绛草中的黄色与红色混合印染而成,后成为缇衣,是缇骑的代表服饰,两者虽非正色,但都具有阶级属性.2)丝指代有蚕茧丝和棉丝,中国是最早养蚕丝织的国家.绵、絮都来自茧丝,蚕茧在脱胶过程中形成较为精细的部分为绵,剩下较为杂乱仍保留部分胶质的部分则为绵.(紬)与(絓)都是粗丝,不同的是(紬)来自柞蚕丝属于东北地区特色茧丝,本身丝线粗大,(絓)则是采用蚕丝中的废茧加工而成.3)㠲与敝都指代破旧织物,㠲意指破旧的布帛,敝则指代破旧的衣服,后世敝专指破旧,需要用敝衣表示破旧的衣物.囊与橐都指代装物的袋子,囊是一端开口装物后系扎,有方底和圆底两种样式;橐为两端开口装物后系扎两端或两端有底中间开口驼在两端,常在长途运输中使用,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囊橐在外加封检作为传递文书的重要工具,由青、皂、赤白不同颜色表示文书的紧急程度及分类.4)句章最后"不直钱"并未指其没有价值,而是指囊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并不稀奇的意思.

    《急就篇》句章颜色织物服饰

    郑成功复台战争时期中荷士兵装束研究

    刘鸿亮陈燕茹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事装束是中国服饰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且古往今来士兵装束反映了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准、陆海战术的一些形式以及士兵的精神面貌等等.时至17世纪的中西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中荷战争,敌对双方陆战时均顶盔掼甲,在火器逞威时代此装束的出现大出人意料之外,故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依据中荷原始资料以及后续文献,发现在晚明郑成功驱荷复台战争期间,中西军事实力尚处"均势时代",敌对的中荷陆战官兵装束均以顶盔掼甲以及冷热兵器配备成为标配,此是由该时代枪炮的一些技术缺陷使然.中方在此战争以后,装束改进不大,并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期;西方以荷兰为代表,随着国家王权制的日益加深,军装开始制式化,18世纪之后轻骑兵几乎不再顶盔掼甲,长枪兵已和火枪兵配合,盔甲几乎消失无踪.总之,在郑成功复台战争中,敌对的中荷士兵装束差别明显,尽管对战争结局影响甚微.中方装束变革缓慢的原因:战争是军事技术、战术乃至士兵装束发生变革的强大动力,17-19世纪中国战争相对较少的局面迟滞了军事的各方变革,成了 16-19世纪中西竞逐中中方落后于西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郑成功复台战争荷兰东印度公司士兵装束

    缝纫机的发明及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孙正坤张雷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缝纫机的发明对提升服装行业的生产效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引入中国以后对我国近代科技传播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女性群体接触近现代科学技术大有裨益.文章对缝纫机的发明过程及其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清朝末年,缝纫机作为上层社会的玩具或摆件被引入中国;民国时期,国内缝纫机的使用者开始增多,缝纫机工业也开始逐渐兴起;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缝纫机工业才开始有了迅猛发展.2)民国时期,国家内部因无法解决各派势力纷争而导致社会动荡,对西方势力的一味妥协又使得外商可以对国内企业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严重阻碍了我国缝纫机工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抓住了家用缝纫机国产化的机遇,使用和拥有缝纫机成为了一种风尚.后来伴随着家用缝纫机的需求量降低,我国推动了家用缝纫机向工业缝纫机的转型,最终使得我国跨入缝纫机工业大国的行列.

    缝纫机工业家用缝纫机工业缝纫机新中国制造业胜家缝纫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服饰及其价值谱系

    廖江波吴晓晴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军服饰作为革命文物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其历史沿革记录着人民军队苦难辉煌的建军之路.基于红色文物、口述史及文献的角度,追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服饰的质料、款式、色彩、装饰,分析其形制特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经历了从有什么穿什么到换装制式服饰的过程,红军制式服饰诞生前以红领巾和红袖章寓意红色的队伍,制式的红军服饰以红五角星和红领章为最显著标志.红军服饰筹措渠道多元化,从而造成款式、面料、色彩上的多样性,难以做到服饰形制上完全统一.苏区物质供应困难,粗布中山装、红领章、红五星、八角帽、绑腿、草布鞋、斗笠、牛皮带构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形象的时代痕迹,其展现了红军官兵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貌.严谨地还原红军制式服饰装备和人民军队初创时的服饰审美,规避文化宣传中对其形制的误导.从服饰象征意义出发,分析红军服饰延展的内涵价值,建构人民军队军服的红色价值谱系,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红军服饰土地革命战争红色文化

    台湾排湾人头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探析

    黄帼鸿陈东生甘应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湾人头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广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深入挖掘台湾先住民服饰文化独特的差异化形式,加深对排湾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唤起、契合并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开展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章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以及图片实例解读,从色彩、造型、图案、材料和工艺等多方面分析排湾人头饰的形态特征,探究头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排湾人头饰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寓意与其民族的避邪纳福的宗教含义、自然与神灵崇拜以及头饰佩戴的社会地位、等级功业密切相关.同时,排湾人头饰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了临近部族、外来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迹.其神秘性和独特性不仅吸引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美的机会.

    排湾人头饰艺术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多元文化交融

    规矩镜纹样的复原分析及其在服饰中的应用

    钟蔚马明睿王璇郭天齐...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规矩镜富有美观性的同时蕴含丰富人文思想,将纹样复原分析后进行推演再设计,最终与服饰品进行结合,有助于保护规矩镜中纹样基因,激发大众探究规矩镜文化内涵的兴趣,为规矩镜纹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文章采用图像结合文献对比研究法,将规矩镜的纹样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构成规律进行分析,利用分裂语法将纹样分解成基础单元,结合形状文法规则进行推衍组合.研究表明:汉代规矩镜纹样丰富,其中包含"TLV"纹、四神兽纹、羽人纹等多种辅助纹样,同时规矩镜整体构图呈对称规律,适合进行纹样提取,运用Adobe Illustrator软件将初始纹样进行描摹提取,通过将整体造型进行线条简化处理,结合所提取的敦煌壁画色彩,能够淡化规矩镜庄严肃静气息,缩减距离感,提升装饰性,将最终形成的纹样运用于丝巾等服饰品上,符合更多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同时拓宽规矩镜纹样的使用范围.

    汉规矩铜镜形状文法纹样衍生设计传统与现代现代服饰设计

    19世纪末欧洲紧身胸衣对人体塑形的探究

    李月孙欣文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19世纪欧洲古典紧身胸衣,分析紧身胸衣的结构板型和对人体产生压力后皮肤各部位位移的变化,以1890年马术古典紧身胸衣为对象进行复刻研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对该紧身胸衣的款式、结构、色彩进行分析,用CAD软件对该紧身胸衣的原始板型资料进行制板复刻,采用人体试穿主观评价实验的方法,并运用Human Solution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软件获取3D人体数据,结合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转化3D扫描数据为可视化图形进行分析,对比穿着紧身胸衣前后的人体形态数据变化,并在人体围度截面曲线对比图中建立坐标,获取各角度部位受压力后的皮肤位移量.该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紧身胸衣对人体的束缚能力和塑形效果,填补了紧身胸衣对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和皮肤位移量的研究空白,对骑马术紧身胸衣版型研究有利于对现代紧身胸衣造型设计的参考,结合模特穿着紧身胸衣后脂肪的移动状态和试穿主观评价分析得出受挤压能力最强的部位是背部两侧和胸下边缘位置.该骑马术紧身胸衣不仅适合女性的日常活动需要,也具有束缚纠正人体的作用,对现代紧身胸衣的设计和创新提供参考意义.

    紧身胸衣历史服装复刻三维人体扫描压力分布塑形

    企业数字化转型、内部控制与探索式创新

    方思宇张座铭任俊霖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21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并以内部控制为中介变量考察了其在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探索式创新呈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并且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来提高企业探索式创新.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调整内部管理模式,进而提高企业探索式创新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探索式创新内部控制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邹彩芬魏琳鹏周雨佳王娅蕾...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心城市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形成经济集聚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拓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差距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企业持续性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者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且该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因此,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贡献了新的解释和证据.

    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效应经济集聚空间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