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威孚

双月刊

1671-6477

whsbsk@163.com

027-86553823,86551152,86557005

430063

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50信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与出版、文化学、心理学、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欢迎社会各界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和学人及作者惠赐佳稿,欢迎各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源室征订收藏本刊,欢迎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征订和收藏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国公司东道国和母国制度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龙胡银玲陈丽玲张伟...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制度理论和行为者能动性视角,研究跨国公司东道国和母国制度距离如何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对称的影响,并考察企业政治关联和海外进入模式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正向制度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负向制度距离越大,越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高;与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相比,企业具有政治关联则使得正向制度距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降低,并削弱了负向制度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此外,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或绿地新建的进入模式也会调节制度距离方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制度距离视角下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而且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国际化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正向制度距离负向制度距离政治关联海外进入模式创新绩效

    数字普惠金融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文静贾晋豪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驱动作用,但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但数字化支持程度并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西部地区数字化支持服务程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振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正溢出,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数字普惠金融则会更多地影响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会显著影响周边邻近区域的发展.中介效应的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比有负向调节作用,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并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一传导路径影响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固定效应模型

    汽车制造"新四化"趋势对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特斯拉(Tesla)为例的分析

    王科马颖
    127-13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对汽车消费行为产生了全新的影响,这些趋势不仅引导着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在根本上改变着消费者的购车偏好和行为.文章深入探讨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这四大趋势如何共同塑造现代汽车市场,通过综合分析这些趋势,探讨它们如何改变消费者对汽车性能、功能和使用模式的期望并对消费者购车决策产生影响,从而指导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方面进行符合趋势变化的调整.

    "新四化"汽车制造消费市场

    共同体(community)是如何构成的?——基于三种政治现象学的研究

    郝长墀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讨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对于共同体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提供的三种现象学的路径.胡塞尔对于现实的德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理解与他现象学中关于Einfühlung(同感或移情)作为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但是在胡塞尔的理论中我们发现,Einfühlung究竟是"同感"还是"移情",这个区分成了理解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关键.海德格尔认为,移情应该建立在共在的基础之上,他把共在作为此在的内在本质部分,强调的是非本真和本真共同体的关系.萨特认为,海德格尔的共在不应该是理论的前提,而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的对象.在萨特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冲突,不可能存在真正的Einfühlung.文章最后以"同感"(不是"移情")为核心概念,讨论了community与communion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指出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路径.

    共同体同感移情共在冲突

    仁者如射——从"射"看儒家的"仁"之精神

    李文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儒家经典中,"射"与"仁"有着密切且重要的联系.从这一现象出发,将"仁"放回到"射"的发展史上,上探"射"的起源,下察"射"的发展.看儒家如何将一种作为生存技能的技艺,一步步纳入整体的礼乐制度,更进一步升华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实践."射"作为一个具体的入手处,涵摄了"仁"在"生存-礼制-人格"这一自觉道路上发生、诠释与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一历史进程,以小见大,探讨儒家核心精神"仁"的形成理路,由此领悟其精神内核.

    生存技能礼乐制度君子人格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建设研究

    骆虹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既具有广义政治能力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特殊属性,是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角色相匹配的政治能力,带有一定的角色专业性.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建设既是促进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在党的领导、以学增智、机制保障和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学习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

    困境与超越: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重塑

    栾艳娜刘玲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自身角色与功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压力与危机.人工智能易获取的海量知识储备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全时空精准化的情感智能挑战思政课教师的情感导师角色,全方位无隐私的智能监视挑战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模范角色,多元化非主流的智能信息挑战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引导角色.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正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并回归育人本质,在发挥人工智能数据和运算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人机共教,借助政府和高校的支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最终实现自身的角色超越.

    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困境角色重塑

    葛昌永书法作品选

    葛昌永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