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化学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游效曾

月刊

1001-4861

wjhx@nju.edu.cn

025-83592307

210093

南京市南京大学化学楼

无机化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主要报道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无机化学学科。它涉及的内容有固体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催化等,着重研究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结构和成键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ZIF-67衍生Co@C/MoS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李敏孟献丰
    1932-1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阻抗匹配,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波(EMW)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800℃,样品匹配厚度为1。7 mm时,Co@C/MoS2复合材料展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分别达到-101。84 dB和7。4 GHz。

    纳米复合材料ZIF-67Co@C/MoS2电磁波吸收

    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的三种镉(Ⅱ)配合物晶体结构、荧光表征和Hirshfeld表面分析

    张力杨杨冬冬李宁杨元宇...
    1943-1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Hppb)配体,成功合成3种溴离子参与配位的不同Cd(Ⅱ)配合物[Cd(Hppb)2Br2](1)、[Cd2(ppb)2Br2](2)和[Cd(Hppb)Br2]n(3),并确定了其结构特征。在3种配合物中,Cd(Ⅱ)离子、配体、溴离子的比例分别为1∶2∶2、1∶1∶1、1∶1∶2,最终得到单核(0D)、双核(0D)、一维骨架的不同结构。配合物1中的Cd(Ⅱ)配位环境为轻微扭曲的八面体几何结构,而配合物2和3的中心离子则显示出扭曲的四方锥几何结构。3个配合物的ppb-或Hppb配体的连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配合物1中,2个Hppb配体为μ1-κN,N'配位模式。而在配合物2中,2个ppb-配体为μ2κN,N'∶κO配位模式,并且作为2个μ1。1桥连接2个Cd(Ⅱ)离子形成双核结构单元,2个Cd离子之间的距离为0。409 1(4)nm。在3中,中性Hppb配体为μ2-κN,N'∶κO配位模式,并通过μ1。6桥连接Cd(Ⅱ)离子,沿b轴形成一维无限延长的链。利用Hirshfeld表面分析和二维指纹图对这3种配合物进行了研究。此外,配合物1~3的光致发光特性表明,配位阴离子Br-对Cd(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有很大影响。

    2-(3-吡啶基)-1H-吡唑-苯羧酸Cd(Ⅱ)配合物发光特性

    自支撑Cu/α-FeOOH/泡沫镍复合催化剂氧化甲醇耦合电解水高效制氢

    申晴晴杜向博文钱凯成金智康...
    1953-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在泡沫镍(NF)基底上原位生长Cu/α-FeOOH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了自支撑Cu/α-FeOOH/NF催化剂。相比于α-FeOOH/NF催化剂,Cu的引入为α-FeOOH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附着点,使得催化剂表面更加粗糙,并增大了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Cu和无定形的α-FeOOH之间存在晶态和非晶态的异质界面,改变了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促进电子从Ni、Fe向Cu转移,从而显著增强了催化剂对甲醇的吸附和氧化。电化学测试表明,Cu/α-FeOOH/NF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甲醇氧化反应(MOR)和析氢反应(HER)性能。在Cu/α-FeOOH/NF催化剂同时作为阴极、阳极的Cu/α-FeOOH/NF||Cu/α-FeOOH/NF HER-MOR耦合电解水系统中,达到10 mA·cm-2电流密度所需的电压比直接全水解系统降低了 125 mV,且在较大电压(2。4 V)下能够稳定反应96 h。此外,阳极MOR产生了价值更高的甲酸盐,1。80 V下生成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7%。

    甲醇氧化反应异质界面自支撑双功能催化剂甲酸盐耦合电解水制氢

    层状锌铝双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光催化性能

    章萍赵晨晨崔潇匀谢冰...
    1965-1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前驱体煅烧法制备具有吸附-光催化双功能的层状锌铝双金属氧化物(LDOs)。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探究了双金属比例、煅烧温度对其吸附-光催化降解四环素(T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Al物质的量之比为2∶1,煅烧温度为400℃时,可形成具有优异吸附-光催化活性的Zn2Al1@LDO400。吸附实验表明,Zn2Al1@LDO400对TC是化学吸附限制的非均相单分子层吸附,且高温利于吸附。利用自由基猝灭实验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证实光生空穴(h+)、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作为活性物种参与TC的协同降解。

    双金属氧化物四环素吸附-光催化协同降解

    基于5-乙基吡啶-2,3-二羧酸和含N配体的三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唐龙边雅欣陈鲁园侯向阳...
    1975-1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热法合成了 3 种配位聚合物[Mn(epda)(2,2'-bipy)(H2O)](1)、[Mn(epda)(phen)](2)、[Co2(epda)2(bpe)2(H2O)4]·5H2O(3)(H2epda=5-乙基毗啶-2,3-二羧酸,2,2'-bi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bpe=1,2-双(4-吡啶)乙烯),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1是一个1D链状结构,这些链进一步通过O—H…O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2D结构。2是2D层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3D结构。3是一个1D链状结构,这些链进一步通过O—H …O氢键形成一个2D结构配合物。配合物1和3的荧光特性表明它们有望用作发光传感器。1通过不同的检测机制对邻硝基苯酚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而3对2,4,6-三硝基苯酚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敏感性。此外,还研究了2的磁性行为。

    配位聚合物5-乙基吡啶-2,3-二羧酸晶体结构荧光性质磁性行为

    两个含5-苯基-1H-吡唑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菌活性

    刘超吴疆金赵磊
    1986-1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甲醇中用氨基硫脲和苯甲酰丙酮反应,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化合物(H2L)SCN(5-methyl-3-phenyl-2H-pyrazol-1-ium thiocya-nate)。在回流条件下,二水醋酸锌或氯化锌与(H2L)SCN发生配位反应,合成了 2种锌(Ⅱ)配合物[Zn(HL)2(NCS)(CH3COO)](1)和[Zn2(L)2(HL)2(NCS)2]2·2CH3OH(2)。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确认。配体(H2L)SCN和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此外,采用琼脂扩散法评价了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对这些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配合物对同一细菌的抗菌活性比配体更强。

    锌(Ⅱ)配合物5-苯基-1H-吡唑硫氰酸根晶体结构细菌

    金属改性与碳包覆的多孔硅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

    徐泽宇陆同周邵海波王建明...
    1995-2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工业级SiAl合金微球为前驱物,采用多步刻蚀-热处理策略,制备了金属(Sb-Sn)改性与碳包覆的多孔硅微球复合材料(pSi/Sb-Sn@C)。pSi/Sb-Sn@C具有以Sb-Sn改性的多孔硅微球(pSi/Sb-Sn)为核、碳包覆层为壳的三维结构。碳外壳可以提高多孔硅微球的电子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有利于获得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而三维多孔核可以促进锂离子的扩散,增加嵌/脱锂活性位,缓冲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此外,活性金属(Sb-Sn)的引入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并可以贡献一定的储锂容量。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独特的微观结构,pSi/Sb-Sn@C复合材料在1。0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300次后的可逆容量为1 247。4 mAh·g-1,显示了良好的高速率储锂性能和优异的电化学嵌/脱锂循环稳定性。

    硅基阳极多孔结构金属沉积碳包覆电化学储锂

    氮、硫共掺杂碳点对黄芩素的高灵敏检测及在生物流体中的应用

    范俊梅刘玮朱瑞涛秦晨曦...
    2009-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对苯二胺和L-半胱氨酸为原料,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水溶性氮、硫共掺杂碳点(N,S-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N,S-CD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基本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N,S-CDs在pH、离子强度、辐射时间和储存时间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发光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平台对黄芩素表现出高灵敏、高选择性响应,检出限为85 nmol·L-1,其猝灭机理为内滤效应。此外,该传感器还可以在生物流体(血清和尿液)中检测黄芩素,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氮、硫掺杂碳点溶剂热法黄芩素荧光传感器

    MIL-101/Au复合粒子的绿色合成及其对福美双的拉曼检测灵敏性

    刘辉辉赵百川王传辉王智...
    2021-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静电自组装方式构建了金属有机骨架(MOF)MIL-101和具有表面等离激元(SPP)的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可作为高灵敏度、可重复使用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平台。在水溶液中,无需任何修饰剂,仅利用前体粒子的电负性,便成功制备了稳定的复合粒子。由于MIL-101的富集能力和AuNPs的电磁增强效应,设计的MIL-101/Au复合粒子具有超高的SERS灵敏度,对罗丹明6G(R6G)的检出限低至10-10mol·L-1。同时,衬底具有出色的稳定性、良好的再现性和可回收性。此外,该基底可用于直接捕获和灵敏检测福美双等农药残留。

    MIL-101金纳米粒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福美双

    两个Ni(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量子化学计算

    李秀梅黄艳菊刘博潘亚茹...
    2031-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水热条件下,通过混合Ni2+、3,5-吡唑二甲酸(H3pdc)/对硝基苯甲酸和1,4-双(咪唑基-1-基)丁烷(bib)分别制备了2种新的配位聚合物:[Ni(Hpdc)(bib)(H2O)]n(1)和{[Ni(bib)3](ClO4)2}n(2)。X射线晶体学测试表明,配合物1是由六配位的Ni(Ⅱ)中心、bib和Hpdc2-配体构筑的二维网;配合物2是由Ni(11)和bib配体构筑的二维网。此外,利用Gaussian 16和VASP程序构建的PBE0/LANL2DZ方法,对从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提取的"分子片段"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配位聚合物Ni(Ⅱ)配合物晶体结构量子化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