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物流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

王卫民

月刊

1005-152X

wljs@vip.163.com

0710-3227039 3210579

441002

湖北省襄樊市长虹路7号

物流技术/Journal Logistics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1981年创刊,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备案的中国第一本专业物流刊物,目前由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管,中国物资流通技术经济委员会、中国物资流通技术开发协会、物流技术研究所主办。刊物旨在推广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开展物流理论研究,交流国内成功经验,传递国际物流信息,促进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主要受众为物流及其相关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展格局下农产品流通系统构建思考

    全春光方子玲吴堪叶欣...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2018年以来国内外在冷链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品牌、现代化协同四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并立足于新发展格局的背景,深入剖析了农产品流通系统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系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冷链物流效益低下、品牌竞争力不强以及现代化协同程度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从冷链物流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品牌和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系统的发展对策,其重点在于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化协同运作体系,构建农产品流通系统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效益和服务质量.

    农产品流通流通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协同创新

    基于Malmquist-DEA模型的区域物流低碳效率评价

    钟琪翟丹妮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物流低碳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来衡量物流低碳经营方式,将物流业引向低碳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的经济低碳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固定和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均衡有效前沿面对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低碳效率进行了静态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30个省的MPI指数,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角度来看,六年间我国整体的物流低碳效率较高且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省份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明显的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地区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效率最高,中东部地区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双方差距较大.基于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结果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区域物流低碳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固定和约束Malmquist指数模型

    "吉林省通过海参崴内贸中转"背景下的东北铁路货运发展策略

    张云逸刘文歌石可周可...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扩大吉林省内贸跨境运输范围、利用海参崴进行内贸跨境中转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铁路货运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系统梳理东北地区内贸跨境运输发展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过海参崴跨境中转对我国东北地区固有铁路货源的影响,得出吉林省至上海局管内铁路货源、吉林省至辽宁省铁路集港货源、吉林省至南方各局管内铁路货源可能受到影响的初步研判.接着从作业能力和运输组织两个方面分析了吉林通过海参崴内贸中转的制约因素,如:铁路换装作业效率低下、铁路口岸的作业能力差、货源组织模式较为落后等.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应完善铁路运营条件、缩短换装作业时间、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等,持续增强铁路货运作业能力;积极对接市场、开行海铁联运班列、与船公司合作等,不断优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依托吉林省内铁路货场打造海铁、公铁多式联运综合性枢纽;多方协同改进货物装载运输方案,优化运输设备设计,提高运输技术水平等策略,以期为东北铁路货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铁路货运内贸跨境运输东北地区海参崴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老挝跨境物流合作研究

    谱塔纳秦彬彬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老跨境物流合作取得快速进展,中国和老挝跨境物流合作无论是在政策合作、交通物流合作还是物流企业合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老挝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中国和老挝跨境物流合作无论是在政策合作、交通物流合作还是物流企业合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老跨境物流合作仍然存在政府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通关环节水平不高、物流标准不统一、物流信息化程度低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中老双方应完善政府沟通协作机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及通关体系建设、合作制定物流标准体系、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和联合培养专业物流人才等建议,以期为中老双方开展跨境物流服务,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中国老挝跨境物流合作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布局优化

    周爱莲黄恬恬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考虑物流系统规划布局和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空间规划,避免网络布局不合理导致后续运营成本过高、配送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特点,将其抽象为二级节点选址和三级节点分配问题,设计了由三级节点构成的地下物流系统.考虑地下物流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的使用率,构建了基于成本和设施效用率的多目标、多约束的选址-分配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求解验证,得到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布局优化和分配决策方案,解决了二级节点的选址和分配问题,对地下物流系统网络构建与优化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下物流多目标规划遗传算法物流网络布局

    基于网络甩挂的运输资源调度研究

    康宁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甩挂运输模式的车辆调度问题,选择用服务网络设计的方法代替更为常见的VRP方法,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旨在满足运输条件的同时使调度成本最小化,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相同假设条件下,以最小化牵引车和挂车的固定成本,以及牵引车和货物的操作成本之和为目标建立甩挂运输模型,以最小化卡车的固定成本以及卡车和货物的操作成本之和为目标函数建立传统运输模型,并将甩挂运输模型与传统运输模型进行对比.以某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其订单数据进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模型可以有效求解较小规模的甩挂运输模式中的车辆调度问题,验证了甩挂运输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甩挂运输网络甩挂运输资源车辆调度服务网络设计混合整数规划

    基于POI数据的快递网点空间格局分布及可达性分析

    原之辰张润东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递网点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可达性研究有助于提升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效率.选取唐山市快递网点的POI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和成本距离分析方法,探究菜鸟驿站、顺丰速运和中国邮政三种快递网点的空间格局、可达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快递网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其依托类型,快递业务量、需求量大的地区对快递网点的规模、设施、设备等方面要求更高;快递网点的服务范围受到周边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影响,交通网络越发达、服务范围越广、可达性越高;快递网点的数量和布局选址除自身性质外,还受到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

    快递网点POI空间格局可达性

    一种异型烟分拣线规划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杨永强周传胜李智聪王勇...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基于原址异型烟分拣线规划过程中考虑不足而导致与原厂房匹配设施适应性差、分拣线出错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6358"的异型烟分拣线规划模型,并利用"6358"模型对A烟草公司异型烟分拣线进行规划、设计、落地实施,结果表明采用6358规划模型,规划的异型烟分拣线在分拣错误率、工作效率、单条烟占场地面积和生产成本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对规划异型烟年销量2万箱以上、分拣作业效率低、现有设备技术落后、现场空间难以扩展、品牌规格多、销量不均衡的单位进行自主设计规划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烟草商业企业异型烟分拣线规划模型

    外卖配送服务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袁文凯崔彬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SERVQUAL模型和LSQ模型的评价理念与相关文献,结合外卖配送服务的特点,构建了包括时效性、包装质量、可靠性、人员服务质量、便捷性、经济性6个维度和29个具体指标在内的外卖配送服务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维度和指标的权重,结果显示,接收处理订单的效率和在承诺的时间内快速送达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外卖配送的时效性;优化外卖包装,加大骑手的配送设备投入;强化与消费者的配送信息反馈与交流;加强物流服务人员的管理等建议.

    外卖配送服务顾客满意度满意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韧性的演化脉络、研究热点和趋势展望

    张喜才肖贵华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全面梳理WOS数据库中1 195篇供应链韧性研究成果,对其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并指出供应链演化趋势可以分为"风险防控"管理阶段(2014年以前)、"冲击化解"管理阶段(2014-2019年)和"网络恢复"管理阶段(2019年以后)三个阶段.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供应链韧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韧性界定和测度、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以及供应链韧性的构建三大主题.最后提出了供应链韧性的研究趋势,包括:需要重视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调控作用,缩小理论研究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对供应链韧性的风险分析和治理范围必须整合跨学科驱动的供应链韧性研究范式,超越单个环节扩展到整个供应链;国内有关供应链韧性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亟待探索根植中国国情的供应链韧性理论体系.

    供应链韧性演化脉络CiteSpace供应链风险供应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