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山学院学报
文山学院学报

王光斌

双月刊

1674-9200

wsxyxb@163.com

0876-8886216

663000

云南文山县学府路66号

文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文山学院学报》刊号为CN 53-1216/Z,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亮点,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从2010年第1期起,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文山学院学报》,除名称、刊号变更外,学报的卷号、期号等续前不断。,《文山学院学报》从2011年起由季刊变为双月刊,其中第1、2、4、5期(即2月、4月、8月、10月)登载社科类稿件,第3、6期(即6月、12月)登载自科类稿件。 我们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我们共同打造“壮剧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等特色栏目。此外,我刊继续设立“文学•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栏目,欢迎有意者赐稿。学报邮箱为wsxyxb@163.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民族全方位嵌入路径研究——基于宾川县柳家湾华侨社区的调查

    花婉瑜宋婧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互嵌"到"全方位嵌入"政治话语的转变,明确了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空间上、文化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心理上相互嵌入的五个环节.社区作为透视社会运行的窗口,是研究多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绝佳场域单位.柳家湾华侨社区多民族通过空间上共建共居、文化上互敬共美、经济上互助共富、社会上共亲共治、心理上相亲相融逐步实现了多民族全方位嵌入."柳家湾经验"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全方位嵌入提供案例参考和视角分析.

    全方位嵌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边境地区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研究——以云南P学院为个案

    兰良平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故近年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并在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但对边境地区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比较少.于此,特以西南边境地区国门高校云南P学院为个案,系统对该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挑战及路径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云南P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总体良好,但面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掌握薄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不高等主要挑战.为此,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众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效果等方面提出对策.

    边境地区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路径

    汉字书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杨照珺马芳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承载和传递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章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对汉字书法进行诠释,认为汉字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升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汉字汉字书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出路——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张江龙申彦昌郑健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黔东南州台江、麻江、黎平等10 个县为田野点,对其民俗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现阶段黔东南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生态土壤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校园传承断层、旅游市场开发常态化受限等实然困境.基于此,我国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路应为:以创新为导向,营造民俗体育生存的现代空间;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眼于文化赋能,服务于人的总体要求;加强对人的关注,构筑多元一体的传承、保护主体;精心布局,构建民间、校园传承的联动机制;与旅游景区联姻,实现反哺保护机制.

    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民俗体育的发展黔东南民俗体育困境与出路乡村振兴

    "2023年壮学与布洛陀文化论坛"综述

    韦飞欧裴秋滦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壮学与布洛陀文化论坛"通过比较布洛陀文化与壮侗语民族的信仰,揭示了布洛陀信仰蕴含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研讨"文化+旅游"、数字化保护等模式,促进布洛陀文化的创新传承;最后,从壮族、布依族、水族等相关民族的布洛陀信仰共性出发,深入分析布洛陀文化信仰形成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联系,呼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布洛陀文化和壮学研究.未来的研究在于加强布洛陀信仰个案研究、关注共同体的研究和更多地对现实的研究.

    布洛陀文化壮学壮侗语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旅游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研究(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华袁媛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传承的载体,也是开发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指引,而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难、少数民族非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非遗进行开发利用的期望则彰显了在国家非遗法框架下以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立法推进非遗工作的必然性.这样的立法具有上位法的制度空间、也有大量先行实践的立法先例、更有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云南省"街"地名文化景观探析

    武锐刘鼎庄立会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赶街是云南省农村地域的集市贸易活动,自元明以来就已形成,文章以《云南地图册》中统计出的709 个街通名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云南"街"通名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布广且主要集中在云南中西部的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云南古代的商贸古道有密切相关性.另外,"街"通名命名的类型主要受古代干支纪日影响的生肖地名,农历纪日的数字地名,变迁产生的新老旧地名,或根据赶街的规模、地理位置、赶街时间段命名,反映街场所处地貌部位的地名,反映行政军屯驿道制度、街场的形状、与宗教天文教育活动关系、当地代表性物产与工农业活动、重要的建筑实体和具有美好寓意的地名以及反映当地民族的地名等因素影响.

    云南省赶街地名文化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罗布木呷王靖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摩文化是彝族宗教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和延续彝族优秀文化的保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摩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更好传承发展毕摩文化,笔者通过对喜德县和西昌市等地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毕摩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凉山毕摩文化传承受市场缩减、毕摩收益不理想等原因的影响,毕摩和毕惹(徒弟)群体骤减、仪式水平逐步失去内涵,导致毕摩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笔者就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毕摩文化进行讨论与思考.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现状传承

    历史人类学视域下彝族白倮铜鼓舞的传统与变迁——以云南城寨村为例

    苏璇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鼓舞不仅是西南族群先民的文化创造,更在当下地方性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塑造心灵、显现社会修复的文化功能.在城寨村白倮支系生存历史中,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寨老制度、祭祀民俗等要素共同构建了白倮铜鼓舞的传统范式.1990 年以来,随着地方政府的参与,作为仍在活态传承的"非遗"地方性乐舞现象,彝族白倮支系铜鼓舞的文本及其意义随着表演语境的变迁而演变,这背后相关白倮支系的历史选择.立足多学科视角,在史料查阅、口述访谈的多重关照下,对文山州白倮支系铜鼓舞的当下完成"在地化"的学理书写,解读铜鼓乐舞与民族心灵之间的互动关系.

    白倮铜鼓舞传统与变迁表演语境历史文本

    甘洛彝族"阿依蒙格"民间习俗文化研究

    木哥烈沙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洛彝族的"阿依蒙格"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村子为单位,以祈愿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仪式充满神圣性与祭祀性."阿依蒙格"习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呈现出多方面的价值,其体现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甘洛彝族阿依蒙格彝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