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山学院学报
文山学院学报

王光斌

双月刊

1674-9200

wsxyxb@163.com

0876-8886216

663000

云南文山县学府路66号

文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文山学院学报》刊号为CN 53-1216/Z,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亮点,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从2010年第1期起,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文山学院学报》,除名称、刊号变更外,学报的卷号、期号等续前不断。,《文山学院学报》从2011年起由季刊变为双月刊,其中第1、2、4、5期(即2月、4月、8月、10月)登载社科类稿件,第3、6期(即6月、12月)登载自科类稿件。 我们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我们共同打造“壮剧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等特色栏目。此外,我刊继续设立“文学•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栏目,欢迎有意者赐稿。学报邮箱为wsxyxb@163.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汉字系民族文字

    王海滨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它在商代开始向外传播,秦以后成为通行中国的官方文字.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汉字虽历经朝代更迭和自身形体演变,但是依旧稳定,并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如党项、契丹、女真以及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壮族、白族、苗族等.这些民族在文字创制时都或多或少地参照了汉字的字形、字音以及汉字造字的"六书"造字法,其字形明显带有汉字的形体特征.这些文字的产生是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实例.

    汉字系民族文字民族"三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2023年壮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恽石来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 年至 2023年,壮学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首先从"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布洛陀研究三方面概括典型壮族符号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从南岭走廊、壮族土司、壮族人与物三方面阐述壮族历史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从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对壮族社区与文化进行研究.经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未来的研究应当深入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加强对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宣传手段的研究、对壮族社会互动和交流要有国际视野等三个方面.

    壮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基于5所云南本科国门高校的调查

    兰良平
    16-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门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掌握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状况,以 5 所云南本科国门高校为个案,通过 12718份有效问卷及个案访谈的调查数据,表明云南本科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趋于良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日益深入民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现常态化,但是面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掌握不足、铸牢教育创新不够、宣传效果不高等主要不足,亟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宣传的常态化大众化生活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创新、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育人效果等方面深耕细作.

    国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七十年研究述评(1952-2022)

    阳忠艳吴电雷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在 1952 年至 2022 年的七十年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梳理剧本整理和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推陈出新期(1952-1966),这一阶段戏剧正式定名,建立剧团,传统剧本得到挖掘和整理;第二阶段是恢复繁荣期(1978-2006),这一阶段戏剧演出逐渐恢复,剧本得到创作改编;第三阶段是保护发展期(2006-2022),这一阶段戏剧被列入"非遗",剧目全面繁荣,代表性剧本文化价值被挖掘.每个阶段皆取得独具特色的成就.对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总结其成果与不足,以便总体把握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趋势,为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的社会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历史三个阶段剧本整理研究进路

    云南元阳哈尼族生态文化观的传统与现代关系研究

    罗芳何海洋罗安迪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元阳哈尼族历史上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神明,其独具特色的神林文化和世所罕见的梯田景观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以此为契机展现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延续哈尼族世代发展的血脉传承.从元阳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观与现代发展的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哈尼族独特的生态文化观,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观的建构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

    云南元阳哈尼族生态文化观传统与现代

    优秀文化: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活样态

    王光斌
    35-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人类对人自身、人的关系、人的对象的规定性,当然也是对人的生活的规定性,即人们对生活的价值判断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样态.这取决于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理念,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明确相应的人生目标,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实践性,人和人的集合体接受什么样的文化,就会确立相应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实现路径,然后付诸实践,呈现为外在的生活样态.不同文明形态的人类生活都存在世俗生活和理想生活两种样态,人们所追求的"诗意栖居",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优秀文化所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充分发展,人类进入自由创造状态的生活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只能是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文化的实践结果.

    文化价值判断实践功能生活样态诗意栖居

    云南岩画中牛图像的文化阐释

    杨亚旭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是岩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类图像.在云南岩画中多处发现牛图像,种类包括野生牛、水牛、瘤牛和牛角.涉及场景有单独出现,有与动物伴生出现,也有在人类活动场景中出现的情况.通过对岩画中牛图像的组合关系、制作手法以及造型特点的梳理,认为云南岩画与牛相关的画面反映出狩猎渴望、祭祀作用以及与日常生计三种用途,证实牛这种动物在云南地区古代文化中具有信仰与生计并举的双重意义.

    云南岩画牛图像符号祭祀

    边疆与内地一体发展的微观视角:清前期地方官员群体与滇东南区域社会治理

    杨永福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滇东南正式纳入大一统政治一体发展进程,经济社会得到较大发展.此与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的具体治理行为有着较大关系.根据地方文献记载,清前期任职滇东南的官员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如主要来自于内地各省,尤以江南地区为多;由于相似的教育背景,因而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家国情怀.他们在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兴办学校传播儒学文化,重视社会教化、改良风俗,稳定边疆社会.通过具体的治理行为,传导了"国家在场"的观念,使得滇东南边疆民族的对内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进一步增强,对于边疆与内地之间以儒学文化为轴心纽带的凝聚、最终实现经由"中国认同"延伸到对边内一体实质发展的不懈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官员群体社会治理边疆与内地一体发展清前期滇东南

    1925年云南大饥荒赈务研究

    濮玉慧李丹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5 年云南先后发生两次巨灾:大理等地7县的地震火灾和波及37县的霜灾.二灾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引发灾后的全省大饥荒.由于中央政府消极救灾,面对惨重的灾情,云南省政府被迫成为灾赈的主角,成立专门化、组织化的赈灾机构,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整合各种资源,实施救济.本次大饥荒的赈济在民国时期云南灾赈中十分典型,深入分析各种力量的赈灾活动,对当今防灾、减灾和灾后救治依然具有资鉴意义.

    云南大饥荒地方政府民间力量赈务

    杨增新掌权时期新疆军费支出研究(1912-1928)

    陈子煜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根据军费支出增率的不同可分为四期.一期时间为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年,受伊犁问题与哥老会问题等因素影响使军费支出增长;二期为民国二年至民国八年,此时期社会较为安定、战乱平息,于是杨增新进行裁军使军费支出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三期为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七年,此阶段面临的问题可分为天灾与人祸两方面,为维护稳定,军费支出呈现上涨趋势;四期为民国十七年,杨增新的继任者金树仁借口巩固国防,极力扩充军事实力致使军费猛增.杨增新主新时期军费支出虽分为四期,但却处于一种"动态"与"平衡"的状态.军费支出增率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时间、空间、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演化,体现了新疆位于地理边疆对于稳定与发展需求属性的应有之义,这是杨增新对于消弭内忧与外患,稳定新疆社会局面,缓和社会矛盾做出的贡献,为稳定与发展新疆打下基础.

    新疆军费支出动态平衡稳定与发展杨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