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作品多元化分析教学实践

    徐洪江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分析教学实践,分析文学作品在学生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体验与表达方面的作用.在多元化分析的角度上,本文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体裁与形式、文学元素、历史背景、社会意义和文学风格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化分析文学素养审美水平情感表达

    程翔阅读教学实践的课程观探析

    栗苗苗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翔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在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独创性的课程观,其课程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语文,应走中国的路子、语文课应是真实的、注重学生阅读的"原始理解"与"后续理解"、语文要持守文本,尊重文体规律.以上课程观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传统文化入手,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感共鸣,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理解"文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持守文本,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尊重文体规律,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程翔课程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马步洲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下初中生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品格.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为深刻的学科,学生对语文课程深入探究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这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突出意义.然而,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发展,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发展策略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定位、设计与实施

    李佳颖陆道坤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设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语文跨学科学习旨在基于任务导向,帮助学生通过多学科的知识学习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设计上,教师要以"跨"的教学活动设计为起点,凸显基于具体情境的学生语文学习经验深化.在实施上,教师要通过课堂外的学科融合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高效利用学习资源去拓展学生思维.在落实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在立足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高阶整合,围绕核心任务去搭建学习结构,恰当选取学习主题,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科学介入为学生提供实时支持,从而在"跨"中实现育人协同.

    跨学科学习协同育人核心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的三位一体阅读结构及运用

    谢秀娟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统编本语文教材充分吸取以往教材编写经验,开发出创新型的阅读编写体系.统编教材关注到以往阅读课的现状与问题,强调教读课、自读课的界定与区分,并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通过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将三种阅读课型有机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基于"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实施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依据教材助学系统,确定学习目标,二、根据教材文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3+5"隐性育人教学模式探析

    孙艳君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中,创建"三育人"为高阶目标引领,"五突破"为课程实施保障的"3+5"教学理论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学科交叉,强化思辨反哺,由课内向课外的过度,开拓课程延展性,实现"课内+课外"的同向同行,教育过程"持续追踪",使中国古代文学堂课教学的育人效果不仅"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还要通过实践环节,实现"知行合一,敢闯,会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落地见效.

    中国古代文学隐性育人教学模式

    《非正式会谈》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分析

    范才敏
    18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正式会谈》节目中,各国青年代表的口语词汇偏误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偏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偏误分析,可以提前预测偏误,及时纠正偏误,有效改善偏误.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七季第一期和第二期为语料来源,以参加节目的各国青年代表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节目中的话语进行记录与整理,运用统计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他们的口语词汇偏误进行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的类型和特点,并对如何应对这些偏误给出教学上的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有所启示.

    《非正式会谈》对外汉语偏误分析

    "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分析

    陈虹
    19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与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工具.人体器官"目"的功能作用是"目"类词进行隐喻与转喻的重要基础.文章从隐喻和转喻概念出发,对"目"类词进行认知分析,从而对"目"类词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目"类词隐喻转喻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