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文学四要素分析《植树的牧羊人》

    曾素瑶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坚持植树,将荒地变成沃土的故事。本文从文学四要素的角度入手,从文本本身的层面划分文本层次,分析文章中对牧羊人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从作者和世界的层面对"我"的形象与作者的形象,让·乔诺写这部作品的风格及动机进行了研究;从读者的层面概括了他人对本文的感受,并谈论了我的三个感受,即第一次见牧羊人中"水"的寓意、为什么写牧羊人用铁棍在地上戳一个坑,以及牧羊人和"我"带来的启示。期望为语文教师从文学四要素的角度理解文章提供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文学四要素法国文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道家文化的耦合论析

    崔诚亮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乙金华宗旨》系中国道家养生经典。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炼丹术、金花、魂、魄等象征物,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集体无意识、曼荼罗、阿尼姆斯、阿尼玛等和这些象征物是相契合的。《太乙金华宗旨》对印证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其分析心理学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卫礼贤荣格分析心理学《太乙金华宗旨》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许渊冲《论语》英译研究

    刘昌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语用学、文化翻译等相关理论,探讨许渊冲的翻译思路、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认知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许渊冲在翻译《论语》时,充分考虑了英语语境中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认知背景,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实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维护英语语境下的语用效果和文化意义的再现。因此,翻译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目的论,注重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提高翻译质量和文化认知水平。

    《论语》翻译策略语用效果文化意义目的论

    《颜氏家训》下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探析

    殷健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好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家风。但衡山王刘赐的家庭矛盾尖锐,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用《颜氏家训》来解读这一反面教材,不仅可以了解西汉诸侯王的家庭关系情况,还可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家风建设是非常正确的。

    衡山王刘赐《颜氏家训》家庭关系

    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与教学创新思考视角

    何巧柏雪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为进一步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促进高效课堂建设,现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角,分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学现状,探索了多样化的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学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高效课堂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鲁迅关于日本文学的翻译及其创作变奏研究

    邓阳璐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早年在日本思考中国文学问题,日本文学作为一种氛围和背景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北川白秋、芥川龙之介等人的概念与他产生共鸣,支撑着他对文学与现实、历史、未来、创作主体关系的思考。然而,他与日本文学并不是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这是一个跨文化背景下的隐藏对话。在鲁迅看来,日本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语法地位,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单位。参与鲁迅话语活动,担负着一种新的结构性使命,支持、加强或促进对鲁迅的某种认识。在日本期间,鲁迅放弃了医学,开始思考通过文学改造民族灵魂的问题,倡导并坚持启蒙时期的文学人生观。这种文艺观产生的背景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制约因素十分复杂。其中,通过接触认识到的日本文学的经验是极其重要的。鲁迅通过梁启超的日本政治小说观,逐渐消解了内心的文学与科学的张力,认为文学可以传播科学,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夏目漱石的"剩余论"和北川白秋的文论在鲁迅看来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规范了他对文学为生活的范围和程度的思考和说话,即他没有超越艺术底线去谈文学为生活。鲁迅不喜欢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理性揭示真理"。翻译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日本文学翻译领域。鲁迅的翻译态度、翻译哲学、产品质量、社会影响等,都开创了近代中国日本文学翻译的新潮流,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日本文学翻译的先驱。

    鲁迅日本文学翻译创作变奏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探究

    路璐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来促进学科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活动体系,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语文教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

    王崧舟《枫桥夜泊》的"诗意语文"教学

    张庆瑶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崧舟老师基于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诗意语文"提倡守护学生童心、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展示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美感,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受到精神滋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论对诗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枫桥夜泊》实录为例,结合"诗意语文"三维度,提出关于诗歌教学的三点思考:一是巧设情境,二是灵活设疑,三是深刻熏陶。本文旨在通过对"诗意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为诗歌教学提供新思路,以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

    王崧舟《枫桥夜泊》唐·张继"诗意语文"教学

    基于文本挖掘的《论语》和《道德经》对比

    严冰悦任浩栋蔡文舟汤子怡...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数字人文视域下不同典籍思想分析与对比问题,本文基于字频分析模型对儒家典籍《论语》和道家典籍《道德经》进行文本挖掘,以可视化图形方式呈现其结果。结果显示:《论语》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为"道""仁""礼""学",《道德经》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为"道""德""仁",其中"道""仁"是两部典籍共有的核心概念。最后,基于文本挖掘结果对两部典籍的思想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文本挖掘《论语》《道德经》

    《诗经》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孙博闻田泽中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诗经》为研究语料,大体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着手研究《诗经》单音节形容词,具体讨论《诗经》语言的研究价值、《诗经》形容词的研究概况、判定、单音节形容词的整理统计以及《诗经》单音节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诗经》单音形容词的语义分类和语法功能。通过较为全面的讨论和分析,展现出了《诗经》单音节形容词的概貌,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上古单音节形容词发展规律,为研究《诗经》语言以及阅读古书提供帮助。

    《诗经》单音节形容词语义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