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感隐喻及其等级关系下汉语ABB式形容词

    吴清双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ABB式状态形容词为汉语特有,其构成之中蕴含着汉民族独特的认知模式。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通感及其等级关系,考察分析现代汉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提出两个新的假设:1)知觉的感知范畴等级高于或等于视觉感知范畴。2)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为高级感知范畴修饰低级感知范畴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试图为认知语言学中生理机制(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和认知机制(主观性)的联系提供一定的证据;同时,为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感隐喻等级关系ABB形容词

    清朝遗民的政治观和道统观探微

    胡琴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遗民是清室逊位后,不与民国合作,抵抗新政权,奉行过去的传统,与溥仪"小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清朝士人群体。民国建立后,新生政权崛起以及新思想的冲击,让清遗民陷入了现实不安与焦虑的困境中,导致了其政绩观和道统观饱受争议。为了坚守心中的理想和抱负,积极的策划复辟活动,企图恢复清王朝的统治,是为"政绩观";致力宣扬、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欧美文化的入侵,是为"道统观"。清遗民作为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群体,其存在对于研究民国政权下,边缘群体在"易代"所呈现出纷纭心态、文化多元、生存空间的种种歧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国初期清朝遗民政治观道统观

    汉语国际教育偏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法

    于若楠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偏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法进行了初步回顾与总结,从产生背景、定义、基本原则、优缺点等方面,对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进行介绍与评价,并针对基本原则进行细致分类,从而全面分析偏心理学理论教学法。

    汉语国际教育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暗示法语教学

    英汉语非作格动词与论元关系分析

    陈凯伦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比较了英汉语非作格动词的定义和异同,详细分析了非作格动词与论元结构的关系:英语中非作格动词的论元位置较为固定,一般位于动词前;汉语中非作格动词的论元位置较为灵活,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在非作格动词接宾语现象中,汉语非作格动词的论元结构不发生变化,而英语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变化主要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句子主语集致事和施事于一体,而宾语则处于受控制与服从地位;致使化非作格动词句的句法生成以及物性动词为起点,在此基础之上投射出及物性轻动词v,并由v负责引入新的施事外论元。

    非作格动词论元关系英汉对比

    国内复杂谓语的研究综述

    吴懿婷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复杂谓语结构值得人们关注并进行研究。传统研究、生成语法、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尝试分析其语法特征、句法结构和构式特征,描述较为充分然而解释力却不足,且对复杂谓语中的次要谓语研究比较少。为了达到解释的充分性,还需要对复杂谓语和次要谓语现象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复杂谓语次要谓语双重谓语

    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不同方式

    闫宁馨
    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的运动事件包括一个实体以某种方式(manner)沿着某一路径(path)移动,语言类型学根据方式和路径信息的表达特点将语言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s)和均势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在卫星框架语言中,主要动词表达运动方式的信息,动词的卫星(如verb partical)表示运动路径。在动词框架语言中,主要动词表示运动运动路径的核心信息,而方式信息则用从属结构(如动名词)表达。在均势框架语言中,方式和路径信息用相同的语法形式(equivalent grammatical forms)来表达。本文总结了Talmy的运动事件分类和一些其他的分类方式,综述了一些现有的关于运动事件的研究,对比了英语和汉语中运动事件表达的不同方式。

    运动事件卫星框架语言动词框架语言均势框架语言

    中学生语文学科假性学习的困境与突围

    刘洋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假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表现出一种隐匿状态,是学生本身无明显的认知障碍,但其学业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情况,其一般表现为思维定势、忽视基础知识及细节、重复无效学习等表象。假性学习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差异性的特点。寻找假性学习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在建立教学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识别、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个性化多样化评价等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假性学习向有效学习的转变,实现积极的学习样态与健康的良性发展。

    假性学习有效学习语文学科

    从人性论视角看现代儿童观

    杨扬
    18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观念基础和逻辑起点,我们有着怎样的儿童观,其内部就暗含了如何培育此种儿童的教育观、课程观。作为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人性论为如何认识儿童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人性论视角,本文基于三种儿童教育观念,反思儿童教育,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儿童观人性论视角教育启示

    《湖乡风云》的艺术特征

    晓苏
    184页

    像火焰一样的自由——评巴文燕短篇小说《骑马上班的老秦》

    王芳实
    18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