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致远《黄粱梦》的浪漫主义和主体意识

    陈兴安范学新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粱梦》是马致远的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浪漫主义是《黄粱梦》的重要特色,它以巧妙的构思、恢弘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吸引着广大观众和读者,至今长盛不衰.它的浪漫主义羽翼下隐藏着马致远浓郁的的主体意识,包括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考,同时也暗含着作者的厌世思想和避祸的意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作品的创作缘由和主旨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粱梦》浪漫主义主体意识

    《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于亚男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言"中的故事多有关涉历史名人,其中《警世通言》中有两篇以王安石为主人公的小说,刻画了王安石在时人眼中可亲可敬却又备受憎恶的两种极端形象.相较宋人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大肆攻击,冯梦龙将取材自前人笔记、杂剧的故事加以重构戏说,表现出了对王安石其人褒大于贬的态度,也释放出明代士人对王安石的评价逐渐发生转变的信号.

    《警世通言》王安石冯梦龙

    以典攻情:解李商隐《锦瑟》之朦胧

    吴微星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锦瑟》作于晚唐,其名摘自首二字,看似有题实则无题,加之诗中用典密集,使得全诗朦胧不定,历来难解.《锦瑟》所表现出来的朦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对于其主旨的解说难有定论,主要有:咏瑟说、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说等.本文贯彻文本细分的观念,将《锦瑟》定位为典故抒情诗,结合典故及诗人的生平经历,认为此诗为悼亡诗,非但不朦胧,且暗含一条确切的逻辑关系,即诗人以四个典故追忆与亡妻的四段经历,为本诗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思路.

    李商隐《锦瑟》典故朦胧悼亡诗

    文本细读理论与诗歌教学的创造性融合

    李永佳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诗歌教学状况并不乐观,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教学模式的僵化,导致诗歌在文本解读方面有所不足,进而造成诗歌教学收效甚微,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基于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建议充分重视诗歌教学,注重引入与加强运用"文本细读"的观点和方法,将二者创造性相融,以解决诗歌解读"不准"、"不深"的问题,引导师生与文本深入接触,融入文本,从而生成审美与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创造性融合

    《金瓶梅》中乐工李铭形象的教学策略

    胡玉兰代智敏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铭是《金瓶梅》中塑造的乐工之一,他有精湛的技艺.他是西门庆第二房妾李娇儿的弟弟,妓女李桂姐的叔叔.李铭因李桂姐和李娇儿的关系,被逐出西门府三次.李铭的经历深刻反映了明代乐工地位的卑微与依附性,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晚期社会追求享乐的风气.

    李铭《金瓶梅》乐工卑微风气

    启发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陈吉钰陆道坤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三种启发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激疑启发是教师通过设"疑"、组"疑"、入"疑"和解"疑"来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求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启发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入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讨论式启发是教师通过设计带有启发因子的问题、组织与调控讨论和总结讨论来引导学生发散创造性的思维,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三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的应用展开讨论.

    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交往行为理论下《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根源

    王诗雅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所作的"永州八记"之一,被选于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教科书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散文移情于景,作者心中从"乐之"到"寂寥",发生了巨大的情感变化,探究"寂寥"的原因也成了本篇散文的教学难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交往主体间的关系、对话以及生活处境,可提供散文中的"寂寥"情绪理论解释,因此研究试以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根源.

    交往行为理论《小石潭记》"寂寥"

    电影赏析在《祝福》教学中的应用

    米文瑶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适当应用,通过比较电影与原著的异同,借助电影细节,依托电影情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剖析人物形象,凸显文章主题,以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电影与文本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理解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可以是学习上的助力手段,由此拓展学习路径.

    《祝福》电影语文教学

    从白先勇与陈谦小说空间叙事管窥华文写作嬗变

    袁媛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先勇和陈谦的小说都体现了较强的地域空间感,但对本土、异域空间的描写投射出截然不同的主观情感和精神思想.白先勇以故国家园空间叙事和异域空间的异托邦书写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家国"乡愁空间,而陈谦通过对故乡的异化书写和对异域空间的暖色书写呈现了个体的价值以及内化的价值认同.作家的迁移经历、创作经验特别是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变化可理解为海外华人写作嬗变之根源.

    白先勇陈谦空间叙事海外华文写作

    论古典文学中的"镜喻"书写

    王锐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镜文化同茶文化、酒文化等一样渊源已久.并且,"镜喻"书写于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同样表现着十分多样的象意表达,主要涵括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自然方面,如以镜喻湖、以镜喻天、以镜喻月;人文方面如以镜喻心、以镜喻虚空之境、以镜喻参照物.二者均在镜之形象性以及哲理性上进行了拓展与深化,展现出人类借镜照形的自恋心态向诗化、哲理化审美联想过渡的自觉追求,以及一种"修心""审己"的集体无意识.

    镜喻自然人文本体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