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比较文学两份经典文献的误读与正解

    毛明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经常被引用的两份经典文献——克罗齐的《比较文学》和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击中了法国学派的要害,开创了学科发展新局面.实际上,上述文献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神学——形而上学对实证主义哲学的敌意,体现出二者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上述文献实际上是站在欧洲传统思想的立场上彻底否定法国学派的思想合法性,彻底否定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实践.可以说,我们通常理解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可能实质上是两个学科: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

    克罗齐韦勒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危机》

    《天路历程》中身份的建构与消解

    吴茂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天路历程》中潜隐着一种关于身份认同的思想.通过释读,作品被理解为一部关于主体的绽开史.在主角开始向内反思并寻觅自身身份后,文本呈现出了对立的发展:一方面,主体在探索中渐次建构了自身,但这却导致了关于身份的固化与封闭;而另一方面,主角以实信者为"镜像"反观自身,并展开了在思辨中的层层消解,但这又致使了关于身份的矛盾与悖论.最终,这样一个分裂的主体在爱中得以弥合.所以通过释读可以看出,在《天路历程》中潜隐了一种内在具有两极割裂、但又在爱中得以弥合的早期现代主体.

    《天路历程》约翰·班扬身份认同英国文学

    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官奴形象

    黄乐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出身卑微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这与当时俄国的奴性社会格格不入,于是他寄希望于作品,渴望唤起人们的自我与自尊.《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是契诃夫经典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皆为官奴,他们有着各自的特性,但又有着共同的奴性心理.在小说中契诃夫采用了一贯的讽刺手法,讽刺了奴性十足的官奴们.研究发现,这些官奴的奴性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被沙皇洗脑为沙皇服务,从小受着东正教的熏陶,变成了宗教的傀儡,更为致命的是他们被当下严酷的官吏制度所束缚,想要生存就不得不屈服于权力.

    契诃夫官奴宗教官吏制度沙皇

    认知发展下《格林童话》的叙事特点及价值

    杜佳莹陈琦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格林童话》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受到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并归纳了《格林童话》具体的文本内容,阐述了其叙述方式、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论述了儿童阅读《格林童话》的过程所反映出的皮亚杰的包含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认识结构.基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本文进而探究了《格林童话》对分别处于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公正阶段的儿童在心智发展方面的具体教育价值.

    《格林童话》认知发展理论叙事特点教育价值

    论"霸史"和"伪史"的差异

    孟欣晴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史部"的设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七录》,"霸史"类的设立最早出现在唐初《隋书·经籍志》."霸史"虽脱胎于"伪史",但并不等同于"伪史",其一,《隋书·经籍志》的"霸史"类所包含对象的范围比《七录》的"伪史部"小;其二,"霸史"和"伪史"的概念义基本一致,但是色彩义中的感情色彩存在差异,"伪史"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霸史"的感情色彩比"伪史"更加积极.

    目录"霸史""伪史"差异

    《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及女性社会规训性

    孟亚璇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内涵以及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学界已经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于本体象征文本探析以及基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的哲学分析,对《项链》的文本内部及文本外部均进行了详实而深入的探究.本文试图在社会规约的范畴探究《项链》中体现的对于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以及与其境遇类似的女性潜在的社会规训倾向性.

    莫泊桑《项链》马蒂尔德社会规训性

    苔菲与阿赫玛托娃笔下的同情

    王文欣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白银时代的特殊背景,使女性作家群体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有"俄国幽默'王后'"苔菲,以及"俄国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似乎这两者之间看不到任何共通之处:苔菲自称契诃夫学派的学生,阿赫玛托娃则高擎"反契诃夫"的大旗;苔菲以笑抗恶,书写刺贪刺虐的幽默小说,而阿赫玛托娃这位"哀泣的缪斯"用泪水铺成抒情诗歌.但也正是在这样极端的对立中,发现了与"同情"理论中"心理距离""物我合一"之争相互阐释的可能.

    苔菲阿赫玛托娃同情心理距离物我合一

    从简·奥斯汀《劝导》看文学的劝导功能

    刘悦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小说名字得知,"劝导"是《劝导》的核心线索.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劝导"属于言语行为中的言外行为."劝导"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通过语言来实现,另一种则通过文字.文章通过分析这两种"劝导",并进一步解析劝导的原因,旨在揭示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并告诫读者劝导的影响有好有坏.

    简·奥斯汀《劝导》"劝导"言语行为

    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探究

    李学丽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网络商业领域以及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类似于"深邃棕""地狱紫""原谅绿"等的新兴颜色词.本文从结构类型及特点、语义特征、原因分析、生命力展望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统颜色词相比,其在音节上呈现三音节词占优势、多音节化发展的特点;结构类型以偏正型结构占绝对优势,兼有联合型结构;构词成分呈现现代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具有语义构造主观性、语义指向多样性、语义内涵内隐性的语义特征.在语言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两重原因作用下产生,未来将以"修饰语+颜色语素"为模因公式持续更迭、不断创新.

    新兴颜色词结构类型语义特征产生原因发展趋势

    社会历史批评下的杜甫三别诗

    张欢梁新荣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杜甫社会历史批评"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