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译介托尔斯泰论与鲁迅的革命文学探索

    殷鹏飞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恰逢托尔斯泰诞辰百年,苏俄托尔斯泰论成为论战双方重要的理论资源.鲁迅对托尔斯泰论所作的译介,既是论战中抗辩逻辑下的产物,也是此后他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时的重要参照.鲁迅从苏俄的托尔斯泰论中,发掘了托尔斯泰"反抗者"和"同路人"的形象.在译介的过程中,鲁迅对卢那察尔斯基文论存在着"误读",将卢氏具有唯心色彩的托尔斯泰论和作品当作苏俄权威的文艺理论加以接受,这种"误读"反映了鲁迅革命文学实践所择取的独特路径.此外,苏俄文论对托尔斯泰意陈于词的激赏,对文学遗产与革命文学创造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为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托尔斯泰革命文学左翼文化运动

    想象、真假与隔膜:《阿Q正传》中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

    刘天艺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这一命题的解读,是将"革命"与精神胜利法整合为《阿Q正传》总体性表达的关键.阿Q所谓"革命"是一场"想象的革命",有很强的"思维游戏"属性,由此占据了他的潜意识导致其走向悲剧.在背后持续生效的则是精神胜利法的"代劳"特性以及沉默机制.由此切入可以发现,《阿Q正传》研究中经典问题"两个人格"与"大团圆"之间的联系,正是阿Q"要做革命党"的想象内嵌于精神胜利法的体现.阿Q悲剧的内涵是绝对意义上的自我封闭,小说呈现出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隔膜感.鲁迅由《阿Q正传》这一文本及其人物形象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危害,显示出只有打破"沉默"的闭环,阿Q才有可能走出"想象的革命".

    "想象的革命"精神胜利法"代劳"特性沉默机制

    志趣、生计与身份认同: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生(1913-1917)

    吴靖阳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初的漂泊经历在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其在文学志趣和谋生压力的合力作用下建构起对作家身份的认同,完成了从"张心远"到"张恨水"的转变.考证张恨水1913-1917年间的漂泊过程,能够把握张恨水在苏州垦殖学校就读期间的基本情况、厘清其早期创作与投稿经过、发掘其与苏州民兴社之间的密切关联,借此一窥民初文学场的基本风貌.用社会史的研究视野介入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生,可以为反思文学史中的"雅俗界限"和"新旧对立"提供一种路径.

    张恨水民初文学志趣生计身份认同创作的发生

    重塑市民:1949年后老舍话剧中的"人民文艺"构想

    曾笏煊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后,老舍以话剧探讨革命如何在城市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难题,呼应了"人民文艺"的建构.受阶级出身、交往人群和宗教信仰影响,"下九流"的翻身和"翻心"构成老舍革命认同及话剧叙事的核心,他借此超越早年的文化主义思想,试图完成"思"与"信"的统合.作为"有机知识分子",老舍斡旋于革命与市民之间,并力图深化、拓展启蒙叙事.市民的"劳苦大众化"是老舍话剧写人状事的基本法则,他既尝试着结合真实性与理想性,讲述市民在革命实践中成长为"新人"的故事,又塑造出一批非典型、有缺陷的另类"新人"形象.

    革命市民老舍话剧

    "在生活中苦忍"的中国式人生——孙少安形象生成研究

    赖宁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是路遥择取自身、弟弟王天云与时代重要本事综合虚构而成.孙少安常被解读为"新人"或"成功人士",从本事角度细究,可知构成其故事策略的并非"阶级/道德辩证法"或"成功学".生活主体立足于现实,追求自身权利而展开的"生活辩证法",构成了孙少安本事选择、提炼及重塑的重要一环.不过,现代"权利本位"与伦理社会的"责任本位"构成冲突,路遥结合中国民众生活实际,以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的"苦-忍"机制重新组织本事,将孙少安形塑为苦斗不已、克己爱人的理想中国民众形象.孙少安以其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孝义仁厚的道德观,获取无数读者共情与喜爱,其形塑过程为新时代文学表现普通民众生存与自尊提供了艺术经验.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生活辩证法苦忍

    夜空与大地的辩证法——论余华文学世界的"精神"与"真实"

    李晓晴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先锋小说创造了多种叙述形式,借由"不确定的语言"展现生活的另一种"真实".若以"文学真实"为核心,纵观余华多年来的作品和文论,可发现其创作既变化也延续:"文学真实"始终是"精神"的"真实",但"精神"的内涵却在不断变动.余华从内在叙述、形式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隐含了文学形式与现实经验之间的辩证缠绕,进而在精神史意义上呈现出中国先锋作家的自我突围.

    余华先锋小说先锋转向精神真实

    当代作家史料研究:如何"世代",怎样"抢救"?

    吴秀明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作家史料研究是在"史料学转向"大背景下展开的,它也是推动和构成"史料学转向"及文学史编写的一个基础性、支撑性的工作.借鉴埃斯卡皮的"作家世代"理论,结合中国当代文学"五代同堂"的实际,具体可分为两大系列"故世作家"和"健在作家"及"两代半"(即第一代、第二代和"半代"的第三代)三种不同情况,它与作家年龄构成、出身经历、籍贯因素等有关."作家世代"中的中国当代作家史料抢救,主要包括"新史料发掘"和"名家佚作发现"两方面内容,其路径与方法则有纸质史料整理、口述采访、录音录像以及对以死亡为节点的追忆文章的关注等,主要可分为"原生态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类型.

    当代作家史料史料学转向如何"世代"怎样"抢救"

    人民性表达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

    李遇春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十多年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人民性表达的问题已愈益明显且成绩斐然.这首先表现在当前长篇小说创作中对工人、农民、军人形象的人民性重塑上,但它不是对既有的"工农兵文学"的简单回归,而是对某些消解或曲解人民性的创作倾向的艺术反拨,其意在于重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人民性叙事新范式.其次表现为站在人民性立场上讲述知识分子、乡村文化人、民营企业家等人物群体构成的中国故事,展现这些人物群体与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生活联系,由此体现出新的人民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种新的人民美学形态已显端倪,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历史产物.可以说,秉持人民性立场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理论前提,坚持发展的现实主义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创作原则,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华美学精神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艺术旨趣.

    新时代文学长篇小说人民性表达形象塑造人民美学

    陈景韩与清末小说格局的形成

    陈大康
    168-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界革命"兴起至清王朝灭亡九年里,形成了即将迈入现代小说的清末小说格局.日报小说兴盛、短篇小说复兴、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的偏见、新流派的行世、与读者互动渠道的畅通以及小说专刊模式的规范,是该格局构成的重要因素,而陈景韩则是发起与推动者之一.他在当时作品数量最多,《时报》主笔等职务又使其实践与理论在清末小说格局形成的几个关节点上起了突出作用,成为其间重要的枢纽式人物.

    陈景韩清末小说新流派小说专刊

    中国"文学传统"与"文论系统"之兼解俱通

    李桂奎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陈世骧通过跨文化比较提出"抒情传统"说以来,中国"文学传统"问题一直是一大学术热点.除了海内外对此"一个传统"说的争论,学界还出现了"诗骚传统"与"史传传统"、"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等不同思路的"两大传统"说.而今,我们将"写人传统"视为第三大传统,并非意味着与"写物传统"分庭抗礼,而是基于兼顾作者"艺术"与读者"审美"双视角,既关注"作品本身的传统",又打开关注"解释作品的传统"的视野,使"文学传统"问题与"文论系统"问题结合.一方面,使"传情""传奇""传神"三大"传意"观念与"抒情""叙事""写人"三大"文学传统"形成不同层面的交互联通;另一方面,在对"抒情""叙事""写人"三大"文学传统"进行现代性的兼解融通过程中,时时不忘"传情""传奇""传神"三大"传意"传统.

    文学传统文论系统审美批评为文之妙兼解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