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界
外语界

吴友富

双月刊

1004-5112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8号

外语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外语教学专业期刊。探讨外语教学理论,反映各级各类外语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言迁移再思考——语境的作用

    王初明
    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迁移研究长期以来多从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来判定迁移是否发生,认为对两种语言相似性的感知是语言迁移发生的基础。对此,本文并不认同,而强调语言迁移是跨语言使用中以语境为中介的认知过程,指出语境是引发语言迁移的首要因素。文章从分布式认知和语境角度论证该观点,借以深化语言迁移研究,剖析当下超语研究涉及的语言迁移问题,并为抑制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提出建议。

    语言迁移分布式认知语境外语教学超语

    句法—语用界面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优先论元结构习得特征研究

    张会平张雪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句法—语用界面视角,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优先论元结构习得的类母语特征、非母语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学习者的论元结构句法特征习得已达到类母语水平,但仍表现出偏离、多选和不确定性等非母语特征。(2)优先论元结构理解上,各组学习者能够判断优先论元结构在语境中的恰当性,但只有高级组达到类母语水平;产出上,各组总体符合优先论元结构的限制原则,但未完全达到类母语水平。(3)非母语特征主要受形式—意义关联强度、母语迁移和语境等因素影响。研究验证了优先论元结构假说和界面假说,能为优先论元结构教学与学习提供有益启示。

    句法—语用界面优先论元结构习得特征中国英语学习者

    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论文引言中隐喻使用的多因素分析

    江进林迟艺晴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应用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引言中隐喻使用的母语背景、源域、词性和语步变量开展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隐喻多维特征的两因素和三因素交互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中外学者隐喻使用的源域与词性、语步均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但在具体层面上存在差异:隐喻载体词为动词和形容词时,两组学者的[位置]、[物体]和[移动]隐喻使用具有显著性差异。英语本族语学者在"确立研究领域"语步使用更多[移动]隐喻,在"填补研究空白"语步使用更多[物体]隐喻;中国学者则在"建立研究空间"语步使用更多[言语]隐喻。本研究较全面地揭示了应用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引言中隐喻使用的多维特征及其交互关系,能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和国际学术发表提供参考。

    隐喻使用多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学者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挑战与路径

    洪化清乔玉飞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是当前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探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驱动要素,然后剖析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优质资源配置、软硬件投入比例、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迫切问题。最后,文章围绕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优化资源分析与评估方式、加强学习场域智能应用投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支持的教学分析、完善数据驱动的评管机制等行动路径。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挑战行动路径

    大语言模型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效能解析

    苏祺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大语言模型在二语教学的语法纠错、语言翻译、智能写作与写作评分、智能语伴与口语评估等重要领域的应用,通过对比大语言模型与其他语言智能系统在特定语言学习场景下的表现,探讨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前景及其对二语学习成效的影响。文章强调了大语言模型在提供实时反馈、个性化学习体验、多语言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也指出了其在语境理解等方面的缺陷,以期明确大语言模型在二语教学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为二语教学中的人工智能工具选择应用和教育技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大语言模型语言智能二语教学应用效能

    技术赋能的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李锡阳彭丽华金慧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赋能为翻译教学带来更具交互性、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本研究梳理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实践,探讨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发展路径及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进而总结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三个主要阶段,即资源电子化赋能的友好型电化教学阶段、流程数字化赋能的混合型精准教学阶段、环境智能化赋能的聚合型智慧教学阶段,并基于这一发展脉络尝试构建了人机协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电子资源库、数据中台、智能代理等技术赋能,实现教师、学生和技术三大基本要素在翻译教学中的交互共促。

    技术赋能翻译教学发展路径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者认知及行为研究

    徐林林胡杰辉苏扬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引发语言教学认知和实践的重大转变,然而学习者如何看待和使用AI的相关研究目前仍然缺乏。本研究采用质性主题分析法,探讨学习者对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英语写作的认知及其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学习者认为AI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辅助作用体现为提升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两个层面,包含"优化语言"、"处理文献"、"撰写内容"和"提供策略"四个维度。学习者对AI各辅助维度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形成典型行为模式。研究据此讨论了如何重构数智时代AI赋能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以期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外语教育体系提供新视角。

    人工智能学术英语写作学习者认知行为模式

    EFL评估情境与课堂目标结构对有效教学的交互影响研究

    周小兰董艳灵田庆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学习者情境感知视角,考察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情境与课堂目标结构对有效教学的交互作用。基于非英语专业1533名大学生样本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发展评估取向正向预测有效教学,而竞争评估取向对有效教学不具有预测力。课堂目标结构与评估情境对有效教学呈现显著的交互作用:课堂学习目标强化了发展评估取向对有效教学的积极效用,扭转了竞争评估取向的潜在负面效应;课堂成绩目标弱化了发展评估取向的积极效用,未能扭转竞争评估取向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能为外语教师借助课堂主客观情境提升教学有效性带来启示。

    评估情境课堂目标结构有效教学大学英语

    外语专业写作"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张亦凝穆宏佳李明珠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提出了外语专业写作"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两个依托、三种意识和一条路径"的实施方法,以及多元化、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方式,深入挖掘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践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研究进而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课为例,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与效果,能为把握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科学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相关启示。

    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专业写作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文化身份对二语写作评估的影响评述

    俞越沈家豪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身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二语写作评估的公平性。本文重点评述文化身份的四个维度如何对二语写作评估产生影响。民族文化身份通过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宽容度、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及师生的期望影响二语写作评估。地方文化身份通过个人背景、学生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地区的教师培训影响二语写作评估。学术文化身份从学术标准、学术环境和学术创造力发挥层面影响二语写作评估。学科文化身份从写作模式、授课结构和写作侧重点等层面影响二语写作评估。文章最后对未来文化身份与二语写作评估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语写作评估文化身份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