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王克非

双月刊

1000-0429

bwyys@bfsu.edu.cn

010-88816466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大学外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论文、札记、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读者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人员、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语言模型与语言对比研究

    秦洪武周霞
    16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大语言模型时代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大语言模型具备语义分析能力,能够为比较第三方找到翻译关系之外的选择,提供较传统翻译关系更为客观的、可计量的共享语义信息,为多层次和多维度语言对比提供优质知识资源。研究指出,大语言模型提供的质性判断结果本身可以转换为量化数据,利于开展更具解释力的混合型研究。研究表明,大语言模型的多语言、多层次和多门类知识调用能力超越了人类个体的智能,语言研究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研究者)协同工作势在必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语言模型语言对比研究比较第三方

    英汉全称量化结构语义模型的建构研究

    周永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形式语义学的传统议题,全称量化的跨语言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在探讨全称量化的界定标准和英汉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提出:1)与英语全称量化的形式较为凝练不同,汉语全称量化结构存在一对多的分布态势,往往受到事件域的限制;2)汉语全称量化结构中经常出现的"都"可以对应英语全称量词的强化用法,本质上也是一个强化词;3)基于量化三分结构,将事件量化引入个体量化,可以建构英汉全称量化结构语义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合理阐释全称量化内部的差异,更能诠释英汉全称量化的共性和个性,进一步凸显全称量化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英汉对比全称量化强化词语义模型

    英语非现实超级构式认知建构机制研究

    钟书能陈诗琪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统摄英语非现实范畴的超级构式。研究发现,英语非现实范畴成员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存在的理据在于其背后存在一个共同超级构式,其构式语义为"如果非A,则非B",句法形式表现为句子中心语的非常规变化,其下位成员分别在认知范畴和否定范畴内形成语义连续统。该超级构式源自经验世界中的事件图式,描述了从"条件"到"结果"的动态移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数个语法构式之间存在的联系均可用超级构式来阐述,说明超级构式具有理论解释力。

    非现实范畴超级构式构式传承事件图式

    生成语法影响下的中国语言学理论发展与创新

    杨洋石定栩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语言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先后经历了拉丁语法体系、结构主义、生成语法以及其他理论学派的深刻影响,成就了如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生成语法始终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本文首先综述生成语法的理论发展过程,指出生成语法能够在中国语言学界实现本土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接着以汉语独具特色的"副词"、句末成分等语言事实为例,展示传统难题是如何通过生成语法前沿的界面研究和制图理论得以解决,并进行理论创新发展的。本文认为,在面临新的语言事实的时候,研究者要摒弃"削足适履"(全盘西化)和"因足弃履"(完全汉化)的想法,而要思考如何"扩履适足",从特有的语言事实出发,持续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生成语法中国语言学理论创新

    跨语言视阈下名词融合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罗琼鹏
    21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语言学家在考察以美洲印第安语言为代表的多式综合型语言时,将名词融合现象引入研究视野。此后,相关研究贯穿了语言学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研究结论对当代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如形态学、句法学、形态-句法界面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跨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为该研究带来了新的议题:1)融合结构的语法本质是什么?2)名词融合结构是否局限于多式综合型语言?如不是,如何界定分析型语言中的融合现象?3)融合结构的语义组合机制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促成了从形态融合到语义融合的转向,并催生了一种新的理论思潮——语义融合理论。语义融合理论改写了词法/形态与句法的边界,为语法的界面研究以及形式语义学研究引入了新的课题。语义融合视角下的汉语研究为深化对融合现象本质的认识以及完善名词融合的类型特征作出了贡献。对汉语融合现象所蕴藏的普遍价值的探索和挖掘,为中国语言学"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提供了新的契机。

    名词融合语义融合语义组合性汉语离合词

    多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蔡金亭
    226-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释并预测多语习得中各类语言迁移的动态变化,本文批判性地吸收前人的理论观点,以多语习得中迁移研究的主要发现为基础,从功能语言学视角提出多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语言系统、语言表征、迁移、学习者因素和语境因素五大维度,均具有动态性;其中,迁移具有核心地位,其动态性是由其他四个维度的动态性决定的。在多语习得的不同阶段,各类语言迁移在性质、来源及数量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特的动态变化特点。该框架为今后研究提供了蓝图和可检验预测。

    多语习得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语言表征迁移的动态变化

    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结构研究

    陈士法周越彭玉乐刘洁...
    239-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的词汇联想测试数据,利用网络科学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结构。研究发现有二。1)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和聚集系数与其对应的随机网络参数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2)二语心理词汇网络与母语心理词汇网络在宏观层面无显著差异,在中观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微观层面存在质的差异:二语心理词汇网络以语义为主,语义-非语义混合联结,母语心理词汇网络以语义联结为主;此外,二语水平只在微观层面影响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的内部联结:高水平学习者的语义联结占比高。据此,本文构建了英语二语心理词汇的复杂网络:节点聚集程度较高,结构优化,信息通达速度较快;随着二语水平提高,语义联结不断加强,网络结构会更优化,信息交流更有效。

    二语心理词汇网络复杂网络二语水平词汇联想网络科学

    语音加工速度在二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涂思熠闵尚超杨静
    25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工速度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听力理解中表现为个体对传入信息加工并反应的速率。少有研究探索加工速度在第二语言(二语)听力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前后测追踪研究,考察语音加工速度(一语和二语)和一般加工速度对二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语音加工速度能显著预测二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一般加工速度没有显著作用;相比二语,一语语音加工速度对二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预测能力更强。由此可见,语音加工速度是预测非熟练水平二语学习者的二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语听力理解二语能力发展语音加工速度一般加工速度

    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直播教学平台的接受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

    徐锦芬邓巧玲
    26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考察800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网络自我效能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这5个变量上对直播教学平台的接受度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学习者在这5个变量上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个体差异较明显;性别对直播教学平台的接受度没有显著影响;2)5个变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网络自我效能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四者对使用意向都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中介模型显示感知易用性正向预测感知有用性,这两者又在网络自我效能感与使用意向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最显著的是"网络自我效能感→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向"这一路径。研究结果对教师和技术开发者有一定启示。

    技术接受模型直播教学平台接受度性别差异

    母语及二语语法体使用模式在三语写作中的迁移研究

    孙玉良
    27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18名不同水平的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的引导性写作语料,分析在学习者的三语西班牙语动词语法体使用中,一语汉语和二语英语所表现出的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三种语言的语法体在形式和语义层面上均有完成与未完成之别时,各水平组的中国学生与母语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当三种语言的语法体在形式或语义层面上存在差异时,学习者会受到来自一语和二语的负迁移影响。研究发现,形式层面的差异导致的负迁移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水平组,而语义层面的差异引起的负迁移效应则持续到较高水平组。

    西班牙语三语习得语法体母语和二语迁移形式和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