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王克非

双月刊

1000-0429

bwyys@bfsu.edu.cn

010-88816466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大学外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论文、札记、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读者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人员、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持续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学思考

    陈前瑞Vittorio Tantucci
    32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Comrie(1976:25)体系统中持续体的有无充满争议.Bybee et al.(1994:139)认为"没有一致的持续体语法语素类型",Chappell(1992)和Hintz(2011:51)分别认为汉语的"着"和盖丘亚语的-yka:是持续体的例证.本文认为这两个持续体的例证都可以分化为结果体、进行体和未完整体.未完整体的意义应与词汇手段表达的惯常体、广义的结果体和现在状态功能区别开来.英语进行体构式早期具有多种用法,部分状态性用法应视为广义结果体,进行体和完成体用法都是在结果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结果体除了发展出完成体外,兼有从结果体到进行体的演变路径,这一路径虽然在世界各大洲都有零星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北部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可视为北亚语言区域的特征之一.

    持续体结果体未完整体语法化类型学

    名词词组内部成分"一致"的语段中心语驱动研究

    安丰存赵磊
    336-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词词组内部成分之间的一致对应及形态共变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以往研究只关注句子成分间的"一致",少有对名词词组结构内部成分间的一致问题展开探讨.名词词组内部发生一致关系的成分主要为限定词、修饰语和名词中心语等核心成分,主要涉及限定性、人称、数、性及可数性等语法范畴.本文在语段理论框架下,基于名词词组结构DP的语段属性,提出DP内语段中心语所具有的不可解读特征uF是其内部成分建立"一致"关系的动因机制.

    名词词组一致语段特征共变

    日语复合动词的致使交替条件及交替机制探究

    张楠
    349-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语中成对的自他动词之间可以灵活地发生致使交替,但当它们构成复合动词时,致使交替的可能性会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前项动词的语法性质以及前后项间的语义关系,明确日语复合动词的去致使化条件和具体操作机制.结果表明,当复合动词发生去致使化时,既要实现前项活动事件的背景化,同时还要在语义上满足前项对后项结果事件的限定修饰关系,以实现前项动词对概念结构和论元结构的参与.而且,去致使化派生而来的复合动词,前项动词表示变化对象的"结果样态",在概念结构中作为BE的下位指定,进一步限定后项动词所示的"结果状态".这一结论有利于解释"单一路径限制"对日语复合动词的适用性及"结果性后退"假说.

    日语复合动词去致使化结果样态单一路径限制

    现代汉语否定词的位置变化及成因分析——以"建议不VP"和"不建议VP"为例

    储泽祥申小阳
    362-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里"不"本不能直接否定"建议",但大约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不建议"的说法.这是晚近时期汉英接触诱发的结果."不建议"具有委婉、留有余地等语用功能,在汉语中有存在的价值.

    "不""建议"汉英接触语序移植

    中国英语学习者否定提升结构加工研究

    韩百敬曾涛
    374-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否定提升结构加工机制的研究存在句法模式与推理模式之争.本研究采用可接受性判断任务,在中性、偏向句法和偏向推理的三种语境中,通过深层低位否定、句法移位操作和否定依存距离三个指标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否定提升结构加工机制.结果显示,相关指标在中性语境中不显著;但在偏向语境,特别是偏向推理的语境中显著.因此,就否定提升结构的加工机制预测而言,句法模式优于推理模式.相关结果和结论在本文提出的"显性否定(位置)敏感成分假说"下可得到合理解释.

    否定提升句法移位排中推理加工机制

    中国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双向概念迁移研究

    刘雪卉陈亚平
    387-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迁移是迁移研究的新方向,但已有研究多聚焦语言层面而非概念层面,且较少关注逆向迁移.本研究从运动事件入手,结合图片故事描述和E-prime设计的视频相似性判断任务,考察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和概念模式,并与汉、英本族语者进行比较,探究双向概念迁移是否存在及其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1)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和概念模式介于汉、英本族语者之间,发生了双向概念迁移;2)低水平学习者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和概念模式更接近汉语本族语者,而高水平学习者偏向英语本族语者,表明英语水平越高,正向迁移越弱而逆向迁移越强.

    双向概念迁移运动事件二语水平相似性判断

    运动事件中的概念性迁移方向与迁移域

    张素敏
    400-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概念性迁移假说区分概念和概念化,基于31个短视频产出的2005个运动事件描述,综合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汉英运动事件焦点、路径及背景的识解,分析概念性迁移产生的方向及迁移域.结果显示:1)汉英焦点表达无显著差异,但在冠词使用上存在系统性偏误;2)英语路径表达中,路径附加语产出过度;3)汉语背景起点表达显著较多,虽然汉英均显著较多地表达背景终点.研究表明,母语-目标语之间双向概念性迁移的方向及迁移域存在差异:母语对目标语的迁移易发生在语法、词汇层面,目标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则易发生在句法层面.最后,本文溯源运动事件语义元素识解,提出迁移方向和迁移域是母语-目标语概念特征和思维范式双重作用下的动态现象.

    概念性迁移方向与迁移域概念迁移概念化迁移运动事件

    英语还是邻国语: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规划研究

    郝兴跃尹枝萍
    413-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云南边疆地区的外语规划有着丰富内涵,规划对象既包括英语这样的通用语,也包括东南亚邻国语言.做好这些地区的外语规划绝非易事,需要考虑诸如边疆、跨境、民族等因素,更要将其纳入国家宏观语言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基于此,本文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宏观视角,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与邻国语言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地缘、族缘和语缘等微观视角出发,依据关键语言理念,提出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三种外语规划模式,并分别对其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少数民族云南边疆外语规划规划模式

    高校阿拉伯语专业从教学向教育过渡的思考

    薛庆国
    424-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一直比较注重语言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缺乏对外语教学的宏观思考,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重视不够.本文认为,阿拉伯语专业应该按照《国标》要求,借鉴英语专业的经验,实现从教学向教育的过渡.鉴于新冠疫情后我国对外交往面临众多新的挑战,阿拉伯语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实现这种过渡,本文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的改革提出若干设想,并针对多数高校阿拉伯语专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应对之道.

    阿拉伯语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孙怡宋灏岩姚京明
    434-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了"外语专业建设"与"中国和外语对象国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国际关系在外语专业建设中具有定位、定向、定质、定量的功能.文章着重考察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系对我国内地高校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高校葡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葡语专业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本文还根据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互动趋势,提出了我国高校葡语专业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建议,即重点关注葡语经贸人才培养,深化地区国别知识与科研,加强葡语专业与对外汉语专业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探索内地高校与澳门高校的合作潜力.

    中国-葡语国家关系中国澳门"一带一路"葡语教育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