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飞龙

双月刊

1002-9583

wenliping1986@126.com

010-64935584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理论与批评/Journal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文艺理论类重要核心期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坚持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的方法,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新潮话语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课题组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年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虽然整体略显平淡,但平淡中也不乏亮点,特别是体现出一种回到马克思和关注现实的执拗精神.以这种精神为内在动力和出发点,一些学者苦读深思、上下求索,或从"当代性"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问题,或探索"两个结合"的方法与路径,或就中国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或以瞿秋白为对象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原点问题,或以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为中介,探究创伤、债务与"边缘者共同体"的政治潜能问题,为创造更好的文化、文艺,进而创造更好的社会、生活,提供镜鉴.希望这种精神在研究界兴旺发达,形成风气.

    艺术生产当代性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瞿秋白边缘者共同体

    布莱希特教育剧的美学形式探究——以《措施》为例

    张雯静
    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剧是布莱希特最为激进先锋的创作实验,相关的戏剧作品与布莱希特本人的政治转向以及新技术探索都有极大的关联,有丰富的理论探讨价值.目前,国内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研究如浩瀚星海,但关于其早期的一系列教育剧却鲜有学者涉及.《措施》是布莱希特教育剧的突出代表,该剧可从舞台、音乐、歌词、言语、可引用的姿态、可组装的剧本几个美学形式层面进行分析,由此可重识"教育剧"的理论内涵,呈现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先锋实验形式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的内在关联.

    教育剧《措施》美学形式马克思主义

    布莱希特法国早期接受研究:革新的前奏

    张岩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林剧团在1954、1955年两次巴黎城市国际戏剧节中大获成功,而此前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在法国的接受则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开始,布莱希特作为德国年轻剧作家被法语期刊报道.在30年代,布莱希特剧作排演开始出现在巴黎舞台上.然而,1930年巴蒂版和1937年门德尔松版的《三毛钱歌剧》,以及1951年维拉尔版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均遭遇较为广泛的差评.对比柏林剧团的成功,可以看出布莱希特剧场只有在演出对剧场境遇的建构中、在舞台与观众的即时性交互关系中才能达成完整形态.50年代的法国戏剧环境为布莱希特剧场提供了优良的传播条件,后者契合了二战后法国左翼学者的革新追求,以及艺术实践旨在介入现实的时代精神.

    布莱希特法国戏剧史介入演出研究

    他山之石:论布莱希特对20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的冲击与启示

    赵志勇
    4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莱希特对20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戏剧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带来新的实践方法和理念,启发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政治行动.在转化布莱希特戏剧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英国戏剧实践者发现了英国剧院体制和戏剧生产模式所固有的局限,并对其做出了回应和理论反思.这是布莱希特接受史中的一笔重要遗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生产的场域中审视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

    布莱希特柏林剧团英国戏剧接受史研究

    表演消极观众身份:共享舞台或重建"第四堵墙"——一个后布莱希特的视角

    陈恬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现观众是20世纪以来剧场艺术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历史先锋派开始,众多剧场艺术家的革新基于这一假设:如果能在剧场中改变观演区隔的状态,激发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交流,赋予消极的观众以能动性,被唤醒的观众就会将能动性带入社会改造中.经过半个世纪的观众参与式剧场实践,将参与等同于观众赋权和剧场民主已经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假设.因此,在当代剧场中出现了两种表演观众身份的新实践,其一是通过共享舞台展示舞台上的观众如何成为顺从而自得的消费者,其二是通过重建第四堵墙使观演隔绝的关系成为监控社会的隐喻.这些自我反思性的剧场实践表明:参与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形式更具政治性或反抗性,在当代语境中,表演消极的观众身份可能比已成惯例的参与式剧场更加激进.

    参与观众身份共享舞台第四堵墙

    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

    高竞闻
    7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反转.首先,调用戏中戏的"元剧场"功能:1937年版使用《热血》等曲目将爱情并入革命;1995年版则颇具后革命气质,此版与1937年版中"剧场演讲"一成一败的结局彰显了过往革命的弱点与后革命斗争的变化.其次,影片的视觉核心"毁容脸",体现出一个面孔或审美的政治化问题.1937年版中,毁容的怪脸蕴含着主体性与深刻的政治潜力;1995年版中,张国荣的明星脸自带"变形"特性,明星与"诸众"的互看,创造了剧场民主秩序与非物质劳动的艺术,半边毁容所保留的记述行为促进了人群的思考和反抗.然而,这也显出魅影"美容"兼具的后革命意味:追捧"美丽怪物"或许意味着诸众的斗争只能得到虚幻的胜利.

    《夜半歌声》《歌剧魅影》革命后革命审美政治化

    战疫与战役:战争隐喻、国际政治与《法西斯细菌》的生成

    曲楠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8月,夏衍在重庆创作了抗战五幕剧《法西斯细菌》.要理解这部戏剧从写作到流播的各个环节,必须将其放回到抗战时期日渐扩大的全球化语境.该剧深受跨国联动的战争局势的影响,并反过来以文化政治的形式,参与到交错共生的国际关系之中.剧中战争与病菌之间的隐喻关系,正是基于夏衍对近现代全球化的历史与政治脉络的深刻省察.作家作为文学层面上的医者,便要处理战"疫"与战"役"之间的关系,探寻疗救危机的内在途径.泛政治化、全球共振的战争局势,调动并塑造了战时文人行动的方式与视野,也最终指向了战时文学的人文立场、普世价值和国际使命.

    抗战文艺夏衍《法西斯细菌》战争隐喻国际战局

    列宁"目的意识论"的中国变异:李初梨革命文学论重探

    阮芸妍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初梨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所提的建设方案,杂糅了包括列宁"目的意识论"在内的多重资源,这是李初梨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弃学归国投入革命文学建设时的"底气".但以往研究多认为他们受到福本和夫理论的笼罩性影响,忽略了他们引入的另一条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经验.面对日共与普罗文学的落潮,青野季吉将列宁在《怎么办》中对"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的区分引入日本,使其成为建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第二个斗争期"的理论依据.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和《自然生长性与目的意识性》中,则借助"目的意识论"、福本和夫著作中的图式、马克思、列宁著作等多重资源,在述译交杂的语意滑动中完成了三重转折,为"革命的智识阶级"开辟出投身革命文学运动建设与实践的空间.

    目的意识李初梨《怎么办》青野季吉福本和夫

    反抗遗忘:抗美援朝题材文学经典化研究

    赵志军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化是对已有文学之艺术水准、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确认,也将深刻影响后来文学的创作、评价与调用.对被普遍质疑甚至忽视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而言,认识各阶段创作的已有成绩,客观重审其本有的经典化可能,借助大众文化力量推动优秀作品的经典化进程,深刻关系着已有作品的阅读接受以及这一题材的未来发展,还有利于纠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经典化工作的偏狭与滞后,促进对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斗争精神的理解与铭记,进而助力全民族的广泛团结以应对当前世界的历史性变局.

    反抗遗忘抗美援朝文学抗美援朝题材文学经典化大众文化

    英雄与凡人的变奏曲——加拿大近90年传记中的白求恩形象书写

    张承姣刘涵之
    12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90年来,加拿大传记中的白求恩书写从纪实性走向文学性,充满了神秘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呈现出异于中国的白求恩形象.在中国,他是被人熟知的胸外科专家、国际主义战士、反法西斯斗士;在加拿大,他还是一位具有专业水平的画家、诗人、小说家和政治活动家.生活中,他在中国是朴素无华的苦行僧;在加拿大却是乐于享受的花花公子.加拿大白求恩传记塑造的白求恩形象,既有时代的烙印,又交融了中国白求恩形象的影子,这使得加拿大白求恩形象更具复杂性和多元性.在近90年的传记书写中,加拿大的白求恩形象历经了从"人化"到"神化"再到"人化"的循环,时代的三棱镜折射出白求恩形象的多面性.

    加拿大传记白求恩形象书写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