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韦健玮

月刊

1003-5672

wyplhrb@163.com

0451-86037010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文艺评论/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双百方针,追 踪和研究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推动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读者对象为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研究者及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媒语体·次元书场·灵境美学——电子文本的三重文体特征

    许潇菲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文本的诞生与虚拟交互技术、大众流行文化和商业资金链之间的综合运作息息相关.它是一种有机整合新媒介的各类特征,并与纸质印刷文本存在重大区隔的文体.在语言语体层面,电子文本结合超媒体艺术的媒介互文性,调动多重感官制造动态象晕,将文字符号解码过程的推理式理解转化为视听化的直接感知.在生态场域层面,电子文本以实现数字社会的日常交流为基本功能,寄生于新媒体的主体间性之中.它赓续我国传统说书的氛围营造感和集体参与精神,又摒弃了传统说书场对物质条件的依赖.在审美范式层面,电子文本突破物质载体的形质边界,集合交互式超文本、体验式具身认知等媒介特质,构建有关未来世界预言的灵境美学.电子文本向当代人类展示了技术文化逻辑下的诸种可能性,但由于其自身所处的场域形势千变万化,所牵涉的商业利润和意识形态也复杂难辨,这为电子文本的深入扩散和进一步研究,均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电子文本文体研究数字媒介具身认知超文本

    从体裁到异质元:论电子文学分类研究的当代路径和替代方案

    杨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海勒斯开始电子文学"类型学"研究以来,西方学界在基本接受其结论的同时,一方面以雷特伯格的"体裁"研究为代表,继续回溯电子文学的发展史,寻找其隐藏的文学和艺术基因;另一方面以弗洛雷斯的三个"世代"划分为代表,对海勒斯研究中的局限性及时修正,表现出和当代媒介同步的理论敏感度.然而,上述两种分类方法都存在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作为替代方案的异质元主导分析法,更多的是在描述电子文学类型的属性特征,并可能取消类型学研究的多元性,以更具概括性的"技术+文学"式命名法终结对电子文学分类的尝试.

    电子文学体裁异质元

    技术与人文主义的互动:乔纳森·斯特恩音频研究探析

    康杨达琦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纳森·斯特恩的音频研究理论是其听觉文化研究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斯特恩对音频的文化表征的透视,首先依托于他对现代音频传播机制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斯特恩创设了专用于音频及其格式研究的"格式理论",这为他思考数码音频的"非竞争性"与媒体的"媒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斯特恩指出,大众对盗录音频和私人声音空间需求的增加,体现了他们听觉权力意识的深度觉醒.纵观斯特恩的全部音频研究,常常能发现他对音频"保真度"话语的批判,这不但是他重写声音技术历史的关键环节,也是他反思现代音乐经济结构的必要路径.宏观而言,斯特恩的音频研究作为"文化研究和科技研究的混合体",是后续研究者把握海外听觉文化研究动向、打破学科壁垒进而展开跨学科听觉文化研究的典型事例.

    音频乔纳森·斯特恩听觉权力声音技术保真度

    从去主体到新主体:米歇尔·亨利论文学的被动体验

    孙云霏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现象学文论中的"被动体验"缺乏关注.胡塞尔由前期的主体主动地构造对象的意识体验,转向后期无主体的、被动的、时间构造的意识体验.亨利却认为,胡塞尔后期虽然以时间的"流的意向性"替代前期先验自我的意向性,但仍未触及根本.他提出,感发性的自动感发才是时间流的动因,感发性指去接受和去实现的力,自动感发指感受由被动转向主动、生成自身.这样,亨利的"被动体验"为主体性带来改变,主体不再是先验自我或由时间构造着的自我,而是作为感发性的被动—主动的生成体验.在亨利看来,卡夫卡的《卡夫卡日记》潜至主体阈限之下,细致描绘了苦痛—享乐的原初体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则书写了由被动体验开启新世界,诞生出新主体.

    米歇尔·亨利现象学被动性主体性被动体验

    新世纪前后散文跨文体写作潮流的悖论生成

    林淑玉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散文与"跨文体写作事件"在新世纪前后形成了一股散文跨文体写作潮流.这一时期的散文一方面在文体上强调"纯化""独立",以整体性反思的面貌力图重建散文的文体地位与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在创作中抑制不住地大量"越界""破体",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将散文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使得文本形态得以拓展的同时又出现了鲜明的泛化."纯化""独立"与"越界""破体",这种看似矛盾的追求使得新世纪前后的散文陷入多重悖论中,并以"跨文体写作"的方式显露出文体创新与艺术自律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也流露出散文内部深深的焦虑.

    跨文体写作新散文"散文自觉"悖论生成

    诗性·伦理·生命:葛亮小说的物象隐喻

    王爱军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象"是葛亮小说惯常的叙事标识,《谜鸦》《朱雀》《北鸢》《问米》《瓦猫》《燕食记》等基于"物"而构建了葛亮式的物象群,表征了作家的审美诉求和文化理想.据其小说物象的外延内涵可归为园植物象、鸟雀物象、匠品物象、饮食物象等四类,从诗意与世俗、情爱与亲伦、艺术与规则、恪守与变通的冲突融合等多个层面展示了个体生命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情境.繁复"物象"织就小说叙事的外衣,文化"隐喻"指涉小说叙事的内核,主要彰显了诗性精神、伦理意识和生命经验的本质状态及其交织缠绕的态势,烛照了个体生命成长与时代社会共处关系的现实处境和精神困境.

    葛亮物象隐喻诗性精神伦理意识生命经验

    "50后"作家底层叙述的情感亏欠与叙述代偿

    王荣珍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50后"作家,是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创作群体中的重要力量.与其他创作群体相比,"50后"的底层叙述展现出一些具有代际性的特征.故事的主题多集中在展现底层的遍体鳞伤,取材和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策略性,这些代际共性与这代人的共同经历,尤其是与农村的情感关系密不可分.他们普遍对底层有一种亏欠的情感,这种情感亏欠又转化为底层书写的叙述代偿,由此决定了"50后"底层叙述的价值和特点,有对底层发自肺腑的同情和悲悯,但却无法提供想象性满足和替代性方案.

    "50后"作家底层叙述情感亏欠叙述代偿

    新批评理论接受与影响评析——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转向视角

    周晓燕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英美新批评理论以中国文学革命理论外援的身份登陆中国,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论争中,新批评派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方法为当时中国文艺界解决文学的话语问题提供了翔实材料.新批评派的批评视角和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对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判断的科学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发展,增强了中国文学批评与国际文学批评的交流与对话,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

    新批评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转向文学本体论

    曾点"遇见"庄子:朱熹的阐释焦虑及审美困境

    曹务龙李昌舒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曾点气象、曾点之乐而广受儒家推崇的曾点,在朱熹理学中,往往与庄子联系在一起.朱熹强调曾点与庄子的相通之处,将曾点视为儒家与庄子之间的中间人物.而曾点本人与儒家境界论及气象说都存在紧密的关联,其与庄子之间的相似性,便意味着辟佛老的失败.朱熹对此存有极大的焦虑,试图从曾点性格、有无之辨、通向道的途径等区分儒、道,赋予曾点气象一个儒家视域内的解释.但实际上,儒、道在有无关系、通向道的途径上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由于朱熹贬抑直观睹道的审美途径,所以在他的阐释域中曾点气象诸问题的儒、道区分最终并未获得成效.围绕着曾点的诸多话题,直至后世儒者仍然聚讼不已.

    曾点气象朱熹庄子理学美学

    清代诗学的地域格局及其阐释路径

    白忠俊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地域为单位展开的,而空间大小作为地域概念的基本属性之一,运用于描述清代诗学的在地分布时,可形成三个方向上的地域格局,其阐释路径也随之调整.从地理方位上界分的南、北是中国内部最大的两个地域单元,诗分南北的观念普遍存在于清诗各发展阶段中;按文化区域划分的诗学格局,与史地影响下人们的分区习惯相适应,最能彰显各文化区诗学的地域特征;分省定位的诗学格局,是清代省域观念自觉后在诗学中的集中体现,不仅符合时人主动接受乡邦诗学传统的心理,还能使更多偏远地区参与构建愈发完整、多元的诗学格局.清代诗学在大小交错的地域布局中发展演进,并以相应之阐释推动了地域诗学的继续深化.

    清代诗学地域格局诗分南北省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