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李建波

双月刊

1005-7242

waiyuyanjiu@163.com

15952023818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

外语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2011年9月1日《外语研究》编辑部紧急声明 近日发现有人入侵《外语研究》的邮箱,盗用《外语研究》名义和作者联系,说已决定采用该作者稿件,但要收版面费,并让对方转账到其银行卡上。本编辑部在此声明:《外语研究》用稿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按正常工作方式和作者联系,从来没有也不会向任何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其他费用。以上欺诈行为已触犯法律,我们保留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的权利,以维护《外语研究》的学术声誉,并保证《外语研究》正常的工作秩序。请各位告知自己的熟人朋友,不要上骗子的当。谢谢!《外语研究》编辑部2012.7.1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能源危机政治漫画中蓄意隐喻的批评分析——以"健康与疾病"多模态隐喻场景为例

    赵秀凤吴雨昕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蓄意隐喻理论,构建批评隐喻场景分析框架,以能源危机漫画中的"健康与疾病"隐喻场景为例,考察多模态转喻、隐喻及叙事如何通过互动,建构危机中相关行为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蓄意传达其社会交际功能。语料分析表明,该类漫画主要构建了三类蓄意隐喻场景:吸毒场景、治疗场景和伤亡场景,分别对应于危机话语修辞策略中的归因策略、应对策略和趋近化策略,讽刺批评欧盟在能源问题上的错误定位、荒唐应对和灾难后果。在认知机制上,该类漫画充分调动隐喻和转喻,借助场景中的角色关系、行为、后果等叙事要素,把危机置于个体生命框架进行反讽式建构,形象抨击危机相关行为体。但该类漫画仍囿于西方中心立场,对欧洲能源供应方相关国家进行妖魔化建构,体现了西方定势思维对隐喻选择和场景设置的操控。本文的批评蓄意隐喻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多模态认知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也可为新兴的能源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蓄意隐喻多模态隐喻隐喻场景批评隐喻分析政治漫画能源话语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文学文本中蓄意隐喻的认知构建——以《圣经》四福音书为例

    马俊杰张晓璇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蓄意隐喻理论与前景化理论,本文以《圣经》的四福音书为对象,从认知文体学视角探究了蓄意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认知构建过程。分析发现,《圣经》通过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手段引起读者对其文本中隐喻始源域的特别关注,在这种突显机制的驱使下,读者寻找可以建立跨域映射的目标域,即激活服务于文本主题意义的概念域。偏离和平行这两种语言形式促使《圣经》文本中蓄意隐喻得以构建,并实现了前景化的认知效果。本研究对文学语篇中蓄意隐喻的甄别及其认知构建和认知效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蓄意隐喻前景化认知文体学

    美国对华经济报道的历时批评隐喻分析

    宋益名王德亮
    1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话语中存在大量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的隐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历时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自建从1979年到2021年、规模为43万字的历时语料库,通过研究隐喻的使用模式、话语功能和历时变化,分析美国对华经济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在冷战思维主导下,美媒不断建构中国的负面政治形象,体现贯穿历时语料库的歧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美媒经济意识形态呈现由合作转向对抗的历时变化;美对华政治与经济意识形态由分歧走向整合的过程与历史现实相呼应。

    历时批评隐喻分析概念隐喻经济新闻报道意识形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荣正浩汪少华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近50年来,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历久弥新。其嬗变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研究内容不断扩增,从理论创建走向理论修补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从内省的认知机制探索到实证的神经机制验证;研究视角不断更新,从语言与认知研究走向语言与认知、社会和语用互动的多视角研究;研究对象不断多元,从单一认知语言学科走向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维度不断丰富,从理论引介与英语研究走向理论应用与本土化研究及其汉语研究。认知语言学理论本体推陈出新,并且不断向邻近学科辐射,呈现理论本体进一步"再语境化"、学科整合及本土化研究加强的发展态势和多维发展、适用面广的研究前景。

    认知语言学演变规律整合融通研究前景

    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汉英关系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研究

    吴吉东陈悦
    31-3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认知语法中的基线/阐释理论为框架,基于BCC和COCA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对各类汉英关系复句的句法与语义界面及其实现机制与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概念化主体以主事件/主句为基线,借助外显或隐含关系词入场元素,将关系事件/关系分句桥接到主事件/主句的相关部分或整体,对其进行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的语义阐释和句法结构的线性扩展,生成与半嵌入、附加、自由、多重关系复杂事件配对的象征结构。各类型复杂事件与其象征结构相互作用,彼此映射,实现汉英关系复句的句法与语义界面。

    基线/阐释理论关系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入场

    谢默斯·希尼诗歌不礼貌策略的诗学效果动机研究

    夏宗凤刘风光侯艳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被誉为继叶芝之后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本研究在厘清不礼貌策略、诗学效果和动机语用三者内在联系基础上,构建诗歌语篇中不礼貌策略的诗学效果动机分析模式,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希尼诗歌加以探讨。研究发现:诗歌语篇中不礼貌策略产生的诗学效果动机以信息传递动机为主,辅以互动动机。不礼貌策略产生的诗学效果将诗人对个人、民族、历史和文化等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互动动机体现在诗人对爱尔兰民族国家及群体公共形象的构建和维护上。本研究可为认知语用文体研究和希尼诗歌研究提供新视角。

    不礼貌策略诗学效果动机语用希尼诗歌

    第三者在场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

    孙敬刘振前
    44-5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言语交际中的称谓语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揭示其动态规律,本文以扩展的情景语境框架为指导,从第三者在场的角度考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称谓语选择。研究发现,第三者在场改变或强化会话氛围,赋予交际意图"新义"或强化原来的交际意图,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本研究建构了一个适合于会话话语分析的情景语境理论框架,既能够指导语言实践,也适用于日常话语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者在场称谓语选择会话氛围交际意图

    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认知加工研究

    崔慈行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心理语言学词汇判断实验范式,探讨间接认知模型在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加工过程中的心理现实性,考察核心词汇概念由不同通达路径(直接和间接通达)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认知模型之于三种不同句子条件(夸张句、直义句和无关句)的意义理解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认知模型对句子意义的加工存在显著差异。当启动词由夸张句中核心词汇概念的间接认知模型表征时,句子的处理速度加快,此时有助于句子意义的理解,且间接认知模型的激活促成了夸张句非字面义的建构,而直义句和无关句条件下不具备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证实,词汇概念的间接认知模型有利于夸张句非字面义的实时加工,即间接认知模型的激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间接认知模型心理现实性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结构模型及影响路径研究

    梁砾文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线性混合研究方法,探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本研究建立的学术英语素养结构模型说明其内涵要素包含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影响路径模型结合访谈数据说明,学术英语信念对学术英语素养三大要素具有全面促进作用,学术英语环境与实践相辅相成,对学术英语技能具有直接影响效应,对学术英语能力兼具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对学术英语技能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在理论上明晰了学术英语素养的共核理论与社会化理论间的联系,以期为中国语境下融合上述两种理论开展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结构模型影响因素

    赋权增能教育模式下高校外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研究

    刘浩张文忠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赋权增能教育模式出发,采用质性个案法探析15位大学生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通过半结构性访谈、课堂观察及其他素材收集数据,依据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学习者对教师反馈存在认知投入差异,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投入策略,情感投入呈动态变化、因人而异;(2)教师反馈中的学习者投入与学生过往英语学习经历、赋权增能教学环境及个性化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研究对外语教师优化反馈过程及探索适合外语课堂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师反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教师反馈学习者投入赋权增能课堂质性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