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李建波

双月刊

1005-7242

waiyuyanjiu@163.com

15952023818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

外语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2011年9月1日《外语研究》编辑部紧急声明 近日发现有人入侵《外语研究》的邮箱,盗用《外语研究》名义和作者联系,说已决定采用该作者稿件,但要收版面费,并让对方转账到其银行卡上。本编辑部在此声明:《外语研究》用稿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按正常工作方式和作者联系,从来没有也不会向任何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其他费用。以上欺诈行为已触犯法律,我们保留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的权利,以维护《外语研究》的学术声誉,并保证《外语研究》正常的工作秩序。请各位告知自己的熟人朋友,不要上骗子的当。谢谢!《外语研究》编辑部2012.7.1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连贯与翻译

    王东风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之间明显存在的重复关系会形成一种连贯效应;这种现象多见于诗歌之中,最常见的是行末音节的重复,以及音节轻重、长短、平仄的有规律重复,它们建构了诗歌中的韵式与节奏,从而形成诗歌的音乐性.本文分析了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连贯机制,指出在翻译中再现原诗音乐性的最优方案是将原诗语音连贯的模式用译文语言以尽可能接近的方式复制出来:对于利用音节重复建构韵式的连贯模式,译文也应采用同样的语言策略;而对于原文利用音节的轻重来建构节奏的连贯模式,译文则采用"以平仄代抑扬"的方式来作对应.如此,方能将原诗的格律以最优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诗歌翻译语音连贯音节音乐性

    民国时期科技术语汉译特征管窥——以《科学》杂志(1915-1949)为例

    袁丽梅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译名工作在中国近现代术语翻译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以中国科学社与《科学》杂志为代表的民间力量更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聚焦《科学》杂志"名词讨论会"中的相关著述,管窥这一时期科技术语汉译的阶段特征.研究发现该时期的译名工作具有日益精深的专业维度与科学、开放、自信的译介姿态,不仅关注的话题具体、专业性强,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理据性亦有显著提升;同时,译者和论者均对本土语言文字与科学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并开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融入国际科学话语建构与叙述实践中.

    《科学》术语汉译特征

    中国政治话语译介效果的译者期待与读者反馈双重检验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概念"自我革命"英译修订为例

    张汨张威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形势下,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成为战略重点,对相关核心概念的目标读者开展调查能够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参考.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概念"自我革命"及其英译修订版本为考察对象,通过译者口述阐释修订期待并基于母语读者调查验证修订效果.研究发现,该核心概念英译修订接受效果与译者期待相匹配.基于调查结果,本文从接受者和传播者两方面总结了借鉴受众反馈和明晰规范译法对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的双重启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概念翻译修订译者期待读者反馈

    论美国民族认同的内在悖论及其当代困境

    王萍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国内政治当前面临的极化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民族认同危机.长期以来,美国被认为是一个建立在自由、民主、平等等"美国信条"原则之上,典型的以政治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国家.然而,自美国建国以来持续存在的种族问题却成为"美国信条"的反面例证.通过对比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现实表现与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均为美国民族认同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前者长期以来作为显性的存在,而后者则主要居于隐匿状态.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及之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让部分美国白人自认为既有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开始将隐性的族群认同推上前台,要求代替原有的"美国信条"成为新的美国显性认同;而面对保守派的挑战,进步主义者也开始更多地强调族群"身份".曾经的"美国信条"大有被双方抛弃之势.摆脱这一状态的唯一出路就是双方均需走出对族群差异的强调而重新拥抱纯粹意义上的"美国信条",尽管这一过程将充满挑战.

    美国信条族群认同悖论困境

    数字资本主义的幽灵——莫莱蒂与詹姆逊"文学绘图"理论之异同及启示

    张墨研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莱蒂与詹姆逊的"文学绘图"理论均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本立场,前者的"认知图绘"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寓言,而后者则试图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世界文学"做出批评.然而,莫莱蒂的文学绘图理论在一种"政治无意识"的裹挟中以数学绘图工具僭越了人文目的,既不能识别技术的限度更不能对其本身的复杂性加以批判.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时代性的理论症候,以数字人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数字计划均须警惕由"数字资本主义"所决定的"技术拜物教"或"数字拜物教".而这一点再次证明,建构基于人文学科"本位"的"数字人文批判"的学理重要性与紧迫性.

    莫莱蒂詹姆逊文学绘图认知图绘数字人文数字资本主义

    "非洲性"与"英国性":非洲裔英国文学谱系及研究

    高添黄晖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非洲文学和英国文学的交叉集合,非洲裔英国文学成为了"非洲性"和"英国性"的共同载体,不仅坚守了厚重的非洲本土文化传统,有力地支撑和言说了"非洲性",同时也通过其潜在的抵抗话语和解放诉求对"英国性"进行了介入、颠覆和重塑.非洲裔英国文学为两种文学传统的互鉴互识和跨大洋两个不同地域文化、族群、社会的联结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帝国和后种族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现实蓝本,也为现今全球化和多元化语境下的共同体建构塑造了典范.

    非洲裔英国文学非洲性英国性多元文化共同体

    刊首词

    前插1页

    Abstracts

    封3页

    征稿启事

    前插2,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