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与外语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赵永青

双月刊

1004-6038

dwflatt@163.com

0411-82563258

116002

大连市中山区延安路94号

外语与外语教学/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专业性刊物,以英语为主,兼顾俄、日、德、法等语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的语言研究缺乏理性的思维和理论的建设吗?

    张绍杰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语言研究是否缺乏理性的思维和理论的建设,这是20世纪末提出但至今尚未被回应的时代关切.这反映出如何对人类理性思维进行认知,以及如何客观评价中国语言学理论建设的路径问题.理性思维是人类所共有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性思维表征方式体现出差异性;中国语言学也不缺乏理论建设,但缺乏的是普通语言学理论或哲学语言学.这个问题的背后关涉语言研究中的"借鉴"和"创新"及两者的关系,更涉及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的重新思考,其对传承中国语言学传统和创新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理性思维表征方式理论建设守正与创新中国语言学

    跨文化互动中解释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宁圃玉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释性话语是互动者对互动中信息诉求的回应,是跨文化互动中常见的话语现象.本研究基于事后访谈收集旅居匈牙利华人的跨文化互动语料,通过分析解释性话语及互动者对解释性话语的评价,揭示语言文化对跨文化互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跨文化互动中,中匈互动者通过特定的言语行为使用解释性话语实现的语用功能基本一致,跨文化互动语境对该语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解释性话语及其评价可以凸显跨文化互动中语言文化互动规范,揭示特定语言文化对跨文化互动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为跨文化互动中解释性话语的语用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深入分析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解释性话语中国语言文化跨文化互动言语行为事后访谈

    二语学习情绪调节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韩晔高雪松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绪调节是二语学习研究领域日益关注的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本文首先厘清情绪调节定义与主要理论框架,然后在回顾国内外近20年二语学习情绪调节高水平实证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梳理其理论基础、研究范式与方法工具、研究情境及人群、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发现:(1)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为主导,但理论多元化趋势初显;(2)针对高校EFL学生的量化截面研究占多数,应持续丰富研究设计,关注多样化情境与人群;(3)考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研究最为多见,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策略选择机制、调节效果、调节能力、调节方向等.本文最后为外语教学提供建议.

    情绪调节情绪自我调节外语教学二语学习

    外语学科导师对硕士生情绪的调节:一项基于反馈情境的多重个案研究

    许悦婷刘呈呈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馈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提升学生反馈投入,导师需觉察并调节学生在反馈中的情绪.本多重个案研究基于3位外语学科导师及其指导的5位硕士生的多轮访谈及多类反馈材料,探讨外语学科导师在反馈情境下调节研究生情绪的策略及其效果.研究发现,3位导师主要使用先行关注策略调节硕士生的负性情绪,且硕士生认为导师的情绪调节能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引发正性情绪、促进反馈投入.本研究丰富了二语学习情绪调节与教师反馈素养研究,亦能指导二语教师外部情绪调节实践.

    情绪调节反馈研究生培养外语学科导师教师反馈素养

    特质情绪智力及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二语学习成效的预测作用

    杨颖莉高子涵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质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在二语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二语学习成效的预测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EMPATHICS模型和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385名中国大学生的特质情绪智力、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及其二语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访谈考察特质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策略预测二语学习成效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情绪智力不仅可以直接预测二语学习成效,还可以通过认知重评间接预测二语学习成效.特质情绪智力可以预测表达抑制,而表达抑制未能在特质情绪智力和二语学习成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访谈显示,学习投入、二语学习情绪与动机在"特质情绪智力→认知重评→二语学习成效"路径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发现为引导学习者有效运用情绪调节策略提供了启示.

    特质情绪智力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二语学习成效

    语言态度、情绪与外语成绩的关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乡对比研究

    李成陈李嵬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构建语言态度如何影响外语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外语成绩这一中介模型,并在我国城乡初一、初二4个子样本(n1=588、n2=312、n3=617、w4=304)中加以验证.先后对各样本的问卷数据和英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城乡中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英语成绩差异显著,但态度—情绪对英语成绩的影响机制却无城乡差异.在4个样本中,外语课堂无聊情绪均在语言态度和英语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模型总效应的30.77%~48.71%,而外语愉悦和焦虑均不发挥中介作用.结合研究发现,笔者为未来研究与实践指出具体方向.本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外语教育学学科融合的一次尝试,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意义.

    语言态度外语焦虑外语愉悦外语学习无聊积极心理学

    语料库文体学视域下的功能性译者风格考察

    李德凤吴侃李丽青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首次探讨如何利用语料库数据开展文学翻译中的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功能性译者风格是指译者重塑原作中诸如主题重构、人物刻画、叙事构建等文学功能要素时所呈现的个性特征.文学翻译研究中,探索功能性译者风格可在语言描述与其文学功能间建立联系,突显译者在语言层面的选择对重构译作文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借助语料库文体学方法考察译者对老舍《二马》中"离散华人"主题的重构,旨在发掘不同译者英译《二马》时呈现出的功能性风格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译者在主题词英译、词汇链构成及搭配语义场重构三方面差异明显,造成风格迥异.研究还发现,译者背景、翻译动机、译者偏好、译者解读、赞助人等是影响功能性译者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效拓展了译者风格研究的范畴和方法.

    功能性译者风格语料库文体学小说主题《二马》

    AlphaReadabilityChinese:汉语文本可读性工具开发与应用

    雷蕾韦瑶瑜刘康龙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可读性是文本的重要语言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研究.现有可读性研究大多聚焦于英语文本可读性指标和工具的开发,而针对汉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相关研究多采用词汇和句法等表层特征,且主要聚焦国际中文教育教材和学习者文本.本文旨在报告我们开发的汉语文本可读性工具AlphaReadabilityChinese.该工具包括词汇、句法、语义三个维度共九个语言指标,采用了更成熟、稳健的算法开发,是通用的汉语可读性指标和工具.本文以金庸和古龙两位作家的作品为语料测试该工具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可读性指标上具有较大差异,金庸作品文本的可读性显著弱于古龙作品.测试结果同时表明,该工具所包含的可读性指标可以很好地区分两位作家的作品.论文最后分析了 AlphaReadabilityChinese在数字人文、国际中文教育、新闻传播、信息科学、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汉语文本可读性金庸古龙数字人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挑战与机遇

    葛颂王宁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的翻译界和翻译理论界,谈论机器和人工智能翻译者大有人在,不少人对其可能带给人工译者的挑战倍感忧虑,认为传统的人工翻译迟早会被新兴的机器和人工智能翻译所取代.但是本文作者却对之抱有较为乐观的看法.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翻译需要极高的天赋,如果说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再创造,那么理论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再现、阐释和重构.一些独具理论创新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人文学术大师的著述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理论在绝对意义上甚至是不可译的.优秀的译者只能在相对准确的层次上翻译其理论的基本意义,但其微妙且有争议的深层意义则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文学作品的人工翻译在未来仍将占有一席之地,文学翻译家的工作不会全然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文学翻译文学风格再现

    典籍翻译批评话语的译释学路径

    徐黎李德俊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实践需要翻译批评的创新.中国传统经典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越来越多的阐释潜力.过去,对中国经典的批评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对中国思想和批评资源的审视.本研究试图借助格义,即语义类比的方法来确定道教主要经典之一《道德经》翻译的诠释学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三种类型的语义类比: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双向格义.基于以上三个译释特征,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法家的治国方略,本研究探索构建典籍翻译批评话语译释学路径:整体的翻译价值观取向——"译礼"和具体的翻译规则三层次——"译势""译术"与"译法".研究表明,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建构的话语体系可以促进中国典籍外译的翻译批评研究,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典籍翻译批评译释学法家《道德经》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