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周作斌

双月刊

2096-7454

xcyxuebao2003@yahoo.com.cn;xuebao_xaufe@126.com

029-82348772,82348773

710061

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79信箱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全年出版6期(双月刊),每单月8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817, 国内统一刊号:CN61-1411/F,邮发代码:52-155。本刊的栏目设置:秦文化与经济、西部特色经济、经济理论研究、金融研究、财税与会计、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法学论坛、“三农”问题、国防经济、贸易经济、旅游经济等。其中秦文化与经济、西部特色经济等特色栏目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本刊自创刊以来,密切跟踪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于光远、马洪、杨启先、周叔莲、魏杰、陈家贵、何炼成、晏智杰等都热情为本刊撰稿。同时,本刊特别注重发表中青年学者的真知灼见, 成为新的学人脱颖而出的重要园地。本刊突出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注重论文的理论性、现实性和独创性。本刊所发的文章都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受到国内重要文摘期刊的重视,转载率持续上升。本刊连续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中心认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劳动生产率与社会生产规模对利润引致需求的作用——马克思经济理论视阈下的函数与分析

    白瑞雪白暴力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规模对利润引致需求的作用、数量关系及其本质所在,社会生产规模可以用劳动者人数和资本数量两个方面来衡量。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数量扩张时,利润引致需求不一定增长;如果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数量的增长率时,利润引致需求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总需求下降或总需求不足加剧现象。预期的不稳定性和投资在形成市场供给和需求上的时间差,会导致利润引致需求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特别关注这两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构建利润引致需求函数关系及其数量分析,并由此出发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马克思经济理论利润引致需求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规模

    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新释:从"形式规定"到"悖论生成"

    刘礼吴文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规定"是《资本论》手稿中的重要方法论范畴,是"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经济唯物主义的原则。经济范畴的本质关系并不在现象世界中显现,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不能将"物质规定"与"本质规定"混为一谈。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受到物质载体的多重遮蔽,形成了载体形式对实质内容的层层包裹,资本的复杂形式规定使其成为一种神秘性的存在。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有站在"形式规定"的方法论高度,才能揭示"生产关系的物化"对本质关系的遮蔽,洞察"物的人格化"所导致的主客体关系的颠倒,从而把握资本所特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只有通过资本的悖论性存在,阐释资本运动中生成的机器悖论、劳动悖论、贫困悖论、人口悖论和生态悖论等多重悖论,才能深化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认识。资本的悖论性和自反性最终将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效实现对资本的规范、引导和驾驭。

    资本特性形式规定行为规律悖论《资本论》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李雪娇何爱平安梦天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具有社会和历史性,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为科学依据,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开辟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的新突破为核心要素,产业的新业态为主要载体,经济的新形态为典型表现,高素质的新人才为重要保障,具有丰富的科学意蕴。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传统构成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新认识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对生产力内部系统发展运动以及和生产关系等系统互动影响的新理解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判断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开发和利用纯粹的自然力,利用新的经济形态加大释放劳动和分工的自然力,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然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力理论

    企业数字化助推劳动配置效率:机制和异质性

    李静傅明宸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研究样本,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和劳动配置效率指标,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优化企业劳动配置效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激励企业创新、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等渠道提高劳动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垄断企业以及高人力资本企业当中促进劳动配置效率的程度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未造成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因而也推动劳动力在不同数字化水平的企业间合理配置。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提高劳动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政府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思路。

    劳动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文本分析信息不对称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困境检视及破解路径

    刘晓峰朴宗根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展现出光明前景,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新举措和新引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视角,检视数字经济在生产、科技、组织、金融、市场和政策法律六方面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发挥,发现还存在生产要素流通机制障碍、科技应用有限、组织形式转型不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业场景应用欠缺和政策法律协同支持不够六方面制约因素。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应以畅通资本、技术、土地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有序流动为目标,推动农业产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具体路径为: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产业融合;聚焦科技应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组织转型;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激发主体活力;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协同政策法律提升治理水平。

    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字化转型农业现代化

    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养老金融发展治理研究

    阳义南刘振伟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实现老年普惠金融至关重要。发展养老金融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肇始就必须既重发展又重治理,尽量尽早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问题。本文剖析了我国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多重表征,如服务获取困难、金融素养不足、风险承受力弱等,运用经典金融排斥理论予以解释,并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金融机构、产品服务、政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揭示了老年金融排斥对老年人个体、行业、社会以及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针对现有养老金融体系提出一个涵盖法律政策、行业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老年人、社会文化观念等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及政策建议。

    老年人金融排斥养老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消费

    中国特色养老金融:基本内涵、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张栋张琳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模式,是改进和创新养老金融、更好发挥金融的跨期资源配置功能、以金融支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养老金融形成了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养老金体系和发展市场化的养老金融储备为国民养老财富的增加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通过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推动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仍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化养老金融供需匹配度不高、养老产业与金融发展融合不畅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应充分关注全局性顶层设计、突出全生命周期原则、重视养老生态圈建设,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养老生态圈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

    胡健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革命是中国面对世界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厘清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对精准推进能源革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从现实动因、理论动因两方面阐释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提出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等是驱动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五方面梳理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实践进展,梳理了十年来能源革命取得的成效;最后从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共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数智化驱动能源革命走深走实、碳减排与碳汇相结合引领能源转型、能源国际合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入精准推动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能源革命能源转型能源结构能源安全能源国际合作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现实依据与路径选择

    焦兵李佳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打造中国主导的亚洲能源价值链、重塑全球能源价值链作为"十四五"及未来时期中国能源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此,首先描述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从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创新效应和价值链攀升效应三个方面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绩效;最后分析了中国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的现实依据,提出了通过深化与中亚和西亚国家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中亚—西亚能源区域价值链,进而重塑能源全球价值链的路径选择。本文的研究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选择。

    国际能源合作全球价值链区域价值链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

    张文彬相晨寒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是推进能源革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对其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较为充分,但较少涉及其节能减排效应领域。首先,通过构建包含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效应。然后,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能够显著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较低,其影响效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采用滚动回归模型检验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当占比在20%~45%之间时,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相对最佳。最后,从创新驱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并举方面提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滚动回归内生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