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刘卫国

月刊

1673-9965

x2163@263.net

029-86173236

710021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031号信箱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安工业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土木、环境保护、仪器检测、管理、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铝-水反应制氢副产物AlO(OH)的回收及阻燃利用

    张建斌张宝东徐建林
    405-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制氢用活性铝合金水解产物中除气态H2外,还有固态副产物AlO(OH)等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以自制AlO(OH)阻燃添加剂,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AlO(OH)/PP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测定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AlO(OH)/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结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O(OH)从0增加到25%,极限氧指数(LOI)和热稳定性提升,熔滴的滴落得到抑制.AlO(OH)为25%时复合材料的LOI较纯PP提升了29.2%,复合材料结晶峰值温度增加、结晶度下降,自制AlO(OH)具有阻燃效果.

    AlO(OH)聚丙烯阻燃热稳定性

    Cr3C2+Ti复合改性激光熔覆Fe-0.3C-15Cr-1Ni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胡德荣郭铁明张瑞华南雪丽...
    413-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Fe-0.3C-15Cr-1Ni合金涂层的硬度和耐蚀性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Cr13不锈钢基体表面熔覆添加不同含量(Cr3C2+Ti)(0,0.5%,1%,2%)原位合成含有TiC的不锈钢基高硬度耐蚀涂层,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研究不同含量(Cr3C2+Ti)对熔覆层的微观结构、相组成、硬度分布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与3Cr13不锈钢基体间界面冶金结合良好.加入(Cr3C2+Ti)后熔覆层的树枝晶和柱状晶转变为胞状晶和等轴晶;碳化物由鱼骨状和块状转变为棒状和颗粒状,且数量减少,其类型由低碳型碳化物向高碳型碳化物转变.随着(Cr3C2+Ti)含量的提高,熔覆层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点蚀电位先升高后降低,钝化区宽度先增大后减小.结果表明在Fe-0.3C-15Cr-1Ni合金粉末中添加(Cr3C2+Ti)可显著提高马氏体不锈钢基涂层硬度和耐蚀性能,当(Cr3C2+Ti)含量为0.5%时,熔覆层的综合性能最好.

    激光熔覆原位合成TiC微观组织显微硬度耐蚀性能

    高温热处理对C/C复合材料组织结构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钮超贾建刚伏芳杏潘子康...
    424-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缓解C/C复合材料的脆性,使用自制的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TG-CVI)设备对单向碳纤维预制体进行致密化,制备得到致密的C/C复合材料.通过高温热处理调节界面的结合强度和基体碳的石墨化程度,利用排水法测试复合材料的密度,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其拉伸性能,采用可视化石墨烯片层技术(VGT)对试样进行处理,使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别研究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和断面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相同沉积条件下,热处理后的C/C复合材料碳基体的石墨化程度提高,界面结合强度下降,拉伸性能下降.但复合材料最初的脆性断裂向拟延性转变,延伸率提高.

    C/C复合材料高温热处理热解碳基体拉伸性能

    SiO2造孔法制备高强度硬碳泡沫的结构与性能

    何玉鑫贾建刚刘第强高康博...
    43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原料和制备工艺限制,酚醛树脂衍生的碳泡沫强度较低,从而限制了应用.本文以酚醛树脂为碳源,以SiO2粉末为造孔剂,通过模板造孔法制备出一系列孔隙率不同的高强度碳泡沫,研究了不同比例的SiO2对碳泡沫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iO2含量增加,碳泡沫的孔隙率增加,体积密度降低.抗压强度随密度降低而降低,当树脂与SiO2比例为3∶1时,抗压强度最高为79.7 MPa.当两者比例从3∶1变到1∶2时,碳泡沫的密度从0.691 g·cm-3降到0.287 g·cm-3,抗压强度从79.7 MPa下降到23.8 MPa.其中,密度为0.287 g·cm-3的碳泡沫具有较低的热导率(0.223 W·m-1·K-1),有望成为一种高(比)强度轻质隔热材料.

    碳泡沫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热导率

    储氢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贾海平王雅仪葛丽莎何金新...
    44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氢是氢能全产业链五大关键环节之一.本文综述了加氢站储氢装备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挑战.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应用广泛,但其体积储氢密度较低和安全性问题是当下面临的技术发展瓶颈.固态储氢提供了更高的体积储氢密度和放氢纯度,但存在成本高和循环性能差的技术挑战.低温液态储氢技术虽然储氢密度最高,但液化过程能耗高且设备成本高.有机液态储氢在远距离运输和存储方面的优势突显,而技术复杂度高和成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文章通过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探讨了它们的应用前景,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更有效的储氢解决方案的研发,助力氢能发展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氢能储氢技术储氢装置失效机理

    航空航天用电磁离合器磁场优化设计与仿真

    张智钦付雷杰曹岩姚慧...
    46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航空航天用某型号电磁离合器的磁场性能以满足某项目要求,文中对其磁场部分运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运用ANSYS Workbench根据航空航天环境对磁轭进行了模态分析,根据优化设计相关数值对摩擦片与衔铁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先离合器扭矩为,而优化后的磁场可产生的电磁力,电磁离合器转矩容量为,在此条件下的零部件机械性能可满足项目需求,验证了优化该电磁离合器磁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电磁离合器磁场优化设计ANSYS仿真分析

    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多影响因素分析

    王昊宇姜欣野刘涛牛帅...
    47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多因素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采用UTM-25万能试验机测定添加3种外加剂(橡维联、抗车辙剂和PR-Module(PR.M))的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其与外加剂、温度和频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3种外加剂均可有效提升混合料力学性能,橡维联体现在改善其粘弹特性,抗车辙剂和PR.M表现于调节其内部嵌挤作用.5种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均随温度升高或频率降低而下降,但同时掺加橡维联和抗车辙剂可有效缓解其衰减趋势.较基质沥青混合料,频率变化对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影响程度更大,说明其弹性更强,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更优.温度升高导致不同沥青混合料相位角相异,且混合料承受荷载的主要因素改变,由低温时粘结力为主,过渡到高温时内部嵌挤作用为主.

    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相位角外加剂影响因素

    交通荷载下分离式路基边坡力学响应及变形特性

    杨啸宇乔威孙浩珲许江波...
    48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交通荷载循环多次作用下分离式路基高边坡的受力变形情况,采用FLAC3D建立分离式路基边坡数值计算模型,从应力、位移等方面,分析不同坡高、坡角时边坡的力学响应及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荷载下,坡高增加时,边坡坡脚处始终是应力集中区.随着坡高的增加,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XZ方向剪应力的应力集中区不断向边坡下侧路基及坡面"侵蚀".随着时间推移,各监测点处X和Z方向的速度趋于稳定,速度的大小顺序与其最大位移相匹配.监测点1处速度时程曲线的双向振荡是由于两个行车道车辆荷载传播时间差引起.坡角30°时,监测点3速度的高位波动反映了破面中部的"鼓胀".边坡上部X方向的位移具有一定倾角的"条带状"分布.坡脚处X方向位移趋于0,Z方向位移最大.Z方向位移是X方向位移的2~3倍,远大于X方向位移.坡高、坡角增加时,边坡上部X和Z方向位移均先增大后减小,在坡高15 m、坡角45°时位移最大.坡高20 m和坡角30°时,坡面中部位移最大.

    交通荷载路基边坡力学响应变形特性数值模拟

    中卫南站房抗震性能化分析

    段熙宾孙建龙樊轶江
    497-505,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规则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结合中卫南站房实际情况,提出其抗震性能目标和钢拱架的抗震设计指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弹性、罕遇地震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站房整体结构抗震性能良好,钢拱架作为关键构件,其抗震性能目标满足并超出预设的性能水准;对于典型平面布置的铁路中小型站房,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考虑对其仅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

    限分析钢拱架性能目标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

    改进MetaFormer的轻量化模型设计

    徐飞禹婷婷张乐怡张瑞轩...
    506-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传统CNN的远距离特征提取能力,将深度可分离卷积操作嵌入到改进MetaFormer架构中,添加了通道混洗操作,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轻量化CNN网络模型:ViT-Net.通过这种融合策略,不仅保留了ViTs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还增强了CNN模型的图像特征提取能力.ViTNet的轻量化优势,使其能够高效运行于计算资源有限的设备上.实验结果表明:在cifar10上,ViTNet-1.0×比MobileNetV2提高了1.8%准确率,延迟降低了32%,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图像识别深度可分离卷积轻量级网络模型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