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贾箭鸣

双月刊

1008-245X

skxb@mail.xjtu.edu.cn

029-82663982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是反映学校师生在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方面研究成果,同时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双面”方针,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与舆论导向, 立足点大,面向全国,同时经常特邀国内外著名学术精英为学报撰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战略特征与制度建构

    史秋衡常静艳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化时代倒逼新型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而教育和科技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高科技引领基础研究实现科教融汇、以原创性倒逼高等教育全域革新、以组织性助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是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战略特征.为适应人工智能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格局变革要求,高等教育应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融通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发挥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筑基和跨学科攻关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新时代全局性变革,以人工智能领域产教深度融合强力推动基础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有组织科研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逻辑理路、典型场景与实践进路

    刘嘉豪曾海军金婉莹李至晟...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教育空间与活动流程,改变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的学习、生活与思维模式.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贯通式分析,探索迈向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推进路径.首先,基于赋能理论,沿着"目标—手段—主体—场景"的思路,厘清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逻辑理路,探讨可信人工智能作为高等教育赋能的关键引擎,与教育场景持续互动演进,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其次,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多主体视角剖析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场景,赋能学生体现在学习支持、生活支持与就业支持,赋能教师着眼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赋能学校主要聚焦学科建设、教育管理与环境升级等方面.最后,基于价值取向、数字能力、场景驱动、社会实验等视角,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实践进路,以期促进人工智能规范而有序地融入高等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育数字化赋能理论教育场景

    人机协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周东波赵帅李卿孙建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是实现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个性化教育的智能化评价是衡量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针对传统个性化教育评价中数据采集获取难、评价过程环节多、指标数据粒度粗、实时反馈效果差,难以应对规模化、过程性、全方位、个性化发展评价难题,提出人机协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评价方法.首先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内容,然后提出了人机共建个性化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人机协同实施过程,最后展示了人机协同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典型案例.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评价手段,具有全天候、超时长的服务能力,可大幅提升评价的效率与质量,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人机协同教育评价个性化教育智能化评价数据驱动人工智能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进路

    王立剑朱一鑫马伟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供需分析框架,分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现实需求、供给现状,发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产业链环节衔接不当,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数字鸿沟难以跨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等.据此提出以需定供,提升产业供给质量;整合优势,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智享养老,推进数字无障碍建设;人才为本,夯实高素质专业队伍;协同发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等.

    智慧健康养老供需分析产业链养老服务水平积极老龄化数字鸿沟

    智慧养老数据资源治理体系研究:基于活动理论视角

    左美云段睿睿林琳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但全国智慧养老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不成体系,呈现出不集成、不统一和不均衡的"三不"问题,导致数据资源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阻碍了各养老服务主体的合作和效益提升,也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因而亟须建立和完善智慧养老数据资源治理体系.尤其是对于治理过程中各个要素如何协同、面向具体场景的治理活动如何展开等难题,利用规范分析方法,基于活动理论提出智慧养老领域数据资源治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对其中的治理主体、客体、共同体、规则、工具和分工六大要素展开详细分析,并基于康复场景构建老年人康复活动中的数据资源治理流程.提出基于本体模型并包含"元数据—主数据—参考数据"三个层次的数据资源分类体系,发现智慧养老数据资源的治理模式将经历从无中心引导型的分布式治理到单中心集聚型的集中式治理,再到多中心孤岛型的分布集中式治理,最后形成多中心合作型的网络式治理,在不同阶段可相应构建督促机制、注册机制、协商机制、权责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等治理机制.

    智慧养老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活动理论场景应用

    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驱动因素组态与路径识别——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封铁英黑晓燕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化转型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重塑养老服务格局的重要战略选择.养老机构服务对象辐射范围广、服务供给形式灵活、运营管理形式多样,在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转型进程中具有先天优势,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可引领、带动实现养老服务体系整体优化升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组合,考察技术、组织、环境维度 7 个前因变量对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意愿的联动效应及作用路径.结果显示,任何单一前因变量均不能单独成为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而是以技术—组织—环境驱动型和技术—组织驱动型两种驱动类型下的 4 种组态形式协同促进高转型意愿生成,且前因条件越完备,养老机构越倾向于提供智慧化服务;感知相对优势是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核心驱动要素,技术兼容性和市场拉力可与特定前因条件"等效替代"共同推动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研究结论为激发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化转型动力、探索适宜路径、加速体系智慧化升级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改革参考与管理启示.

    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智慧化转型驱动因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驱动要素、转型逻辑、实践困境与对策

    张泽滈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赋能为传统养老服务面临的人力资源困境、服务碎片化、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科学技术是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关键要素,老年人认知是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基础要素,服务模式是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核心要素,三者共同驱动智慧赋能养老服务发展.在养老服务全过程中,供给侧推动、需求侧拉动、供需有效协同是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转型逻辑.在实践中,智慧赋能养老服务面临缺乏行业标准、适老化与护老化不足并存、需求与供给存在偏差、过渡路径尚未明确的困境.以驱动要素和转型逻辑为理论依据,聚焦实践困境,提出强化各主体责任、深度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持续提高供给广度、加强供给深度的对策与建议,最终达到智慧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智慧赋能养老服务老龄化驱动要素转型逻辑供需协同

    "双碳"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

    王学栋王梦科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同时也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考量中国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保障关涉价值理念、立法、法律实施以及多元参与四个维度.从法律的规范逻辑出发,以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为进路,强调系统思维,借助AGIL图式分析,从纵向分化与横向交换两个维度全面检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存在的架构缺失、功能离散、动力不足等问题;整合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相互分离的社会实体,在明确绿色低碳原则、效能原则、综合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健全刚柔兼济的法律实施机制,推进建立网格化多元共治格局,以期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

    "双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法律规范结构功能主义系统思维

    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研究现状与路径展望

    乔东徐凤敏李本初卫丽君...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庞大资金支持,政府仅能满足少部分资金需求,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流入碳中和领域,防范化解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厘清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涵以及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的关系,剖析中国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实现的主要特点,并对应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方式,提炼出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两大路径:政策设计与金融创新.分别按政策设计路径与金融创新路径,从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财税与金融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合作、宣传与人力资源四大类政策,与定价、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三大类金融创新出发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探讨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政策以及金融创新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完善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以及气候等信息披露规范与数据共享机制,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充分关注气候转型风险、加强组织模式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路径建议.

    碳中和绿色金融金融创新金融政策金融基础设施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孙铭王茗旭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解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其作用机制而言,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强化环境规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产业集聚的方式降低碳排放.进一步考虑数字经济减排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后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碳减排,还有助于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心城市和高创新能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但在外围城市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不显著,在低创新能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了碳排放;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均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且碳减排效应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呈递减趋势.据此提出大力支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做好环境规制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降低碳排放提供畅通渠道,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协同碳减排等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碳排放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