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赵西成

双月刊

1006-7930

jzkjdz@163.com

029-82202912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建成,是全国八大土建类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类博士点18个,有亚洲最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土木工程科研基地。自建校以来,学校的发展成为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为重点,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科、理科、管理艺术等类别的多学科性大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致力中国本土规划研究 推进优秀传统继承创新

    李小龙崔凯高元王凯...
    317-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承弘扬中国优秀规划传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文化复兴时代迫切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回顾总结团队对本土城市规划理论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历程,围绕传承中国本土规划学术体系、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搭建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加强现代规划设计中的本土规划传承等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规划传统继承弘扬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方法.

    中国规划传统人文规划文地系统规划本土规划学术体系人才培养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释-织"路径

    陈晓键鲁岩刘欣怡
    32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并赓续革命精神.研究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呈现的物质实体、场景、体系等方面的保护困境,基于叙事和场域理论,建构保护利用的"释-织"分析框架,进行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意义、空间关联、事件脉络等保护传承要素阐释,从织点、织面、织脉等方面,提出锚定关键节点,凸显价值意义;突破本体尺度,联动空间层级;紧扣发展脉络,厘清叙事结构等保护利用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路径关系场域

    陕甘宁革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来嘉隆张亦弛宇文浩然徐萌...
    329-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甘宁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具有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地位.通过对陕甘宁革命遗址时空分布耦合特征的梳理,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既是落实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的政策要求,也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的必要举措.选取陕甘宁片区1316处革命遗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量化方法,系统研究陕甘宁革命遗址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革命遗址整体性强,不同类别的遗产凝聚区域不同.②革命遗址空间分布不均匀,围绕延安形成强核心特征,以延安为核心逐步呈现宏观区域差异.③革命遗址伴随着时间重心不断迁移,空间中的流线移动现象表明革命遗址在空间上呈现多要素节点特征.④建议对陕甘宁革命遗址进行全要素全时空的整体保护,构建"一圣地、两节点、四线路、五组团"的陕甘宁革命遗址活化利用网络体系.

    陕甘宁片区革命遗址时空分布整体性

    传统民居绿色营造经验的提炼识别与转译方法研究

    严少飞王豫君李小龙刘丫丫...
    338-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民居建筑中葆有大量契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需求的营造技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技艺与匠人传承体系逐步衰落甚至消失,营造智慧濒临失传.同时,由于传统民居并非是基于"绿色"前提来进行营造的,其建筑单体本身是非预设绿色标准的,因此隐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营造技艺具有散点、碎片式的分布特征,具有难发现、难梳理、难转译、难应用的特点.为解决此问题,课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预设标准单体的微技术集群"研究方法,整合分析多源信息,挖掘提炼数百项地域特色民居绿色营造经验并进行科学化转译,基于健康舒适、安全耐久、资源节约等绿色性能视角,从多点聚合到集群分类,基于不同的技术层次与技术环节,形成相应的"微技术链群",实现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传统民居建筑绿色营造经验微技术集群科学转译

    汾渭平原历史城址分布规律及自然适宜性关系研究

    朱玲顾子卓孙亚洲唐小敏...
    348-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为第一要义.深度剖析历史城市选址的自然适宜性特征与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以历史时期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的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7个典型历史时期的428个城市样本,运用地理探测器与自然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并论证了自然环境因子对历史城市选址的影响关系,构建了区域历史城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区域历史城市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自然环境适宜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环境对于汾渭平原地区历史城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且多因子交互下存在明显增强特征,其中高程、地表起伏度、土壤类型以及距离水系的垂直距离为影响城市选址的主导因子,地势平坦高爽、邻水、土壤熟化度高、覆盖层厚的自然特征为其重要前提;(2)历史时期自然环境适宜程度与城址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区域整体自然适宜性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为轴向两侧递减,历史时期内城市分布基本集中于适宜区域与较适宜区域,且伴随演进城市选址的范围逐渐扩大,表明区域城市选址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与改造力逐渐提升.

    汾渭平原历史城市地理探测器自然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

    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的杨家沟建设规划研究

    杨晓丹白钰周庆华
    358-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结果表明: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呈两极化发展水平,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紧缺、遗产保护要求约束的影响下,该村农业和旅游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遗址维护人员及资金短缺、遗址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对此,规划提出"红色文化+X"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遗产带动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枝状网络分形"的空间布局,解决遗址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的潜在用地冲突.

    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保护乡村地域系统分形黄土高原

    关联山川形势的汉江上游历史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颜培姚曼琳林予欣段涵...
    36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川形势是中国古人营建历史城镇时体察、相辨、因循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山城景观的关键自然要素.探索城镇营建与山川形势的内在关联对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发展,对传承本土营造智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汉江上游地区的历史城镇,从城镇择址、空间营建两方面探究历史城镇空间格局与山川形势的关联.通过核密度与渔网分析方法,研究北宋、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城镇与周围山川的空间关系,发现该地区历史城镇"以山为屏、以水为障"的山川选择倾向;以典型历史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盒维数、轮廓曲折度等量化分析方法,发现其在水平与垂直维度均契合山川形势的空间形态特征.汉江上游历史城镇关联山川形势的空间格局营建经验可为该地区历史城镇的整体保护、局部更新、新区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山川形势汉江上游历史城镇空间格局

    基于"两山"理论的秦岭北麓乡村空间营建策略研究

    屈雯李倩雷振东马琰...
    37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营建是秦岭北麓乡村地区"两山"实践的重要保障.研究提出在乡村"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应构建"两环节、三层次、多主体"的"两山"转化空间营建路径:以生态基础培育和多元增值开发为两大空间营建环节,构建"区域→单元→地块"三层次营建体系,建立多主体参与共赢的营建机制.研究以西安鄠邑区为例,梳理其在大都市圈发展背景下"两山"转化的乡村空间营建问题,提出"要素统筹、生境修复、产居转型、有序共建"四方面空间营建策略,形成地域适宜性的绿色共建模式,以期为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建设提供借鉴.

    "两山"理论秦岭北麓乡村地区空间营建

    秦岭北麓西安段峪口村落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研究

    欧亚鹏林兰香方磊安子琪...
    382-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北麓西安段为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在长期同雨洪博弈共生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村落形成了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洪涝适应性智慧.在洪涝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些传统实践智慧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洪涝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秦岭北麓典型区域内峪口传统村落为例,基于田野调查、多源数据比对互证法和图解分析法,本文旨在阐明洪涝适应与村落营建关系的基础上,在选址、街巷布局及洪涝管控设施系统等三个方面,系统研究其洪涝适应性营建智慧,以期在新时期为城乡洪涝韧性人居环境规划营建,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秦岭北麓洪涝适应传统村落营建智慧峪口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耀州古城营城经验探析

    张薇沈纪晨谭静斌
    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营城文化积淀深厚,挖掘本土化传统营城经验对现代城市的宜居性和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基础.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古城为研究对象,整理地方志、城市舆图、历史影像等数据信息并从中分类提取关键历史要素,通过Arcgis10.4平台对城市舆图进行数字化转译,得到以现代图绘方式呈现的解译图像样本,并辅以文字资料对其进行纠正校核,得到具有统一空间尺度和基准的历史和现代叠合图.基于转译图像,从"山水营城""城市人文空间规划""风景体系营建"三个方面总结耀州古城传统营城经验,以期为当代耀州高质量、更宜居、有特色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耀州古城历史地图转译地方志GIS营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