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叙事建构

    何生海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群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

    格日勒图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中央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个民族工作主线,是新时代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民本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在实践途径上,要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奠定经济基石,通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社会基石,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文化基石.深刻认识这个重大创新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对我们总揽全局,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基础实践途径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汤夺先刘辰东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民族互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思维向度:叙事图示、理论反思和生成路径

    郑文正张家飞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群众的共同意识,鲜明地体现了日常思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意会认知"日常思维运行的,有经验思维和礼俗性思维两种日常思维图示.自近代以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样的还原论思维依托科学合理性的统治地位,极大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多元一体"辩证思维在中国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以日常思维科学化为出发点,通过共同体思维的历史沉淀、日常共同体思维的非日常化和科学的共同体思维的常识化三个生成路径,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集体无意识到集体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转变规律,以科学的日常思维铸牢各族群众固有的共同体认知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日常思维辩证思维多元一体中国式现代化

    家国同构下的共同体实践——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

    李静何逍年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往互动频繁的地区.文章试图通过梳理特殊地缘环境影响下的天祝县文化总体特征,结合近年天祝县发掘的自身历史文化意义,促成符合当代情境的共同体式社会整合,进而讨论在越来越强调整体性的今天,天祝县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县情,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的现代共同体之路;同时,也为在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地方实践经验.

    地缘文化整合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民族互嵌式城市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

    邱程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地区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重要地区,而流入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生存境遇相对弱势,文化适应相对漫长,关系网络相对封闭,融入过程相对艰难.长三角地区民族互嵌式城市治理面临工作目标与执行方式、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主观需求与客观现实、尊重差异与文化交融等现实矛盾.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靠理念革新、数据赋能、三社融通、政企协同、权益共享、关系塑造等行动,着力打造理念认知网、信息联通网、组织行动网、就业保障网、社会服务网、情感支撑网,探索民族互嵌式城市治理模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流动人口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刘利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共同现代化

    人类学人观视角下四川农区藏族生态观探究

    翟淑平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观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性命题,其核心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人"的基本看法,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时空观、自然观的基础.人类学的人观研究能够为理解藏族生态观提供理论洞见.基于四川农区藏族的田野调查表明,藏族观念世界中自我与他者的多重关系,呈现了其整体生活中的人观以及藏族生态观的本质.三界宇宙论对人、神、物整体关系的处理以及藏传佛教的因果论、转世观使人们能够跳出自我,关照多重他者,使人们能够在由人、万物、神灵等构成的宇宙整体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生命."生命"是"生态"本身所应具有的本质意涵.对藏族生态观的研究,应沉潜到生命的本体意义,形成涵括多重主体的德性、世界想象、宇宙论等在内的综合思考.

    人观生态观他者宇宙观

    地方知识与海岸带规划——一个东南渔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分析

    张云鹤张先清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剧,通过单一的规范性和普遍化知识应对环境冲突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和风险.因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环境冲突解决机制应朝着多元主义转向,重点关注地方知识系统与科学知识体系在环境运动中的协同价值.文章以一个东南滨海渔村的环境抗争过程为实证案例,考察地方组织、地景叙事等地方知识传统与海岸带规划、环境政策等规范性知识不断博弈互动,以及与普遍性科学知识嵌入重组的地方实践,呈现环境议题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新时代环境冲突的研究应关注不同利益主体在多元文化情景中生成的地方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逻辑,转向多元复合型的环境冲突解决机制.

    地方知识地景叙事同乡会权力博弈环境冲突

    地方性何以再生产:湖北监利"玻铝大军"的自我组织实践及其启示

    王处辉谢俊杰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玻铝大军"是生活在广袤中国的一个地方群体,是通过参与现代市场实践自下而上完成地方性再生产的缩影."玻铝大军"的自我组织实践表明,家庭经济传统、地方社会关系网络、民间学徒制等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价值取向,在时空变迁中展示出极强的创造性和建构性.在"玻铝大军"以"家""群""乡"等形式整体嵌入现代市场及现代化进程后,地方性与现代性实现新的融合,地方性由此得以重构和再生产.中国传统的地方性具有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社会文化基因和能力.

    地方性再生产自我组织"玻铝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