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牛汝极
    9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中华文化回鹘儒学道教佛教耶稣

    甥舅之谊:唐朝回鹘和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王欣耿蕾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其内容和形式、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前代,并与周边主要民族政权缔结了稳定的"甥舅"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有效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其中,唐朝与回鹘之间的和亲及其"甥舅"关系的建立无疑最具代表性.二者以和亲为纽带,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了血浓于水的"甥舅之谊"和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构政治格局、共塑经济秩序、共享社会文化等途径,强化了回鹘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的一体化进程,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长久的基础.作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和路径,和亲不仅在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和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而且具有深厚的"和合"思想底蕴,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唐朝回鹘"甥舅之谊"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赵维玺张正泉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心理认同.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上提升了民众的归属感,促进了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民国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

    郑大华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观念虽然在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形成.原因一,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民族"而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含义是不同的;原因二,很多人是在"汉族"的含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标志是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抗日战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从北魏胡人墓志录文的华夏祖源叙述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彭丰文徐艺萌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时期,大量胡人通过"假借"华夏祖源的墓志书写方式,将家族历史融入华夏民族范畴,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汉化鲜明的祖源叙述文本.通过分析这类文本,可知北魏胡人普遍秉持华夷共祖观念,主动认同华夏祖源和华夏文化.这是秦汉魏晋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古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体现.同时,胡人对华夏祖源的认同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漫长复杂的过程.华夷共祖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繁荣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统一性,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具有突出的典范意义.

    北魏华夏先祖墓志民族认同

    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以宋辽夏金元时期为中心

    张景明李文静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草原丝绸之路在宋辽夏金元时期达到繁荣阶段,沿线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和周邻民族通过聚合、和亲、互市、互嵌式居住等方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丹等民族的西迁与西域诸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民族的和平合作、互学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和大进步.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对推动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记忆当代价值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曦辉王贵铎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经济产生互动.民族地区出于应对外部挑战以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有为政府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以市场需求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前提、根本保障和未来方向.

    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链式多重中介模型

    李苏郭远通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链式中介模型,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及传导路径.新质生产力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正向影响,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非重污染企业、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融资约束、企业创新能力在新质生产力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既发挥独立中介作用,又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链式中介模型融资约束企业创新能力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