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疆内地化与历史整体性:论江应樑的民族学与边政实践

    涂翔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政治结构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巨大挑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性政治的要求下实现多民族整合.江应樑的边疆内地化及其历史动力学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出一条消除边疆特殊性并规避民族分离主义危机的现代化方案.通过与民族主义的辩论,江应樑转向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以期解决传统政治结构与现代性要求之间的张力,并为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这对于当下思考边疆民族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江应樑土司制度边疆内地化历史整体性

    "主"荫下:重读费子智和许烺光的大理研究

    李菲菲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通过重读费子智的《五华楼》与许烺光的《祖荫下》两部早期中国人类学著作,分析两位学者对中国西南大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并试图整合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对大理社会的全面理解,包括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多个维度.基于田野重访和文本重读,两部著作不同的表述在家屋和共同体的视角下逐渐澄清,田野的生命力促使我们不断补正对地方社会的认识,而对传统的认识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化接触与变革的前提.

    费子智许烺光大理

    随遇而谋:田野敏感与海外民族志研究——基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田野调查的思考

    高莉莎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民族志时代的田野调查范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海外民族志调查的挑战.文章在借鉴新闻学"新闻敏感"概念的基础上,将人类学学者在田野调查中迅速厘清调查线索、找到关键报告人、厘清调查思路、明确研究主题的能力表述为"田野敏感".作者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田野工作中发现:田野敏感需要贯穿于田野调查始终,善于抓住"直觉想象",进行"主动追问式访谈"和"持续共谋式合作",这有助于提升在确定性更低的海外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民族志研究效能.面对特定的时空情境,具备"随遇而谋"特质的田野敏感是人类学学者应该着力培养的素质.

    海外民族志田野调查田野敏感马来西亚

    民族互嵌何以生成——河西走廊族际生计嵌合的结构性机理

    马瑞丰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互嵌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对河西走廊一个由政府扶贫开发移民项目所形成的多民族互嵌社区的田野调查,剖析东乡族移民与汉族原居民的互动实践及民族互嵌结构的生成机理.研究发现,民族互嵌是一个动态且多层次的递进过程,东乡族移民与汉族原居民基于资源流通者与资源生产者的族际生计嵌合效应促发了经济互嵌系统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空间互构、文化涵化、认同整合进一步催生了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互嵌系统的生成,为移民的适应融入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揭示了民族互嵌结构生成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为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族际互动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河西走廊移民搬迁生计嵌合民族互嵌

    共同体的多重想象——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

    文军敖淑凤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的形式及其内涵在社会实践中经历了多维的拓展和深化,并出现多重理论想象及其现实转向.如果将"治理共同体"的概念从西方学者的共同体研究脉络中抽离出来,并置于中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实践中进行剖析,那么共同体的要义在于使社会治理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最终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本理念的价值回归.做好民族地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一是需要完善地域性的多民族生活共同体,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环境基础;二是创建参与性的多民族组织共同体,推动形成功能耦合的互补式协同治理;三是建立情感性的中华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要在行动层面引导和推动不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共同体多重想象治理共同体民族地区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各民族人口现代化

    杨菊华
    14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人口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受惠者,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思考,刻画各民族人口发展的现代化轨迹,阐释人口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思经典现代化理论单调、线性思维的时代局限.研究发现,各民族人口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一致,但起点、过程、结果有别;各民族人口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平衡,部分民族尚处于从传统人口向现代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各民族人口的现代化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历史进程中,与"五化并联"式现代化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推动各民族人口共同迈向现代化,须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把握各民族人口的发展优势,找准人口合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发力点和新机遇,以人口现代化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基础.

    少数民族人口人口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民俗学西北论坛各民族民俗文化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郝苏民教授从事高教与民俗研究70年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