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廖允成

月刊

1004-1389

xbnx@chinajournal.net.cn

029-87082760,87082010

712100

陕西杨陵邰城路3号大铁10号信箱

西北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农林、水保、园艺、植保、土壤农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电子工程、食品加工等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有创见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学术报告、有新意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味牛肝菌PPO酶学特性及其抑制机理

    资璐熙向仕聪徐柠檬李为兰...
    290-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美味牛肝菌为原料,对PPO进行分离纯化后研究其酶学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动力学模型和Lineweaver-Burk作图法对PPO热失活动力学和抑制剂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PPO酶促反应产物在407 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与邻苯二酚亲和力最强,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m=9.41 mmol/L,Vmax=196.08 U/min,PPO最适底物为50 mmol/L邻苯二酚,最适pH为6.8,最适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5 ℃、7 min.PPO在 90 ℃ 下酶失活最快,其动力学参数为 k=2.504 5 min-1、D=0.942 0 min、T 1/2=0.276 8 min;70 ℃~90 ℃下美味牛肝菌PPO失活活化能Ea=130.283 kJ/mol.偏重亚硫酸钠的抑制类型属于非竞争性抑制,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的抑制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热处理和添加抑制剂能有效抑制PPO酶活力,研究结果为美味牛肝菌采后储藏及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美味牛肝菌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分子对接热失活抑制剂机理

    基于麦冬转录组数据的SSR序列特征分析及引物设计

    王钧戴维赖强龙叶坤浩...
    300-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麦冬转录组53 466条Unigenes,并通过序列分析识别出35 832个SSR位点,分布于24 539条Unigenes上,SSR出现频率高达67.02%,平均分布距离为4.88 kb.对包含SSR位点的24 539条Unigenes进行GO和KEGG注释,结果显示主要集中于生物学过程、植物—病原体互作等基因功能和代谢通路.从SSR重复基元类型来看,单核苷酸重复数目最多,占比57.06%,其中A/T为绝对优势类型,有20 193个;五核苷酸重复平均分布距离最高,为4 069.34 kb.从重复次数来看,基元重复10次以上的类型数目最多,有20 849个,占比61.69%.随机挑选30个不同类型的SSR基元位点并设计引物,对川麦冬、浙麦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28对引物可以在两个栽培种中扩增出条带,其中16对引物可扩增出目的条带.

    麦冬转录组SSR位点引物设计

    青海干旱盐碱地区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张湑泽王雪韧杜萌哈金强...
    309-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采集青海海西格尔木周边耕作土壤、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及盐碱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土壤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对应关系,为干旱盐碱条件下植物抗逆生长提供理论数据.结果表明:4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为耕作土>盐碱土>非耕作土>荒漠土.细菌优势类群(门、属)的组成及丰度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耕作土壤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孢单菌门;非耕作土壤的芽孢单菌门丰度相对于耕作土壤降低,而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则较高.荒漠土壤和盐碱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厚壁菌门在盐碱土壤中的丰度高于荒漠土壤,放线菌门则相反.鞘脂单胞菌属是耕作土壤的最优势属,盐单胞菌属为非耕作土壤、荒漠土壤和盐碱土的最优势属.理化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电导率、水溶性盐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电导率和水溶性盐含量是影响柴达木干旱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理化性质

    羚牛IFN-γ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原核表达

    柳丽姚宇航刘晨阳张文涛...
    319-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羚牛γ干扰素(IFN-γ)基因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增强羚牛的免疫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T-PCR方法克隆羚牛IFN-γ基因,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IFN-γ基因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羚牛IFN-γ cDNA序列全长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蛋白高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存在13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并含有1个信号肽、1个低度复杂区、1个跨膜结构域及1个IFN-γ结构域,其中IFN-γ结构域位于胞外区.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绵羊、山羊、家牛、水牛、人、黑猩猩、小鼠、鸡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98.8%、97.2%、96.2%、75.8%、75.4%、64.1%、54.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4%、99.4%、95.8%、95.8%、62.7%、62.7%、43.9%、33.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羚牛与山羊、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重组IFN-γ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大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4 ku.通过密码子优化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等原核表达优化策略发现,密码子优化能促进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且最佳诱导浓度为0.9 mmol·L-1.

    羚牛IFN-γ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IPTG诱导

    补饲动物双歧杆菌对伊犁马运动性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王永发哈里马西·阿合力汗姚新奎孟军...
    329-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对伊犁马运动成绩与心率变异性及赛后恢复的影响.选取2~3岁伊犁马骟马19匹,随机分为4组,依据其饲粮添加量依次添加0%、0.025%、0.05%、0.1%的动物双歧杆菌(1×1011CFU/g),试验第50天测定马匹比赛成绩及比赛各阶段心率变异性(HRV)数据,分析饲粮添加双歧杆菌对伊犁马运动成绩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第50天,试验组马匹比赛用时均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正式期第50天,各组时域指标:对照组赛前Mean RR指标极显著高于赛后即刻与赛后1 h(P<0.01),0.05%、0.1%组赛前与赛后1 h各组Mean RR指标均极显著高于赛后即刻(P<0.01);各组赛后即刻Mean HR均极显著高于赛前与赛后1 h(P<0.01).频域指标:0.1%组马匹赛后1 h其LF指标与赛前、赛后即刻相比显著降低(P<0.05),赛前、赛后1 h马匹HF指标显著高于赛后即刻(P<0.05);0.1%组赛前L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线性指标:0.05%组、0.1%组赛后1 h全部R-R间距的标准差(X)(SD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双歧杆菌添加组赛后即刻SD2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可见,饲粮中添加动物双歧杆菌可提高伊犁马运动成绩,改善赛后心率变异性,提高赛后恢复速度,缓解赛后应激,对伊犁马运动性能及机体健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伊犁马动物双歧杆菌心率变异性运动性能

    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李金荣张伟郝宝山王馨...
    337-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疆喀什某驴场驴腺疫病的病原菌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应用绵羊鲜血培养基对采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及PCR扩增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利用MEGA 7.0生物软件绘制分离菌的遗传进化树;绘制分离菌生长曲线,通过分离菌体内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对分离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且革兰氏染色阳性的链球菌,测序结果通过GenBank的Blast比对,与已注册马链球菌马亚种同源性高达99.01%,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分离菌与新疆马链球菌马亚种HTP133(MT815602.1)遗传距离最近,命名为LXY019株;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该分离菌在培养8 h后达到平台期,18 h后走向衰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1.58× 107 CFU/mL,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提示该分离菌携带fneB和se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临床治疗可优先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可以为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引起的驴腺疫的防治提供参考.

    驴腺疫马链球菌马亚种致病性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

    威氏绿绒蒿叶斑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田芸菁芦俊佳张梓月杨明国...
    346-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定威氏绿绒蒿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并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威氏绿绒蒿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以采自西南林业大学苗木基地的威氏绿绒蒿表现叶斑病的病害叶片为试验材料,运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纯化菌株.使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特性,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并利用带毒平板法测定50%多菌灵、50%嘧菌酯、38%唑醚啶酰菌胺、50%咪鲜胺锰盐、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从威氏绿绒蒿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病原菌LRH-2,其菌落为圆形具轮纹,菌丝白色,分生孢子纺锤形,2~3根附属丝.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菌株号:KT459349)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LRH-2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对21科24种植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其中12科13种供试植物在试验观察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症状.6种低毒杀菌剂对LRH-2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WP和38%唑醚啶酰菌胺WG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质量浓度(EC50)为0.447和0.497 mg·L-1.明确了威氏绿绒蒿叶斑病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 pora),并通过对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证实了该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较强,筛选出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50%多菌灵WP和38%唑醚啶酰菌胺WG.

    威氏绿绒蒿叶斑病病原鉴定小孢拟盘多毛孢寄主范围杀菌剂防治效果

    枯萎病菌侵染对裸仁美洲南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强翠赵志杰管鹏伟杨明月...
    35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枯萎病菌侵染对裸仁美洲南瓜不同抗感品种根系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根系扫描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枯萎病菌侵染对裸仁美洲南瓜不同抗感品种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枯萎病菌侵染后,裸仁美洲南瓜不同抗感品种根系生长指标和根系活力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木质素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是抗病品种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活力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接菌第5天,抗病品种处理组根系木质素含量是感病品种的1.35倍;接菌7 d和9 d时,抗病品种处理组根尖数和分枝数分别是感病品种的1.28倍和1.24倍.接菌第9天时抗感品种根系活力达到峰值,抗病品种是感病品种的1.14倍.

    裸仁美洲南瓜枯萎病菌根系形态根系活力木质素含量

    低温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许敏许冬陈利珍尹海辰...
    362-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低温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于室内观察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经低温(0、5、10、15 ℃)处理后若虫发育、成虫寿命及生殖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绿盲蝽若虫羽化率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0 ℃和5 ℃低温下多数若虫未羽化即死亡,10 ℃和15 ℃处理的羽化率分别是26 ℃对照的19.10%和75.71%.低温显著延长绿盲蝽若虫历期,10 ℃和15 ℃低温下若虫历期分别是26 ℃对照的1.80和1.33倍.绿盲蝽雌雄成虫寿命在0 ℃~26 ℃随温度升高先延长后缩短,在10 ℃时达到最高值,分别是31.75 d和30.61 d.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5 ℃、10 ℃和15 ℃处理的产卵量分别是26 ℃对照的3.92%、34.53%和51.56%;5 ℃低温处理下没有卵孵化,10 ℃和15 ℃处理下卵孵化率分别是26 ℃对照的8.12%和21.3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抑制绿盲蝽若虫羽化这一变态发育过程,且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抑制程度增加;同时,低温对成虫生殖也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

    绿盲蝽低温生长发育生殖参数

    蜂巢小甲虫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韩文素王媚杨馨宇张新春...
    368-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蜂巢小甲虫雌雄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相似.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21种亚型),分别为毛形感器(3种亚型)、锥形感器(6种亚型)、刺形感器(4种亚型)、栓锥形感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器(2种亚型)、腔形感器(1种)、耳形感器(2种)、Böhm氏鬃毛(1种),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数量最多.此外,触角上还着生少量表皮孔.雌虫触角上毛形感器ST3,锥形感器SB1、SB2、SB3,刺形感器SC1,腔锥形感器SCo1,耳形感器SA1、SA2长度显著长于雄虫,而锥形感器SB4、SB5,腔锥形感器SCo2显著短于雄虫.雌虫触角上毛形感器ST3,锥形感器SB2、SB3、SB4基部直径显著长于雄虫,而锥形感器SB6显著短于雄虫.

    蜂巢小甲虫触角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