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少子化背景下生育质量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石智雷滕聪波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是生命历程的开始,生育质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文章在生命早期1 000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医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生育质量的相关研究,总结凝练了生育质量的概念内涵,创新性地提出生育质量的分析框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孩子的这一时期进行投资,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生育质量,为孩子将来学习能力、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生育质量是对孩子出生结果的一个综合性考量.深入考虑个体成长发育所特有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我们将生育质量划分为生理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两个维度,即出生时的一系列生理性特征和成长过程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生育质量贯穿于母亲从出生至分娩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备孕、受精、怀孕和分娩的全生育过程.这一过程嵌套于父母特征、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圈层环境系统中,不同圈层环境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以父母特征为核心向外逐渐减弱.该分析框架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面临的低生育问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为理解家庭、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生育生育质量生理性功能性

    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盛丹阳陈卫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陆地边境地区在国家总体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上占有独特地位.人口之于边境地区安全、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文章在探讨边境人口预测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队列要素法为基础,对未来50年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多情景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无论在何种预测方案下,未来陆地边境地区的人口负增长趋势都将长期延续,2050~2060年,人口内生负增长趋势将在所有边境地区蔓延开来.在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陆地边境人口总规模下降速度更快,尤其在2040~2070年后,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负增长的加速作用将更为明显.人口结构方面,未来边境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更快.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育龄妇女的比重则将持续下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陆地边境地区还将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失衡与生育潜力削弱的问题.要立足边境人口负增长将长期持续的现实,重视提高边境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居留稳定性;充分发挥边境地区政策优势与固有优势,培养与吸引人才;提高边境地区生育潜力,放宽边境生育限制,关注生育主体的需求;充分考虑不同边境地区发展条件,探索符合边境地区现实情况的人口方案.

    边境人口人口负增长小区域人口预测队列要素法

    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红利"与"鸿沟"

    谭远发朱春霞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为增进民生福祉,破解"胡焕庸线魔咒"提供了可能,但较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基于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空间统计与计量方法,从市级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并分析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民生福祉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特点,呈现"高值向东南集聚、低值向西北集聚"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与民生福祉皆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呈两极分化格局,胡焕庸线仍是两者的重要空间分界线;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沿海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靠近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发挥出"数字红利"的普惠作用;该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显著高于西北侧城市,但两侧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区域"鸿沟"在缩小,"胡焕庸线魔咒"有望破解.此外,研究还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发展,提升胡焕庸线西北侧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以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均衡性和可及性.

    数字普惠金融民生福祉胡焕庸线莫兰指数空间滞后模型

    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王旺王宇伟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和家庭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并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持续冲击.全面系统评估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人口增长、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层面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化影响.其次使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的面板数据,从银行、证券与保险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详细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拐点时,银行信贷系统占主导,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当金融发展高于拐点时,证券投资占主导,金融发展会抑制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倒U型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老龄化程度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地区表现更为显著;第三,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体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逐渐降低,生育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婚姻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支出变动是金融发展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动的重要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人口出生率婚姻收入

    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影响研究

    晏月平张舒贤李昀东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持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各项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利用泊松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量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显著提升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并进一步显著促进该群体的生育行为,即生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促进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对生育行为的影响;(3)通过分性别、户口和出生队列的分组回归发现,家庭因素对不同组别的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家庭规模对女性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户口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生育代际传递对生育行为的促进作用随出生队列增加而增强.基于此,从积极发挥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正向效应,努力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加强性别平等引导与宣传教育,缩小城乡家庭发展差距等方面提出促进生育率回升的若干建议.

    家庭因素育龄群体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我国健康机会的时空差异及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与健康中国战略

    杨欢孙腾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文章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思想构建了多维度的健康机会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2009~2018年我国省际健康机会指数,利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了其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各维度健康机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1)我国健康机会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2)我国健康机会集聚特征显著,呈现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而西部地区"低低"聚集的特征,尚未形成全局性的以高带低发展格局,暗示着在强调全国健康机会整体水平提高外,更应加强区域协同提升.(3)2009~2013年健康服务是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服务的影响力有所减弱,而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与健康产业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2014~2018年健康保障影响力超过健康服务,成为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健康机会交互作用均大于其各自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在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均成立.

    共同富裕健康机会健康结果

    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支出与就业——基于健康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的机制分析

    英洁宋佳莹高传胜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增加医疗卫生支出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2008~202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老龄化、医疗卫生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就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在老龄化程度越深的地区,负效应越明显,而医疗卫生支出促进就业,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医疗卫生支出对就业表现出更为有利的作用,其中在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证明,医疗卫生支出正向调节了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负效应,即,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健康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在人口老龄化与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就业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有效利用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效应,在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扩大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优化医疗卫生支出结构,并建立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监测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注重个人健康人力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支出就业健康人力资本技术水平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薛丹李现总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创新效率作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融合,是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最高,西部、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人口老龄化会促进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将对绿色创新效率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也呈现这种倒"U"型曲线关系.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当前大部分省份处在"老龄化社会"末期或者"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在倒"U"型曲线的顶点附近,各省份要抓住机会窗口期,在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之前,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口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等优势,提高绿色创新效率.

    人口老龄化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空间计量模型

    隔代照料对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卓姚丹朱萍罗雅楠...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老龄化加深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照顾第三代、支持子女事业而来到城市的流动老人规模逐渐增大,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和亲朋远离等原因使他们的精神健康面临较大挑战.文章基于北京市大兴区6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开展的精神健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2SLS-IV)和中介效应(KHB)等方法,研究了隔代照料对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并探索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隔代照料能显著降低流动老人的抑郁症状风险;(2)当照料强度超过一周五天时,隔代照料的积极影响会减弱、消失甚至变为负面影响;(3)隔代照料、照料强度对7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在不同性别、不同来京时长流动老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隔代照料会通过增进流动老人与孙子女的情感互动、增加子女的情感支持、促进流动老人社会活动参与,降低其抑郁症状风险.其中,与孙子女情感互动对中介效应的贡献最大.研究关注了流动老人这一日益壮大群体的精神健康,同时从与孙子女情感互动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对隔代照料影响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基于此,让流动老人适当参与隔代照料,与年轻的父母一代共同照料第三代家庭成员,不仅有利于释放"银发红利"和缓解超大城市托育资源匮乏问题,也能满足流动老人情感需求,让其享天伦之乐.

    超大城市流动老人隔代照料抑郁症状风险影响机制

    相识方式与婚姻稳定性——基于CFPS数据的事件史研究

    钱佳崔晓楠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学校相识"或"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幸福度,不应被视为鼓励寻求特定类别对象的证据.

    相识方式婚姻稳定性离婚风险事件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