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学刊
西部学刊

半月刊

西部学刊/Journal West Journal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梁佳王刚锋叶敏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共同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与重要使命,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二者有效协调配合有助于整合育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意识不强、机制不畅通、形式单一和机制未健全等问题,其协同育人的路径在于:(一)强化育人意识,明晰双方责任;(二)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规范运行;(三)搭建育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四)积极创新探索,构建育人新模式;(五)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索0-6岁家庭教育中如何预防养成"巨婴"心理

    肖玲向琼香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0 至 6 岁被视为个体心理成长的黄金阶段,在此期间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具有长远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如果任务完成得不好,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巨婴"心理就是一种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过度依赖、自私自利、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等,其产生折射出的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预防"巨婴"心理养成的策略:(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二)培养与协助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三)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五)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作息;(六)避免唯智力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6岁家庭教育"巨婴"心理

    "两个结合"与家族宗法性国家的特色关系研究

    董宁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形成了特定的国情,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立足于家族宗法性社会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立足于家族宗法性传承的精神追求,如家风与家学、宗法与民族、信仰与国家,并且形成了宗法性国家的管理体系,这种以宗法性家族为上层,以郡县为主要单位从上到下的运行体系,伴以大一统儒家意识形态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长期保持了稳固.中华复兴需要"两个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基石,要完善自身文化的话语体系与社会人文结构,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使中国走向"文化上多样,结构上恰当,道德上合理,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路.

    "两个结合"宗法性国家家族民族与信仰制度与文化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儒墨调和思想

    郑博文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着重讨论了"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问题,简文的论证逻辑与墨家辩论逻辑有着强烈的相似性,内容上同时体现了墨家与儒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调和融汇在一起,反映出战国中后期楚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与相互吸收的思想潮流.

    儒墨调和墨家《鬼神之明》

    17世纪之前的英国乡绅阶层界定问题研究

    牛文汉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曼征服后,骑士制度的英格兰化孕育了乡绅阶层的萌芽.15、16 世纪时乡绅阶层崛起,通过与王权的紧密协作,化身王权的代理人.17 世纪,乡绅阶层的组成趋于稳定,但对此之前的乡绅阶层的定义始终是一片模糊,加上近代早期的学者对于术语的混用和乡绅特有的阶层流动性,使得其定义长期含糊不清.需要社会身份、财富来源、社会流动性及地方权力四维切入分析乡绅的界定,厘清乡绅阶层的界定.

    乡绅阶层复杂性中世纪近代早期

    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理论蕴涵、重要特征、时代价值

    张年荣
    156-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局部战争频发多发,对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重新学习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对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学丰富的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需要把握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问题论域,感悟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来源、基点、内核的理论蕴涵.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在于追寻自主生活活动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建构人的生活辩证法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旨趣,打造生活共同体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主旨要义.探寻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应以人的生活实践为统领,关切人类生活发展的现实问题,优化生活境域、提升生活水平、丰富生活样式,真正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生活哲学理论蕴涵重要特征时代价值

    庄子哲学中的道器论

    未新格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器论演变长期影响中国哲学思维,是众多哲学家关切和讨论的重点之一.综观先秦至近代时期,道器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器"对"道"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尤其是自近代以来,"器"的地位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时代发展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但不难发现主流观念中视"道"高于"器"的认知结构并没有被颠覆,这一观点也一直在对国人价值观产生着主导影响,而庄子哲学中的道器关系极具个人特色,本质是强调人和物可以达到某种和谐的关系,更加认同各物内在的自足与存在的本身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价值观有极大启示.

    道器论庄子工具价值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及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基于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解读

    杨楠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采通过"上帝死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价值自行贬黜,将世界二分为超感和可感——且以之为基石的传统形而上学被颠覆,哲学家们对超感世界的确信成为空中楼阁.为此,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为我们追寻更具生命力的原则——强力意志,以替代崩塌的旧价值体系.存在者由外部超感世界俯瞰统治内化为由生命观看生命体自身视点的价值力量牵引.尼采克服了将世界二分的柏拉图主义,但保留形而上学中"上帝"之位,因此其对形而上学的反动依旧是不完全的虚无主义.

    上帝死了虚无主义强力意志

    论影视剧中"妲己"角色形象嬗变

    费玥玥赵雯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历史里,"狐"有深厚文化内涵,对文学影响深远.20 世纪 90 年代,因传统社会观念,电视剧女性形象弱势且悲惨,妲己被塑造成邪恶狠毒形象.21 世纪初,女性意识觉醒使女性角色刻画突破刻板印象,妲己以"大女主"形象亮相荧屏.当代商业社会浪漫主义思潮下,妲己与纣王关系被包装成爱情故事.到 2020 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妲己形象塑造摒弃"红颜祸水"论,"她世纪"里女性主体性得以彰显.妲己形象创新与时代变迁和女性主义发展交融,呈现多元审美与历史想象.

    妲己《封神演义》女性角色影视剧

    《西部学刊》2025年选题方向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学刊》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