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OsRPL36A基因的表达特性

    崔桌铖李乐晨范金岚曾媛欢...
    451-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是参与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在水稻中克隆了 1个核糖体蛋白家族基因OsRPL36A,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为后续OsRPL36A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OsR-PL36A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演化过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OsRPL36A的组织表达特异性、节律表达模式、及其对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1)OsR-PL36A的编码区全长为297 bp,共编码98个氨基酸,属于核糖体蛋白L36超基因家族.(2)OsRPL36A的启动子区包含3个节律表达相关元件、10个光响应元件、14个激素响应元件和27个环境胁迫响应元件.(3)OsRPL36A在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高于其他组织;具有典型的节律表达模式;且受IAA、高温、低温和渗透胁迫等诱导表达.[结论]OsRPL36A在叶中高表达,具有典型节律表达模式,对IAA显著响应,可能参与热激、低温、盐害和渗透胁迫响应.

    水稻OsRPL36A昼夜节律非生物胁迫激素核糖体蛋白

    宁夏'赤霞珠'葡萄不同发育期晚霜冻害阈值试验研究

    梁小娟张晓煜杨永娥马梦瑶...
    460-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葡萄霜冻温度阈值是葡萄霜冻监测、预测、评估与防御的基础.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赤霞珠'不同发育期低温忍耐力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葡萄霜冻温度阈值体系,旨为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冻预测、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4-5月采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原位试验方法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不同发育期绒球、芽、新叶、新梢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过冷却点、相对电导率(REC)及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对低温胁迫后的受冻指数进行田间跟踪调查,利用受冻率与低温建立关系模型,计算不同发育期轻、中、重度受冻温度阈值.对不同发育期过冷却点、半致死温度(LT50)及霜冻指标温度阈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发育期霜冻温度阈值.[结果]不同低温对'赤霞珠'绒球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新梢生长期的影响程度不同,温度越低,各发育期的受冻率越大;随发育进程推进,'赤霞珠'过冷却点温度、半致死温度逐渐升高;绒球期的低温耐受性最强,芽开放期、展叶期次之,新梢生长期最弱.[结论]-7.70 ℃是绒球期重度受冻的起始温度;芽开放期遭受重度霜冻的临界温度为-4.49 ℃;展叶期在-2.79 ℃即遭受不可逆伤害;新梢生长期出现-1.62 ℃以下的低温会造成严重的霜冻.

    '赤霞珠'葡萄萌芽期霜冻温度阈值过冷却点半致死温度原位试验野外霜冻试验箱

    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半干旱沙质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朱远忠黄文达何远政王怀海...
    470-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及生产力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研究降水减少0%、20%、40%和60%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对沙质草地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及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1)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使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优势度发生变化,其中优势物种猪毛蒿和达乌里胡枝子重要值显著降低,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2)短期增温显著降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短期降水减少对沙质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标均无显著影响.(3)短期增温显著提高植物群落高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片厚度;短期降水减少显著提高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厚度,显著降低植株高度和比叶面积.(4)短期增温是影响沙质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素.[结论]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改变沙质草地群落特征,而且温度是影响沙质草地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增温降水减少沙质草地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

    不同生境濒危植物龙棕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

    包崇寅孙永玉李敏敏邢洪铭...
    479-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龙棕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时间序列预测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尚帅斌范琳刘楠张发起...
    49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物种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为拟创建的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及文献资料,梳理评估区种子植物名录,分析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优势类群、地理成分及珍稀濒危物种.[结果](1)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43科143属379种;苋科(Ama-ranth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和禾本科(Poaceae)4科在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单种科和寡种科构成科的主体.(2)评估区种子植物科、属优势现象明显,优势科有8科,优势属有36属,具10种以上的大属有黄芪属(Astragalus)、棘豆属(Oxytropis)、蒿属(Artemisia)、风毛菊属(Saussurea)、早熟禾属(Poa)、薹草属(Carex)6属,单种属和小属构成属的主体.(3)评估区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同时呈现出温带性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与劳亚古陆有紧密联系.(4)评估区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青海省重点保护植物,6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结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地理成分多样,但特有现象不明显,生物多样性较低,区系成分在水平梯度上呈现出干旱到半干旱以及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子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酢浆草属12种植物核型分析

    常健超陈生煜林吴白羽唐小云...
    502-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明确酢浆草属(Oxalis)12种植物核型特征与亲缘关系,探究酢浆草属植物染色体的多样性,进一步为酢浆草种质资源鉴定与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根尖压片法对酢浆草属12个物种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7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5种已报道物种中,兔耳酢浆草(O.fabaefolia)和黄花酢浆草(O.pes-caprae)染色体数目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余3种,与先前报道存在差异,其中2n=26为酢浆草属植物中鲜见报道的染色体数目,共发现7种染色体基数,其中x=13鲜见报道,倍性范围从2x~6x;实际染色体大小范围为0.27~2.23 μm,着丝点位置为中部着丝点区(m)和亚中部着丝点区(sm),核型类型共4种,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31%~65.40%.(2)12种酢浆草属植物中兔耳酢浆草最为进化,扁平酢浆草(O.compressa)最为原始.(3)根据染色体核型相似性可将酢浆草属12种植物划分为4组.[结论]酢浆草属12个物种具有广泛的核型多样性,核型分类结果与前人形态学分类不完全一致.

    酢浆草属细胞学核型染色体进化亲缘关系

    中国锥属(壳斗科)一新记录种——巨盘锥

    林毅喆付厚华陈世品
    51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巨盘锥(Castanopsis grandicicatricata)是原产于越南中、北部的壳斗科锥属植物,现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地区发现一零星分布的居群.为确定该种的身份,检验原始文献基于形态学推测的近亲,并展示该种所处的系统地位.[方法]利用细胞核rRNA基因5.8S、26S间隔区ITS2与叶绿体基因rbcL分子标记重建系统树.[结果]形态上,该种壳斗4.5~6.0 cm,刺树状分枝,坚果扁球形,果脐占坚果表面积2/3,与中国已知锥属均不同.分子系统树支持形态学推测,湄公锥(C.mekongensis)是其近缘种之一.[结论]巨盘锥是中国锥属一新记录种,这对于研究中国滇东南与越南北部植物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锥属壳斗科中国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