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村民主体视角的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以江宁区三代美丽乡村为例

    全嘉琪葛幼松李佩叶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主体对于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价,是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考核方式.文章基于村民主体视角,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法对南京市江宁区3 种不同乡村治理模式典型村庄进行绩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参与主体不同,3 种治理模式在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模式在应用中均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多元主体交流不畅等共性问题,相较而言政府参与度高的治理模式更受村民信赖;要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各村需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

    乡村治理绩效评价村民主体视角江宁区

    建成环境对轨道站点早高峰步行接驳比例的影响研究

    费跃温旭丽刘云毛盈盈...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早高峰步行接驳比例的影响,文章提出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研究建成环境与步行接驳比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南京地铁为例,获取开放平台POI数据,结合规划路网数据、接驳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选取并计算站点周边半径 800 m覆盖范围内的建成环境指标,利用GBDT算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指标对步行接驳比例的相对重要度和部分依赖图.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岗位密度、路网密度、用地混合熵指数、出入口方向覆盖率和公交站点密度对早高峰进出站步行接驳比例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步行可达性存在双向的影响,而住户密度和出入口数量的影响是负向的.

    建成环境步行接驳比例POI数据GBDT模型非线性关系

    人本视角下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街道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重庆为例

    罗霖崔叙喻冰洁梁源...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吸引各类要素的快速交互,并通过触媒与溢出效应,推动人口和产业的高密度集聚,进而形成城市高能活力热点与核心发展节点.研究以成都和重庆 8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为例,基于街道尺度的人本视角,结合百度热力图、百度街景、POI等多源时空大数据,并建立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街道与建成环境与活力的关联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展开定量研究.研究发现:中心型轨道站域活力热点分布具有单边型、多中心型、均衡型以及外围型4 种模式.功能密度、功能多样性、步行可达性、开发强度等建成环境指标与站域活力正相关,但绿视率却与站域活力负相关.重庆的站域功能多样性对活力影响的回归系数高于成都,垂直、紧凑、复合的功能混合布局模式更适宜TOD中心型站点开发.最后,根据机制模型与现状,从功能、结构、形态3 个维度提出中心型站点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轨道中心型站点建成环境街道活力成都重庆TOD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

    李薇郎嵬张京祥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福州、成都、西安都市圈为单中心集聚,而长株潭都市圈呈多中心空间布局.(2)各都市圈配套功能设施供需匹配不足,资源要素分布不均.(3)多数都市圈呈现近中心城区的向心性网络联系趋势,区域网络协调初步形成.最后,基于研究分析,文章探索都市圈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以及相应政策建议,推动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空间结构网络联系演变机制规划政策

    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和实践进展

    沈静王玉银魏成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注热点话题.文章在界定环境正义与城市空间治理概念的前提下,构建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内涵和认知框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治理研究的主题特征和变化情况.针对既有的城市环境不公正问题,文章构建了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内涵框架,从认知正义、程序正义与分布正义 3 个层面分析环境正义问题,并从治理目标和路径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城市空间治理如何迈向环境正义,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开展以公平正义为目标的高水平城市空间治理提供借鉴.

    环境正义城市空间治理分布正义认知正义程序正义

    杭州城市空间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关联

    夏兆煊马淇蔚徐丽华施益军...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明晰城市空间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损益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典型的山水城市——杭州为例,基于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增长定量解析法、价值当量评估、四象限分析模型,阐明城市空间增长和ESV损益的规模强度变化,以此揭示二者空间关系,明确空间关系类型.结果表明:(1)从总体规模和强度特征来看,杭州城市空间增长和ESV损益存在错配现象,即规模上的此消彼长和强度上的同增共减;(2)从空间特征来看,城市空间与ESV的重心整体呈东西相向而行的剧烈转移态势,在方位上增长强度与ESV损耗程度表现为东部一致而西部分歧;(3)增长强度与ESV损耗程度存在高—高、高—低、低—低、低—高4 类关系且作用空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各类型城市发展政策所致.基于此,提出城市空间增长和ESV保值增益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空间增长空间政策四象限分析杭州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刘妍张乐凡朱远芯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借助 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均得到一致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覆盖广度"是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相较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使用深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更大;"数字化程度"则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险金给付效率,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文章结论旨在为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思路、推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普惠金融养老保险收入水平保险金给付

    国外乡村老年友好社区研究热点与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小云朱景霞俞羚茜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乡村地区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背景,文章以乡村老年友好社区为主题,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量化分析,并根据关键词共现、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趋势等,将2003-2021年国外乡村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分为萌芽、起步、高速增长 3 个发展阶段.同时,依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与关键词出现频次,重点分析社区发展、人本观念和社会参与、交通设施与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主题内容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现有研究呈现单一要素向包含社会、物质等多维度综合环境要素转变趋势,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社会导向与政策导向,未来研究与实践应使用动态发展视角,以应对乡村老年友好社区面临的不断变化的挑战.

    乡村老年友好社区研究热点与趋势CiteSpace图谱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