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OI数据的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研究——对南京临空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韩碧君张京祥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临空消费发展规律、总结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特征是临空消费空间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南京临空经济区多期消费空间兴趣点(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探讨临空经济不同阶段下南京临空消费空间的时空演进路径和成因机制.研究发现:临空消费空间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1)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近机场区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2)高层次消费空间逐渐增多,空间功能混合度大幅提升;(3)分布格局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十字形"格局逐渐形成;(4)未来发展趋势为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

    POI数据南京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消费空间时空演化

    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魏玺甄峰席广亮肖徐玏...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市日常人口流动逐渐成为衡量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受到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对其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规模和节点控制力分别形成了以南京市为核心向外围扩散和以边界区域为核心沿主要交通走廊分布的空间格局.②其分布具有空间依赖性,流动规模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对空间单元的随机冲击,节点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中介作用提升对本区域的空间溢出作用.③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较为复杂,流动规模受到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经济社会属性多种类型的因素影响,而节点控制力则主要与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日常人口流动的研究内容,既从空间效应维度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补充,也为跨区域人口流动引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跨市人口流动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空间效应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工业遗产更新机制研究——以南京国创园为例

    孙露于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更新是复杂的空间生产过程,既有研究缺乏从理论层面厘清其更新肌理,文章在此背景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旧城工业遗产的更新机制,对经典三元辩证法再诠释,构建"制度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并且采取以实地调研、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主的质性方法对国创园进行实证研究,阐释国创园的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最后从空间批判的角度总结工业遗产更新引起的空间效应及社会问题.

    工业遗产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更新机制南京国创园

    餐饮商户网络口碑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伊尔潘·吾布力甄峰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析餐厅网络口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差异化的餐饮业空间政策和城市空间均衡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各因素影响力为:土地功能多样>基准地价>竞争者数量>公交便利>青年群体>地铁通达,除土地功能多样,其余均为促进作用.(2)各因素对口碑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基准地价、公交便利、地铁通达和竞争者数量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自身相对薄弱地区,青年群体则相反,土地利用多样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自身相对薄弱地区.

    餐厅网络口碑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

    新农科视域下的乡村规划知识体系:历程回顾·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王祝根严成敏
    32-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与必要基础,如何结合过去的经验积累和面向现实的问题思考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开设乡村规划设计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核心问题.文章梳理了近年来乡村规划教育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规划教育发展概况,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建设与知识积累特点、新农科指向与知识集成需求两个方面切入,对现实问题与发展挑战进行分析论述,并进一步从知识内涵、知识特色、知识图谱3 个层次出发,对乡村规划知识体系的3 个关键议题做了对策探讨,以供专业建设及后续研究参考.

    乡村规划知识体系专业建设城乡规划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空间更新逻辑框架与介入路径

    刘建军何沁徐雅冰刘恺...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历史空间更新呈现空间同质化开发、产业单一、原有居民流失等问题,亟待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文章通过阐述场景理论的产生及应用价值,梳理城市历史空间更新中存在的矛盾,构建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空间更新逻辑框架.基于介入本质、介入核心、介入关键形成对文化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介入内涵解析,提出文化基因推进场所建设、蜂鸣效应促进消费互动、价值认同增强多元治理以及虚拟现实回嵌历史时空的城市历史空间重构介入路径,以期拓展城市历史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为我国城市更新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场景理论城市历史空间更新逻辑框架介入路径

    数字技术辅助工业遗存地块更新规划方法体系研究

    邓元媛李晗常江
    45-5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数字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城市存量规划设计的相关领域,对于提高规划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在研究与实践适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中微观尺度探讨不足以及对应的方法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文章基于文献梳理,首先阐述数字技术研究现状,追溯其在城市更新研究中的兴起、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然后基于工业遗存更新这个地块尺度视角分析地块更新所面临的决策困境,以实现工业遗存的保护性再利用与存量工业地块更新的双向适配为目标,建立数字化工业遗存更新全流程技术框架;进而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在工业遗存更新规划的现状梳理、分析决策、运营监管等不同阶段的具体技术,构建基于全数字化流程的工业遗存更新规划技术框架,为不同尺度、区位条件、保护价值的工业遗存更新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数字技术工业遗存方法体系

    土地发展权配置视角下宅基地集中归并的治理困境:以上海为例

    姚之浩范晨璟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集中归并事关宅基地发展权二次配置和农民住房权益保障.文章借助土地发展权配置的理论工具解析村庄规划驱动下宅基地归并的土地发展权运作机制,以上海革新村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剖析宅基地区位、村民代际差异和家庭资产配置选择对村民宅基地归并意愿的影响,揭示村庄规划刚性管控面临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基于增减挂钩政策,减量化行动推动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成本高昂,忽视了村民住房权益的选择权,导致公平性缺失.以户为单位的宅基地归并难以析出宅基地冗余需求,引致财政补贴和宅基地资源的错配.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应关注人地关系变化,量化宅基地发展权益,推动村民住房权益按需转换.

    宅基地归并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村庄规划治理困境上海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刘雨亭李早鲁珊白艳...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 2012 年、2017年、2022 年3 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从最初的"一核两片一轴多点集中"演变为"三核四片四轴多点集聚"格局;(2)在空间演化方向上,医疗健康资源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南北向的发展趋势较弱;(3)在空间集聚特征上,医疗健康资源空间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趋势;(4)医院和诊疗健康资源外延态势明显,向心较低密度聚集,医药和理疗健康资源集聚态势明显,向心高密度聚集;(5)城市消费水平、居住小区密度、交通服务能力等因素对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分布影响较大.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格局演化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合肥市主城区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社会韧性测度与业居关联微干预调节——以重庆市磁器口街区为例

    肖竞钟海洁邵筱萱谢汉森...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价格、访客载荷为表征指标因子的历史街区业居态征定量测度与关联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的多期多区多态数据为研究样本,揭示出文旅商业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的3项衰减机理:空间竞价导致本地居民外迁、业态置换导致邻里阻隔、访客超载导致生活滋扰,以及相应业居作用关系下街区社会韧性保持的业居指标阈值.上述方法与指标结论遵循历史街区业居态征交互影响、动态变化的现实逻辑,突破了历史街区韧性研究"评调脱节"的技术瓶颈,有助于将定量评测结论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可为我国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存量更新历史街区文旅融合社会韧性业居关联微干预调节磁器口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