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文化引领附属学校党建的若干思考

    史佳华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工作是中小学思政工作与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不仅能够为学校各部门的协同运作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更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是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附属学校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高校有着密切联系.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充分利用高校文化优势引领附属学校党建,已然成为新时代附属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现实可行的路径同时兼具重要的价值意蕴.

    高校文化党建教育强国附属学校

    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困境及实施策略——基于芬兰"现象学习"经验的启示

    刘雅欣董翰林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兴教学实践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指向全面发展以及趋向跨界融合是其内涵体现和价值追求,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二元对立、壁垒难移以至形实分离等现实问题.由此,芬兰采用的"现象学习"以其简明的现象观、生动的现场感以及丰富的现代性,为我国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高阶思维,注重师资养成"的中国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范式提供参考.

    跨学科现象学习芬兰高阶思维

    劳动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黄寂然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内在的联系,劳动实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内容上情感共鸣的缺失、模式上单向输出的不足等困境与挑战,这关系到新时代青年的培养问题.有必要通过劳动实践探索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从善用"大思政课"到开启"行走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等方式,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劳动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行走的课堂

    循证课堂诊断:价值意蕴、要素结构与行动逻辑

    魏宏聚林歌王志程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诊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审视传统课堂诊断发现,诊断标准易受个体主观经验所桎梏、诊断主体力量构成缺乏多元化、诊断过程中归纳意识缺失等,这是传统课堂诊断实践的局限所在.循证实践是耦合课堂诊断内涵、要素和发展的分析视角,循证课堂诊断具有提高教师循证意识与能力、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实践性知识转化生成的实践价值;循证课堂诊断由"研究共同体""诊断证据"与"课堂情境"三个核心要素构成;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是典型的循证课堂诊断,其行动逻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观察课例,定性问题;提炼经验,归纳证据;依循证据,诊断课堂;更新证据,创生知识.

    循证循证实践课堂诊断课堂教学切片诊断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探析

    李宝庆吴叶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较好地融入了生命教育内容,选文全面覆盖了生命教育的 3 个类目及 8 个次类目,其中生命与社会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尤其侧重"涵养生命情感"与"培育社会责任感".选文以显隐并重的形式呈现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叙事"与"榜样".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教科书设计与使用两方面提出建议:教科书设计时要基于语文学科特质,秉持有机融入原则、重视对不同生命的刻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强化内容分布,注重生命素养协调发展;教科书使用时要基于语文学科特质,秉持有机融入原则、重视对不同生命的刻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强化内容分布,注重生命素养协调发展.

    生命教育高中语文统编版教科书

    教科书的认知负荷类型初步探索

    王小明许志毅白旸寇延臣...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科书学习过程中,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会给学生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施加一定的认知负荷,教科书的这类认知负荷是评价教科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索教科书认知负荷的类型.首先依据认知负荷的理论阐释,编制教科书认知负荷问卷,而后施测于四年级学生数学教科书的学习和八年级学生物理教科书的学习.对施测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在教科书学习情境中,在未受过认知负荷理论培训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教科书时体验到的认知负荷可以区分出被动认知负荷和主动认知负荷两种类型,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用问卷法测查出的教科书认知负荷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

    教科书的认知负荷被动认知负荷主动认知负荷元认知

    境脉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校本课程统整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张珂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境脉课程是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多元互动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统整改革,形成境脉课程理念,遵循课程的系统性、情境化、互动性原则,构建了科技理工实践、创意服务活动和生涯发展规划三大课程群,在课程内容的统整、形式的多样、评价的完善等方面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境脉课程学习者中心课程统整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政策文本分析

    陈唤春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政策工具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类型和新课程政策内容要素两个结构维度,对 2017-2021 年国家层面颁布的 14 份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密切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普通高中新课程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使用比例失衡而权威型工具依赖较强;新课程政策内容要素差异明显,与政策工具拟合度不高;政策工具存在制度惯性,工具选择基于惯性思维等.为此,在今后新课程政策推进过程中,需要构建新课程政策工具使用的协同机制,优化新课程政策内容要素维度结构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政策工具选择机制.

    普通高中政策工具新课程政策结构布局选择机制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卷与学业质量标准的一致性研究——以2017-2023年上海、浙江两地高考试卷为例

    吴佳敏林子植石天然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高考和新课标的背景下,高考试题是衡量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指标.采用SEC一致性模型,构建内容主题和学业质量水平的分析框架,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主题、表现水平和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对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上海和浙江的 14 套高考数学卷进行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提升试卷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程度给出建议:量化学业质量标准,使教评有章可循;调整内容主题比例,实现评标一体化;把控认知表现水平,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均衡核心素养分布,令命题合理科学;研制本土一致性评价工具,贴合我国国情.

    新高考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高考数学卷一致性

    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推进路径

    张春丽
    19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通过分析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的必要性,为了贯彻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好大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协同育人效能,重点从未来信息科技教师培养视角,从课程目标统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联动实施、课程特色引领四个方面着手,探索提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信息科技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