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

刘国瑞

月刊

1674-5485

bianjibu2004@126.com

024-86591009

110034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49号

现代教育管理/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编发稿件,引导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教育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教育管理理论创新提供平台,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 主要栏目有: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大学生就业等。 主要读者对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欢迎订阅《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热切期待广大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赐稿。联系电话:024—8659100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变迁的三维审视与展望

    蒲蕊张杨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教育保障了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融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受政策推动、引导和调整,政策反映了社会中潜在的意识形态和假设.运用"工具—要素—时间"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融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融合教育政策经历了解决残疾儿童入普通学校难的问题、扩大融合教育规模、兼顾规模与质量、向高质量融合教育发展迈进四个阶段.伴随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融合教育发展,融合教育政策中的工具选择及其组合更为科学有效,融合教育政策中的支持要素也更加适应残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实现高质量融合教育发展目标,未来的融合教育政策应做好顶层设计以推进融合教育法治化建设,合理组合多种政策工具以解决融合教育发展困境,完善融合教育政策内容以优化融合教育支持要素.

    融合教育政策残疾学生政策变迁三维框架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及提升路径

    袁磊叶薇徐济远陆乙丹...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落地实施,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打造高质量课堂、推动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跨学科与校本课程接轨过程中面临政策要求、应用场景、实施对象及技术环境的转变问题,基于探索跨学科的发展历程,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跨学科意识、跨学科行动及跨学科反思的综合型跨学科素养.通过联合培养、教研迭代、角色转变和技术赋能可以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对推进高质量跨学科教师的培养,助力义务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意义重大.

    跨学科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程标准跨学科教师教师教育

    "经师"与"人师"统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

    林丹王子凡胡静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是其职业生涯的主体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强调"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是其可否成为教师职业胜任者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难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偏重"经师",体现出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实践本位等目标取向.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培养特别是培养"人师"意义重大,培养"人师"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义,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根本遵循.目前在实现"经师"与"人师"统一过程中,还面临着培养主体育人理念存在错位、培养对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培养过程的核心维度和关键内容失之偏颇等问题.基于此,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应遵循国家聚焦制度政策建设、学校致力培养过程改革、高校教师夯实"人师"培养能力、师范生主动提升"人师"力等多维协同,最终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培养.

    经师人师教师职前培养师范生师德

    "职业教育质量"的本质——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审思

    赵蒙成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驱动、自上而下、依赖评价与督导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经久不变的模式,当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沿袭这样的路径.然而,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观察研究,该模式及其质量观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政策主导的、外发式的模式体现了以理论理性为逻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围绕在这种质量观周围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背景、以评价为核心的操作方式、诸多政策、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等都是未经审视的预设,因此,应当加以悬置.如此还原之后,由本质直观可以"看出",师生的感受和体验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石,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本真意义是师生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庸常和自身的行动;其核心是兴趣与自由,而不是要达到预先规定的外部标准,也不是日常教育活动时刻对准的目标.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着力优化质量管理的体制与政策,决策者与管理者应当约束自己强烈"制造政策"的冲动,以价值导向的质量文化去激励教师,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质量职业教育质量观现象学教育评价

    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实践逻辑

    袁广林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指参加完全中等教育后,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以行业产业链或岗位(群)实践能力为指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途径,除了职业专科升格为职业本科之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应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体.办好职业本科教育,要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要求,深刻把握其价值取向的行业性产业性,设置目标的应用性职业性,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复合性,在培养过程上突出实践性.通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双元"育人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