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

刘国瑞

月刊

1674-5485

bianjibu2004@126.com

024-86591009

110034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49号

现代教育管理/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编发稿件,引导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教育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教育管理理论创新提供平台,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典型示范。 主要栏目有: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大学生就业等。 主要读者对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欢迎订阅《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热切期待广大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赐稿。联系电话:024—8659100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十年实践审思

    刘宝存苏洋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制度化框架、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对外开放人才库、深化了教育对外开放的人文交流机制、扩大了中国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应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逻辑,遵循以"文明、历史与世界"为主线的实践逻辑,通过优化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新机制、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发展新空间、精准服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拓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广度与深度,开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十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对外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承载

    马焕灵王金利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使命过程中,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基础,创生"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核心,培养"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复合型人才是关键.然而,认同并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既存状态,"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建构面临着客体性困境、主体性困境和间性困境等.面对新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要有意识建构"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在以传统文化重构文化主体性、面向他者文化消解文化间性、以强化道德领导促进文化认同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文化建设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认同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与特征

    李森张鸿翼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历史经验行动框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杜尚荣汪莹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历史经验行动框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支持条件与保障措施

    赵鑫李敏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历史经验行动框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

    王天平牌代琼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历史经验行动框架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向度与行动框架

    张姝朱艳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具体表现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文化特色彰显和乡村教育资源共享振兴.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具有文化性、育人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特征.共同富裕中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富裕理念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资源配置和文化供给为实现振兴提供支持,通过共生、共治、共建、共享等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未来的乡村教育需突显学校、社会、个体各层面的乡土化、现代化和共享化,从巩固、衔接、振兴三个实践向度,以政府顶层设计、内生格局构建、良性联动机制等构筑行动框架,统筹乡村教育发展规划、激发乡村教育永续动力、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乡村教育振兴内涵特征理论逻辑历史经验行动框架

    高校循证治理的价值意涵、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朴雪涛李宏宇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循证治理是指在大数据时代,治理主体以证据为核心,将主观经验、研究证据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相融合,科学、精准、协同、高效地治理高等学校的过程.推进高校循证治理是高校治理体现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搭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桥梁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高校循证治理面临着如下三种现实困境:一是治理主体循证素养不足;二是证据开发力度不够;三是循证治理机制不畅.推进高校循证治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重视循证人才培养,提升治理主体的循证素养;二是重视循证证据,建立高校循证数据库;三是重视高校循证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高校治理高校决策循证治理治理现代化循证研究

    教育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的多重逻辑与行动策略

    李翔宇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既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教育数字治理能力是指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多元教育治理主体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治理制度,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向赋能,共同治理教育事务,从而实现教育善治的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蕴含着连通协同互动的主体逻辑、数字创新驱动的技术逻辑、观照数字治理的制度逻辑与追求教育善治的价值逻辑等多重逻辑,不仅需要关注由数字化带来的主体、技术、制度与价值等多维度变革的全面性要求,还需要注重将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双向调适作为重点工作的现实性努力.因此,教育数字治理能力提升需要采取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行动策略: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形成教育数字治理合力;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夯实教育数字治理基础;促进数字治理制度创新,以"善制"保障"善治";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旨归,促进技术与制度的双向调适.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治理治理能力技术逻辑制度逻辑

    分"门"别类:博士生师门组织类型及其特征的质性研究

    顾建民浦琳琳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门组织是博士生成长的主要微观环境.师门通常由导师领导和管理,承载着师生、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情感互动等,是区别于院系、研究所等正式组织进行博士生培养的非正式组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双一流"高校不同学科的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博士生师门存在理性密集型、理性松散型、自然密集型、自然松散型四种类型;各类师门组织在组织管理方式、组织结构、人员密度、组织氛围、培养成效方面存在差异.相较之下,密集型师门组织比松散型更有利于博士生及时获得指导与支持,师门组织管理过于正式或非正式都不利于博士生成长.良好的师门组织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科差异和文化建设,才能打造有利于导生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学术共同体.

    博士生师门组织类型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