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德育发展的困境与纾解:基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分析

    许杰唐爱民
    70-7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为思考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纾解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纾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偏差、学生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立场相割裂、学生自主性过强与道德权威的冲突以及德育资源丰富但整合不力等困境,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需要着力培育学生对集体的社会依恋感,需要促进学生自主自决的道德意识的养成,需要不同德育主体协同促进各类德育资源的整合.

    涂尔干道德三要素高校德育纪律规范意识道德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

    高琼周远惠彦渊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人格境界和担当精神.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意识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道德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确立、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德人格境界理想人格君子大学生人格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理论逻辑

    张艳丽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系统思考并科学回答了 3 个核心要义:为什么要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怎样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职责使命、职业素养、队伍建设等视角的解读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核心要义理论逻辑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培育

    兰霞萍程样国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能力是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能力.在内涵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育人能力与育才能力的融合统一,在结构上包括课程思政认知、课程思政情感、课程思政意志和课程思政行为等方面的能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育需要深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认知能力,实现课程思政学理化;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情感能力,实现课程思政制度化;坚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志能力,实现课程思政情境化;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行为能力,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化.

    课程思政能力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纲

    张奎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日趋深度融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来讲,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坚定价值导向、丰富内容构成、提供素材宝库、拓展视角方法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或思想政治元素,全方位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且贯穿于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从教与学、实践与探索的框架出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采取理论传授、互动研讨、实践教学、数字研学等相关模式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高校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管笑笑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的重要实践方式.智媒时代,技术的革新与媒介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创新性发展,使其呈现出创造主体大众化、价值体验场景化和感官参与多维化等特征.随着技术理性的扩张和媒介格局的改变,价值体验感性化、图像资源娱乐化、图像崇拜极端化等不良倾向日益凸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面临主体理性思维深层构建困难、主流意识形态信仰体系遭受冲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盛行等现实挑战.只有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主体的图像素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容的价值引导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意识形态传播图像素养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偏离与重构路径研究

    谢熠
    108-11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教师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现状,并从原有职业身份转变,以及职业认同断裂、职业认同错位、职业认同迷失等现象,发现个体因素、职业环境和职业认知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职业认同的生成机制是导致职业认同偏离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重构,需要以完善制度机制、优化工作环境、强化组织支持推动职业环境重构;以加强培训引导、提升职业能力、明晰职业规划推动职业能力重构;以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建立务实职业期待、找准角色定位推动职业认知重构.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职业认同重构路径

    破除和谐师生关系景观化的迷思

    钱欣雨魏善春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谐师生关系意指师生间、师生与教育环境间达成的协调统一关系.通过解放固有角色、注重发展过程、体会交互共生,构筑了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想样态.和谐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整全发展,驱动教师个体成长,推动教与学的共同进步.但以"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为特征的景观化现象瓦解了师生关系异质性的发展内核,致使学生的主体性假象被推崇、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被虚化、师生关系的育人价值被遮蔽,偏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真实向度.超越景观化现象需复归其中具体的"人",除了从师生的内在视角提出可行方案,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力共助,通过唤醒师生主观意识与过程性思维,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自主、自觉发展,在彰显育人价值、营造健康氛围的过程中走出和谐师生关系景观化的局限.

    和谐师生关系景观化过程性意识共生共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构与重构:乡村定向师范生教学胜任力的优化理路

    李思文向天成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来源,教学胜任力作为衡量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征,是其专业素养的本真体现,也是其基于乡村教育的专业表达.乡村定向师范生教学胜任力包含教学认知、教学能力、教学品格3 个方面,但当前存在乡性退场下教学认知失衡、技术裹挟下教学能力失准、理性规约下教学品格式微等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产生根源发现:条件性原因在于教学认知与文化割裂的冲突、直接性原因在于教学能力与制度预期的摩擦、本体性原因在于教学品格与工具理性的博弈.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胜任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需注重教学认知——唤醒文化自信,实现精准化培养;提高教学能力——融通学践场域,提供针对性指导;培育教学品格——构筑共治格局,强化持续性激励.只有全面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胜任力,才能以高质量乡村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定向师范生乡村教师教学胜任力教学认知教学品格

    智慧时代的双线混融教学:形成渊源、具体表征与路径设计

    户艳茹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时代,双线混融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应运而生.其不仅突破了技术中心主义和现实封闭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也实现了对混合式教学的拓展与深化.作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双线混融教学具体表征为以教学本质回归人的主体性、教学系统发生灵活性重组、育人团队形成社会化分工、学习样态实现多维度创新.为了驱动双线混融教学的有效实现,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空间、师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路径设计.

    智慧时代在线教学线下教学双线混融教学高质量教育